Ⅰ 紫花凤梨的由来
紫花凤梨(学名:Tillandsia cyanea Linden ex K. Koch)凤梨科铁兰属观赏植物。体型不大,株高不及30厘米。叶窄线形,长20厘米-30厘米,宽1-1.5厘米,簇生,浓绿色,质硬面是凹弧状,中部带有紫褐色斑晕背绿褐色。花序梗自叶丛中抽生,长约20厘米,顶端12-15厘米处扁平,形成穗状花序,宽4-4.5厘米,由粉红色近淡紫色的苞片对生组;青紫色小花由苞片内开出,约20朵之多,花辨卵形,3片;冠径约3厘米,形似蝴蝶。苞片可观赏达数月之久。
紫花凤梨小巧玲珑,秀丽美观,花期甚长,又能耐阴,是家庭养护、美化居室的极好材料。
Ⅱ 凤梨名称的来历
菠萝原名凤梨,原产巴西,南洋称凤梨。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著名水果,在我国主要栽培地区有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福建、云南等省区。凤梨为凤梨科植物。其名源见台湾府志:「凤梨,叶薄而阔,而缘有刺,果生於叶丛中,果皮似波罗蜜而色黄,味甘而微酸,先端具绿叶一簇,形似凤尾,故名。」
《清 植物名实图考》收载名波罗露兜子,乃凤梨、波罗蜜、露兜果表面均有突起物,故混名。台湾民间习称茥菜、黄菜、黄梨。原产南美洲,至今巴西尚有野生种,以此为基地移传西印度群岛、中南美洲,而至世界各地。
约十六世纪传入印度、马来、非洲及东方各地。我国最早约一六○五年间,由葡萄牙人传入澳门,复从澳门传於广东、海南岛,再由海南岛传入福建至台湾。台湾栽培凤梨始於康熙末年(约西元一六九四年),距今约三百余年了。
Ⅲ 这是什么花
这是一种凤梨花,属于多花凤梨,
一下子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的
过一会儿想起来了再告诉你
Ⅳ 这种花叫什么名字
美丽的凤梨花凤梨是当今最流行的室内观叶植物,它以奇特的花朵、漂亮的花纹,使人们啧啧称奇。
科属及产地:
水塔花属,原产于墨西哥至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丛林中,约50种。
生态特征:
叶莲座状基生,硬革质,带状外曲,叶色有的具深绿色的横纹,有的叶褐色具绿色的水花纹样,也有的绿叶具深绿色斑点等。特别临近花期,中心部分叶片变成光亮的深红色、粉色,或全叶深红,或仅前端红色。叶缘具细锐齿,叶端有刺。花多为天蓝色或淡紫红色生长习性:性喜每天至少3小时以上的充足阳光照射,但亦耐半阴,夏季喜凉爽、通风,亦能稍耐干燥气候。常见品种有美萼水塔花、红水塔花、夜香水塔花、宫女泪等。壤土要含腐殖质丰富、喷水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
凤梨科植物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观花观叶植物,尤其可栽培于室内,作为家庭园艺观赏是品位很高的.
常见的栽培品种有以下几种:
水塔花属,原产于墨西哥至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丛林中,约50种,多为地生性。叶为镰刀状,上半部向下倾斜,以5~8片排列成管形的莲座状叶丛。
这种植物,很适宜室内装饰,性喜每天至少3小时以上的充足阳光照射,但亦耐半阴,夏季喜凉爽、通风,亦能稍耐干燥气候。常见品种有美萼水塔花、红水塔花、夜香水塔花、宫女泪等。壤土要含腐殖质丰富、喷水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
除此之外还有蜻蜓凤梨,又叫“美叶光萼荷”彩叶凤梨。
目前国内常见栽培的观赏凤梨有5个属:
擎天属(Guzmania)、莺歌属(Vriesea)、蜻蜓属Aechmea)、铁兰属(Tillandsia)、帧凤梨属(Neoregelia)。
欣赏与实用:
凤梨即菠萝,是凤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约有60个属1400余种。它们的故乡在加勒比海岸及南美诸地。在凤梨家族中,有花朵并不美却能结菠萝的品种,人们把它叫做食用凤梨;有花、叶皆奇特,又新颖但却不能结果的品种,人们把它们叫做观赏凤梨或菠萝花。
观赏凤梨从80年代以来传入我国,受到沿海部分入中城市许多人的欢迎。1994年广州年宵花市每盆进口的菠萝花售价150——200元,比西洋杜鹃高出三倍、都很快被爱花者买去。
当前在我国流行的观赏凤梨,有水塔花、姬凤梨、蜻蜓凤梨、金边凤梨、彩苞凤梨等。它们的植株草茎丛生,茎普遍较短。叶片狭长形,有一剑形或种种带状,大多数叶缘都有锯齿。革质叶片的色泽绚丽多彩。开出的花朵更是千台百态。其花其叶都仿佛涂了一层蜡质,柔中带硬而富有光泽。等顶叶片的基部,常相互紧叠成向外扩展的莲座状,有如人工制作的盛水筒,可以贮水以备干旱时慢慢“饮用”。因此成为著名的室内观叶、观花植物。作为客厅摆设,既热情又含蓄,很耐观赏。
鉴别与选择:
水塔花的叶片狭长如剑,青翠而有光泽。冬季至早春,从嫩绿的叶筒中抽出鲜红色柱状花序,高约30厘米;顶生6—12朵小花,花瓣3枚,淡黄绿色,边缘蓝色,开放后向外翻卷。盛放时,一串串蓝绿色的花朵,在红色苞片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艳丽夺目,观赏期可长达两个月。
姬凤梨又名小凤梨,最适宜盆栽观赏。其叶片坚而细长,具波浪边缘,色泽有乳黄、红或紫红等,叶面有纵长条纹放射如蟹状,花白或浅绿色,生于叶簇群中,形成一圆盘。
蜻蜓凤梨又名美叶光等荷、斑粉菠萝,植株由10——20叶构成莲座状叶丛,基部杯状。叶尖端为钝圆形外翻,庆绿色,表面镀上一层银白色,叶面成不规则储色和深绿色横条纹与斑块。夏秋之间,桃红色的柱状花后,高约15厘米。密集的小花初开为蓝色,后变为玫瑰红色,有如一只振翅飞翔的蜻蜓,观赏期可持续几个月。
金边凤梨的叶片剑形,向外翻卷,挺括有光泽。叶片正面为深绿色,边缘为黄绿色,部分叶片中间也渐有不等的黄绿条纹。叶背为淡绿色,有与叶面相同的黄绿隐条。春夏之际,叶筒中抽山的圆柱形花苞约有2.5厘米粗,由25--30片萼片自下而上象笋壳一样包成一个由深红到粉红色的柱体,酷似一支红色竹笋镶嵌在叶筒中。二、三周中,柱状花苞裂开,抽出挺直的花茎,上开十几朵小花,每朵小花自下而上呈现黄、红、紫三色,很耐观赏。
