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筷子的来历(简练些)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⑵ 筷子的由来
筷子的起源: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筷子是亚洲的人类缓慢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是由某个人所发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筷子是汉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⑶ 筷子的由来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3)筷子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汉族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⑷ 中国筷子的由来
筷子起源出民间傅说
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呢?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却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点滴资料,不知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四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笔者曾先后搜集到三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虽然传说也是故事,但和故事又不同:故事可以随心所欲的编造,但传说却往往是历史的,与实际的事物相关联的产物,所以它包含了某种历史的实在因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点。故而有关筷箸起源的传说,多少可为筷箸的溯源找到某些参考作用。
「神鸟救姜子牙」,流传於四川等地的筷子传说
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所以十分穷困。而他的老婆实在无法跟著过苦日子,就想书死他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罢,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又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他知道这是一只神鸟,於是装著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见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挟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将两根细丝竹伸进碗中,刚想挟肉,只见丝竹叽叽地冒起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没毒,你知道丝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没毒,那你吃一块。」,说著姜子牙挟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著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因殷纣乇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细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商纣王笼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筷子传说
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为吃饭这件事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的酒宴,她都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有次,姐己尝到有碗佳肴太烫,可是撤换已来不及了,因纣王已来到餐席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后来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最初玉筷雏型,以后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於是中国产生了筷箸。
这则筷子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著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但即使富於传奇性,也依然与事实不符。因为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於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姐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是流传於东北地区的筷子传说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个岛中,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沸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汤中挟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听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於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於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艺术加工而成的,
大禹创筷传说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制筷的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时代,时经过数百年甚至干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
那么从何时起,我国才出现以箸取菜同时又吃饭?这一问题现在也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资料,只能从旁证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饭必须有较轻小的碗,可商周时的食器都比较笨重,难以用一只手来捧持,另一只手用来握箸。即使是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为主,具有盖和高足,无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汉初年,才出现圆足的平底小圆碗。从洛阳、丹阳和屯溪出上的西汉墓葬碗、盘来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较轻而色泽皎洁。这种碗显然可配合筷箸吃饭使用,再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来看,可以肯定那时进餐全以筷箸来一统天下了。
有民俗学者从考古角度来分析,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发现盘、匝礼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饭,所以饭前必以盘、匣洗手。随著时代的进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饭后,洗手不再是吃饭必要的礼仪,故用盘匝陪葬也逐减少。盥洗盘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证箸在战国晚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成为华夏民族食菜和饭的主要餐具。
我们再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推论,当人们以左手取饭,右手握箸挟菜,一日三餐皆要如此,会不会有人感到这样进膳既麻烦又不方便?当饭前要洗手抓饭,饭后抓饭黏乎乎的手更要洗时,会不会有人在厌烦之际,忽然发觉荚箸不但有挟菜的作用,同时也有扒饭入口的功能呢?任何事物决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礼制也是会有勇敢者突破的。当人们发现以手抓食的种种弊端,而又发现箸的优点和多功能,於是将墨守成规的进餐旧俗加以改革,这完全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规律。从手抓饭到改以箸挟菜吃饭,必遇到礼制保守派的阻挠甚至攻击:另外,改箸来代替抓饭,还有习惯问题,所以这一改革,进度是十分缓慢的,决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优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祖先渐渐发现箸不但能夹,还能拨、挑、扒、撮、剥、戳、撕等,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淘汤外的一统天下的角色。随著历史的发展,烹调技艺的不断丰富,因为筷箸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凉拌菜、面条、山西拨鱼、涮羊肉、拔丝苹果等适於筷箸的佳肴也应运而生。以手抓饭改为用箸而食,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⑸ 筷子的来历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筷子在古代叫“箸”,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说文解字》曰:“箸,饭攲也。从竹,者声。”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制成的,两根小棍,助我们完成摄食大事,后来又有用兽骨、木头、象牙等制作的筷子。
《史记》中就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意思是说纣王生活奢靡,使用的筷子都是象牙制成的,箕子为之哀叹,替国家的前途担忧。
(5)筷子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过去,一些地方常将筷子作为嫁女的陪嫁物品,当新人入洞房时,亲朋好友一面扔筷子,一面叫喊“筷子筷子,快生贵子”。朋友之间,常以折筷盟誓来显示团结的力量,或为同心协力成就一番事业,或表示忠心耿耿、矢志不渝。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十双筷子寓意十全十美、团团圆圆。小小的筷子,因各时期各地方的不同民俗,被注入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含量。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许多旅游区专门销售有纪念意义的筷子,材质也更加多样,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这是古人程良规一首咏竹箸的诗。一副筷子,既轻巧又灵活,散发着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谁都不会否认,筷子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它与刀叉那种硬生生将食物切割的餐具迥然不同,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讲究协调和合作。
⑹ 筷子的来历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姜子牙喜欢钓鱼,整天又钓不着,只有空着两只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气,这天姜子牙又钓鱼回来了,妻子连忙喊他吃饭,姜子牙很饿伸手就去抓肉吃,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赶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鸟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这是只神鸟吧?我赶走了两次怎么又飞回来了,这时,小鸟说话了,姜子牙跟我走,就飞了出去,姜子牙也随之而去。小鸟飞到一个竹芭上停了下来,抓了两根小竹棒给姜子牙说,你拿去夹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听了小鸟的话,就把两跟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夹肉吃,这时竹棒跟冒出一股烟,姜子牙很惊讶,怎么会冒烟那?是不是肉有问题?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里,说出了实话,肉里我放毒药了想毒死你。从此以后,姜子牙吃饭的时候都用这小竹棒,以防辟邪的,在后来人们都用它就叫筷子了。
南方的筷子差不多都是用竹子做的。
筷子的种类很多,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竹筷和木筷,也有少量是用铜、铁等为原料制作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炫耀地位和财势,还采用金、银、象牙、玉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现在,我国的筷子品种越来越多,著名的筷子有:成都望江楼的烙花筷、成都武侯祠的狮头竹筷、河南中岳的楠木筷、武汉黄鹤楼的巾花筷、湘南阳明山的通气筷、杭州西湖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苏州的白木筷、福建的漆筷等。近年来,许多名胜旅游区专门定制、销售有特别纪念意义的筷子。北京还生产一批以硬木、紫铜、玉石等为材料,结合景泰蓝、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
⑺ 筷子的来源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还有一种观点是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
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了不少骨制的短棍,以前被认为是发笄,但龙虬庄考古队的报告认为是筷子的原型。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7)筷子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除了比较常见的竹筷、木筷外,还有一些不同材质的筷子。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遗址中则出土过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
南北朝时,有帝王把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给百官。到了实力雄厚的唐代,筷子的类型更加花样百出,有金筷子、玉筷子等,十分珍贵。
商朝时,纣王喜欢使用象牙做成的筷子,箕子知道后,觉得十分可怕。因为象牙筷子无疑是一种十分奢侈的餐具,由此而往,说不定纣王还会喜欢上玉杯等更奢侈的物品,逐渐沉湎于铺张靡费的生活。果然,后来纣王贪图享乐,最终被武王带兵攻破都城。“象箸玉杯”的典故即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