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珠海为什么叫珠海
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
㈡ 珠海城市名字的来历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 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在岭南设南海郡,属南海郡辖地。 汉初为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属番禺县辖地,直至东汉。 三国时期,属吴国辖地。 东晋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之东为东官郡,届东官郡辖地。属南海郡辖地。直至东汉。直至南北朝,于刘宋元熙二年(420)又改东官郡为东莞郡,属东莞郡辖地。 隋开皇十年(590),属宝安县辖地。 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属东莞县辖地,并开始设置香山镇(今珠海市山场)。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内诸山之祖五桂山奇花异草繁茂,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而得名。 唐代之后,经五代和宋代,香山镇仍属东莞县。 北宋元丰五年(1082),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将原属东莞县的香山寨划出,并把南海、新会、番禺、东莞4县的部分海滨之地,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 元至正十九年(1282),香山县隶属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香山县隶属广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香山县仍隶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香山县直属省辖。2至9年,隶属粤海道。10年以后,隶属中区绥靖公署所辖,14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属广州行政区管辖。19年5月至23年10月,中山县政府设置唐家。(25年广州行政区改称为第一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曾改称第四行政督察区,35年后复称第一行政督察区),36年属省府直接督察区所辖。 建国后,中山县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1952年12月31日,建立渔民县,宝安、东莞、中山3县所属海岛为渔民县的行政区域,由粤中行政区领导。 1953年4月7日渔民县正式定名为珠海县,将中山县属的中山港乡、东莞县属的万顷沙及珠江口外附近的三灶、大横琴、小横琴、南水、北水、高栏、荷包、淇澳、龙穴、内伶仃、外伶仃、三门列岛、万山群岛、担杆列岛、佳蓬列岛等全部100多个海岛划归珠海县,县政府设于唐家,隶属粤中行政区管辖。 1959年3月22日,珠海县撤并入中山县。 1961年4月17日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 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珠海市,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市人民政府)设在香洲。同年11月定为省辖市。 1980年8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置经济特区,面积为6.81平方公里。1983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调整珠海经济特区范围面积为15.16千方公里。 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 1984年8月,珠海市设立市辖区——香洲区。 1989年4月5日,珠海经济特区面积调整为121平方公里
㈢ 珠海所有地名的由来
珠海“拱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珠海地段与澳门之间有一个拱门相隔,过了拱门就是澳门,那拱门之北就是珠海了,所以珠海把这一邻近澳门的地段称为“拱北”。
㈣ “珠海”的由来
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
㈤ 珠海所有地名的来历
香洲开埠,与澳门葡萄牙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值清光绪年间,葡澳政府以勘界址为名,野心勃勃地在香山地区(今珠海境内区域)扩展疆界,排斥澳门华商。葡澳当局的步步进逼在香山县甚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为保国土不失,香山县绅商学界专门成立了“香山县勘界维持会”,从民间到官方齐心声讨,迫使葡澳当局的扩疆计划未如期进行。
“以清政府当时的国力,武力是难以解决澳门问题的。于是就想到了在商战场上与澳门分庭抗礼。”陈树荣说,“因此,政府以‘官力’帮助‘商民建设香洲,以分澳门之利’成为了开埠的初衷。”
根据《章程》的记录,当时众多的专家和工程师对香洲地势进行了测量,得出结论:“以野狸山(今野狸岛)为之屏障,省港大轮可以行驶,内有汊河,渔船商艇可以停泊,洵为天然绝妙商场。”
商埠原定名“广东实业商埠”,因该处位于香山场与九洲洋之间,广东劝业道(相当于今商业厅)各取一字,定名“香洲埠”,也成为了今天香洲地名的由来。1908年春,香山县将香洲开埠的绘具图说、章程等呈送清廷各府注册存案。《章程》第一章开宗明义:“以垦荒殖民,振兴商务,讲求土货(今称国货),挽回利权,使我伟大帝国四百兆同胞绰然立于地球。”
珠海的由来
珠海,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珠海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山县,1953年从中山、东莞、宝安县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和岛屿设立珠海县,县城社在今唐家镇。1958年珠海县归并于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城改设香洲。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省辖市。1983年,斗门县划入珠海市。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8月,当时特区面积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后经两次调整,特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千米。目前珠海市下辖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原斗门县)。
祝你好运
㈥ 珠海的历史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据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
珠海市现所辖的地方是由原珠海县大部分辖地及斗门县的辖地而成,1949年设海岛管理处。1952年12月31日,建立渔民县,宝安、东莞、中山3县所属海岛为渔民县的行政区域,由粤中行政区领导,1953年改为珠海县,因地处珠江口与南海之间而名。
1959年3月22日并入中山县,1961年复置珠海县,1979年3月5日设珠海市。1980年市内部分地区兴办经济特区,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工业生产项目,1983年原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1984年8月,设立市辖区──香洲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扩大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珠海经济特区范围自2010年10月1日起扩大至全市。此后,珠海市与珠海经济特区可以划等号。
(6)珠海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珠海的行政区划:
2014年,珠海市1711.24平方公里,设有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3个行政区,下辖15个镇、9个街道,并设立珠海市横琴新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保税区、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5个经济功能区。
香洲区辖狮山、湾仔、拱北、吉大、香湾、梅华、前山、翠香8个街道和南屏镇,共126个社区。斗门区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等5个镇和白藤街道,有100个行政村、23个社区。
㈦ 珠海的历史由来...
珠海这一地名启用于1953年珠海建县之时。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
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
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
㈧ 珠海市的来历
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
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山县,1953年从中山、东莞、宝安县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和岛屿设立珠海县,县城设在今唐家镇。1958年珠海县归并于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城改设于香洲。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省辖市。1983年,斗门县划入珠海市。
㈨ 珠海市市名的由来
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
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
㈩ 珠海的由来
珠海这一地名启用于1953年珠海建县之时。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
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
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山县,1953年从中山、东莞、宝安县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和岛屿设立珠海县,县城设在今唐家镇。1958年珠海县归并于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城改设于香洲。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省辖市。1983年,斗门县划入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