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干地支的传说由来是什么
相传在华夏人文祖黄帝时期,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侵掠炎帝大片疆土,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展开"涿鹿之战"。经过几番苦战,黄帝还是没能治住蚩尤。
黄帝斋戒沐浴,筑高坛祀天,建方丘敬地,以求天地相助,战胜蚩尤,解除苍生之苦。
黄帝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和地祇,上苍降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地祇生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给他用于排兵布阵。
黄帝就将十天干圆布成天形,十二地支方布成地形,以干为天,支为地,组成天罗地网,终于战胜了蚩尤。
后来,黄帝登基时,命史官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将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同时,把天干地支引入历法,作为纪历的符号。这就是天干地支的由来。
『贰』 十天干的由来
十天干代表人类,甲、乙、丙、丁、戊、己、庚、申、壬、癸、是表示十个人,其中、甲、丙、戌庚、壬,代表男人,也属阳,乙、丁、己、辛、癸、代表女人,也属阴。开始的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人的模容,后被演化成文字。
『叁』 天干地支的来历和名称和二十星宿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它把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来命名: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是沿著黄道和赤道之间来划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据它们的出没和中天时刻来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古人把二十八个部份归?#123;为四个大星区,并冠以名: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个方位星区七宿。
二十八星宿环绕在天体大气?面,周而复始的运转不停,分别掌握著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象,以分昼夜的变化,以及与阴阳气数的变化,然而在古代堪舆学更以二八星宿分成四个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象线」来定分野。
易经的四象是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在风水学的四象学,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经曰:「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龙蟠东,白虎踞西,四势本应四方之气,而穴居位乎中央,故得其柔顺之气则吉,反此则凶」。这四象之位,就是风水「前后左右」的地理位置。前后左右都是彼此平衡和谐,柔顺而有生旺的气氛,才有好地理。
对於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者,这是以坐北向南而言;如果是坐南向北,刚好相反,则是左白虎而右青龙、前玄武而后朱雀;因为青龙为东方属木,白虎为西边属金,北方为玄武属水,南方为朱雀属火,这是一定不移的。术师无论东西南北,开口总是左青龙、右白虎的,只不过是习惯成自然而已。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於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123;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名称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123;,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123;,奎、楼、胃、昂、毕、嘴、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123;,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组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123;由以上七宿组成的一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123;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的要法,现代堪舆师所用的工具《罗盘》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就是从这里定出来的,从以上的资料就可证明二十八星宿是一年五行的变化,不是现代农民历里面所用的二十八天节气的用法,古人听天由命,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形象产生的结果。
『肆』 天干地支的来历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这种有趣的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伍』 谁知道天干地支的来历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天干地支是古人用于纪年的一种历法,六十年一轮回。
它们分布代表着不同年份,用来表示不同年份,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陆』 中国的天干地支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柒』 天干、地支是什么来历有什么含义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这种有趣的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六十花甲子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六十花甲子
1.甲子 11.甲戌 21.甲申 31.甲午 41.甲辰 51.甲寅
2.乙丑 12.乙亥 22.乙酉 32.乙未 42.乙巳 52.乙卯
3.丙寅 13.丙子 23.丙戌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
4.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巳
5.戊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戌 45.戊申 55.戊午
6.已巳 16.已卯 26.已丑 36.已亥 46.已酉 56.已未
7.庚午 17.庚辰 27.庚寅 37.庚子 47.庚戌 57.庚申
8.辛未 18.辛巳 28.辛卯 38.辛丑 48.辛亥 58.辛酉
9.壬申 19.壬午 29.壬辰 39.壬寅 49.壬子 59.壬戌
10.癸酉 20.癸未 30.癸巳 40.癸卯 50.癸丑 60.癸亥
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干支纪日和纪年一样,也按此表上的顺序排列。
干支纪月是用地支来记。地支十二个字正好记十二个月,称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
干支纪纪时也是用十二地支来记。一昼夜分为十二个大时辰,每一个地支代表一个大时辰,这用现代的时间慨念来说,每个大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所谓“小时”就是“小时辰”,也就是“半个时辰”的意思。这样,今天的23点到明天凌晨1点就叫子时,1-3点叫丑时......