彩苞凤梨又称火炬,是个杂交种。叶片边缘光滑且没有锯齿。从中央抽出直立的花茎,长达35——40厘米,顶端着生穗状花序,花穗有2——4个分枝。花苞深红色,肥厚有光泽,整个花序像熊熊燃烧的火炬,花期可达三个月,也是观赏凤梨中的宠儿。
管理与繁殖:
观赏风梨的养护极其容易,只要掌握它们喜高温、湿润、半荫的习惯,能常年放置在温暖、明亮的室内。冬季可以全日照,春秋早晚应有光照,夏季不要阳光直射。光线明亮,叶面色泽鲜艳。越冬温度以不低于10℃为宜,高于 20℃以上,不利于植株休眠,会影响来年生长和汗花。
从春末至秋季的生长期,可适当增加浇水量,叶筒中也可灌些清水,
Ⅳ “菠萝”这个名称有何典故呢
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今年是3月20日—22日)是黄埔菠萝诞的“大喜”日子。
菠萝诞即南海神诞,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为正诞。逢节,也就是广州民间传统的菠萝庙会,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
菠萝庙会起源于何时,今已难考证,一说是明朝,但从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中的记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
当时庙会可能已经有了。因此说菠萝诞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民间节日,而且富有广州地方特色.
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遗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称菠萝庙。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南海神庙创建于隋开皇14年(公元594年),为祭祀南海神而建。南海神庙宏伟深广,前堂后寝,1985年后经重修复原,重建了大殿、碑亭、头门、仪门。庙前西侧有一土埠名章丘,昔为观望海上日出之地,筑有浴日亭,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亭旁古木蓊郁,高耸一株红豆古树。“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南海神庙的庙会在每年农历2月10日至13日举行,也叫菠萝诞,参观游览人数达数十万,已逐渐成为广州民间传统节庆活动。
Ⅵ 菠萝名称的来历
菠萝一名的起源与波罗密(蜜)有关。汉语中波罗密(蜜)一词一为佛教用语,指到达彼岸;二指一种热带水果,现今被规范成菠萝蜜。菠萝蜜(或波罗密、蜜)是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人东南亚和中国(唐代,一说南北朝传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热带水果。今又叫木菠萝、树菠萝、天波罗等。波罗蜜(密)与佛教有关,而佛教是源于印度,后传人中国并中国化了的大宗教。波罗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译的结合。最初译为波罗密多,后“多”字省略。指称果树的波罗密后又因其果实又大(如冬瓜大),又甜,便称为波罗蜜。
其次,用波罗蜜指称菠萝还与佛教塑像联系密切。亲手削过菠萝皮、吃过菠萝的人便知道,菠萝果实的外壳有许多六角形(或六边形)刺结瘤或日果刺,即小花的遗迹,颇像佛祖、菩萨塑像头部头发的螺髻(如乐山大佛像,大足石刻佛像,各种石雕佛像)。在佛教史上多数石刻佛像与生活中的佛教僧人和尚尼姑不同,后者一般剃为光头。而佛像多塑成有发并梳成螺髻,当然也有戴帽、头巾的、光头的。可以想像中国古人因受佛教影响,便把这种来自西方由西方人传人的美洲水果称为波罗蜜,后又简称为波罗。
再次,有一位叫马可·波罗的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响很大。他来自意大利,元初来华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回去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激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向往。所以,叫这种水果(pineapple)为菠萝(波罗)还有一点洋味,与它由西方(人)传来吻合。
美洲菠萝初传人时与由印度、东南亚传人的菠萝蜜有些混淆。但这两种热带水果实在差别很大,于是人们对它的称谓也渐渐分开。清乾隆年间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十三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可知这时又指称美洲水果的波罗蜜已简约为波罗;前面并加限制词“山”,表示它可栽种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吴其在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一中说:“露兜子产广100东,一名波罗”。他接着讲:“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这大概是最早单独称其为波罗的记载。
带草头的“菠萝”一词大概最早出现于清嘉庆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对它无任何解释。所以这时波罗已开始被文人们加上草头,表示它是植物、水果。民国年问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辞海修订本》均立有“波罗”条,其解释已近当代。可见民国时又简化为波罗。直到解放后出的词典、辞典等才把它正式确定规范为“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