『捌』 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起源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汉字数目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关于天干地支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巴比伦文化影响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有人认为是古代人农业经验的反映。
天干地支二者的组合,产生了六十甲子,在中国采用公历之前,人们长期用它记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巳年;下一个辛巳年则是在60年以后,即公元2061年。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
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天干地支的由来
『玖』 天干地支的由来
这天干地支的由来,有多个版本的传说。其中《渊海子平》说是黄帝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天、十二支。就是说天干地支是上天掉下来的。《三命通会》则说是天皇氏制定了天干地支。呵呵,神话传说不要太较真!但筑坛祀天,方丘礼地的说法比天皇氏制定的说法更接近事实吧!其实吧,黄帝之前的先民己经筑坛祀天,方丘礼地了。那天干就是插在天坛上的十根树干,那地支就是插在方丘上的树支。天干是用来记日用的;地支是用来记月用的。所谓“天有十日;月有十二辰。”并不是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有十二个月亮。而是说记日用十个天干;记月用十二个地支。如何记?那时还没文字的,以前都说是用“结绳记事”法。结绳还得做绳呢!如果直接用树干树支记事岂不更方便?您想渔猎时代的古人,进入茫茫原始深林狩猎,如何进去?如何出来?那时没指南针的!最简单方法莫过于折些树支作记号对吧?再说打猎回来了,打几只猎物“结绳记事”吧!那记事绳卦哪呀?哪天的事呀?卦哪十条天干对吧!也许这才是天干地支的由来吧!
『拾』 天干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历法知识我们知道,月的划分是根据月亮的一次圆缺循环为标准,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又加以闰月补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我国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十二宫又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丑宫有斗、牛二宿;寅宫有尾、箕二宿;卯宫有氐、房、心三宿;辰宫有角、亢二宿;巳宫有翼、轸二宿;午宫有柳、星、张三宿;未宫有井、鬼二宿;申宫有觜、参二宿;酉宫有胃、昴、毕三宿;戌宫有奎、娄二宿;亥宫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们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天干,其意义应该也是来源于此。
干支是用来计时的,我们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月亮就是“月”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前面讲过二十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而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我们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岁星)和土星(镇星)交会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个运;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个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这个假设与实际天文学计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因为十二宫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十二方位;钟表的表盘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场,即相对静止的天地的气场;日月五星的运行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能量场,日月五星在十二宫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当前时间内各星对各宫的影响力大小,即当前时间空间内天体能量的分布状态,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上面我们假想的时钟只有年月指针,没有日时指针,这就需要我们把地球自转的因素加以考虑。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日月五星对地球同一地点的影响时时在发生着变化,地球上同一地点相对于日月五星运转了一周;地球一天时间内公转角度向前行进约1度,也就是相对于日月五星的空间位置变化为1度,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点的天体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产生变化,即产生了同一地点能量分布逐日逐时变化的结果,这就是日和时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个,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刚才的钟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说之上,而实际上我们地球和其余五星都是在围绕太阳公转,由于轨道和运转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运行之间相对位置的靠近和远离,也就是天文观测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传统占星师认为逆行使得行星发挥弱势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靠近和远离的这两种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为阴和阳,又根据五星影响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天干与地支相配,多出两个地支无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这是由于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黄道十二宫的能量场,这就造成了地球周围能量分布的不均匀,这就相当于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块下游,石块背后的地方形成的漩涡,这个漩涡的位置就是空亡。随着时间推移,日月五星位置发生了改变,漩涡的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原来的漩涡消失,相邻的地方变成了漩涡,周而复始,循环一周,从而产生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