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时河南安阳叫什么
安阳,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
(1)安阳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京津冀周边协同发展区城市,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早在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此生活。
远古传说时期“三皇五帝”中的颛顼(zhuān xū)、帝喾(dì kù)二帝先后在帝丘(今濮阳)和亳(今商丘)建都,并葬于此(均在内黄县梁庄镇)。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一带),在此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故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hé)攻克魏“宁新中”邑,后因宁、安意近,淇水(原黄河故道分支)之北太行余脉之南曰阳,乃定名为“安阳”。公元 401 年,北魏在邺城设相州,是为相州名称之始。
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杨坚焚毁邺城,邺民全迁安阳,安阳遂称相州。隋、唐、宋沿用相州一名。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1913 年,中华民国政府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
1932年10月,民国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销建制,安阳市划归河南省,现为省辖市。
安阳人杰地灵。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拜相、女将军妇好请缨、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门豹投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三朝宰相韩琦三治相州、抗金名将岳飞尽忠报国等名人轶事层出不穷。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同志曾亲临岳飞故乡汤阴,并视察殷墟和安阳老城,亲口称赞“安阳是个好地方”。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同志1959年来安阳时,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⑵ 河南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河南---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大禹降伏洪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简称“豫”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周易》64卦的第16卦刚好是“豫”卦。其卦辞云: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周易》曰: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利建侯行师。
西汉设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朝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2市及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
⑶ 河南省名称的由来
河南---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大禹降伏洪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简称“豫”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周易》64卦的第16卦刚好是“豫”卦。其卦辞云: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周易》曰: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利建侯行师。
西汉设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朝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2市及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
⑷ 河南安阳名字的由来作文400字
河南安阳名字的由来
安阳——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 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相州——公元580年,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彰德——公元1192年(金代),1949年成立安阳市,隶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安阳市为河南省直辖市。
⑸ 安阳的五个民间传说
安阳市“洪洞移民”的传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续安阳县志》载:“按安阳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者颇多。”境内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据传,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原一带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加之黄河决口,连年灾荒,造成“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由于洪洞县位于晋南,靠近中原,便于迁徙,故多次组织当地“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迁籍。传说,当时负责选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农民。有次扬言: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据说,当时大槐树上有个鹳巢,被迁农民望着鹳巢,触景生情,纷纷说:老鹳尚有个窝,咱到何处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广济寺侧的大槐树,便成了先人忍别故里的标志。
洪洞迁民的传说,已历600余年。县西水治镇一带群众,传留下来的一些姓氏、族谱,也多把大槐树下迁来的先祖为其始祖,另传,迁民时,被迁农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咬裂,以示纪念。因而,至今境内多数居民的两脚小趾甲盖仍是两瓣。
1566年初秋的一天,郭朴趁回乡探亲的机会,微服私访,独自一人来到凤凰岭(南岗)上。正走着,忽听背后有人急声叫道:“老哥!老哥!”郭朴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中年人推着满满一小车棒槌,正使劲往坡上推。见郭朴回过头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求告着说:“老哥,帮帮忙,帮咱推推车吧!”郭朴快步上前,帮他推上了坡。郭朴在朝中听腻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奉承话。今天,突如其来有人喊他“老哥”,觉得怪新鲜,很多年以来,没人喊他一声“大哥”了。郭朴非常高兴,对推小车的说:“好,好,好,我就认了你这个穷兄弟。”谈话间,知道推小车的是卖棒槌的,就问他:“这些棒槌都是你自个做的么?”卖棒槌的回答道:“是自家做哩,推到会上去卖,多谢这位老哥了。”郭朴说:“我既然认你作了兄弟,就跟亲兄弟一个样儿,有啥好谢的。这样吧,过几天到八月十五,你给我送一车棒槌来,能办到吧?’’推小车的说:“别管了,大哥,到时候一准给你送去。”他万万也没想到,今天帮他推车的布衣“大哥”竟是大明王朝的阁老郭朴。八月十五这天是郭阁老的生日,来祝贺的官员自然很多,宾客盈门,一派喜气洋洋。可是,天都晌午了,郭阁老还不让开席。客人们一个个饥肠辘辘。家里人有些坐不住了,问郭朴咋还不开席呢?郭朴回答:“先别慌,我还有个朋友没来呢,大家再耐心等等吧。”大家正在纳闷时,有个卖棒槌的被家人拦在门口。家人说:“今天家里有事儿,你要卖棒槌就先到别处去吧,况且,这儿也不是你卖棒槌的地方。”家人说着就撵他走。卖棒槌的说:“有位大哥让我今天送棒槌来。”家人问:“你大哥是谁?”他答不上来,只是口口声声要找“大哥”。家人也着了急:“走,走,走,你肯定找错了门儿!”卖棒槌的认定不错,急得满头大汗,家人进去一通报,郭朴亲自出门迎接。走进客厅,郭朴让卖棒槌的和他并肩坐着,客人见状,都猜不透等来的是啥样的人物,这样受抬举。片刻,有个当地的大乡绅问:“他是阁老的啥亲戚?”郭阁老说:“他是我的一个穷兄弟,是卖棒槌的,今儿个是来向我祝寿的,顺便也给大家送棒槌来,送给每人一对棒槌,作为见面礼。他家里穷,日子过得很艰难,还要养活80多岁的老母。大家随意给他一点回赠,也算个心意吧。”说完,当面取出十两银子,给了卖棒槌的穷兄弟。这么一来,前来祝贺的官员、乡绅见德高望重的郭阁老这样敬重这位穷兄弟,也都纷纷赠送银子。有三两的,也有五两的,有些没带零碎银两的就慷慨地送了随身携带的珠宝。一会儿,就有了几百两纹银,还有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卖棒槌的心里非常感激他这位“大哥”,忙又谢了众宾客,告别郭阁老,推车出门去。临别,郭阁老对他说:“好兄弟,回去用这些银两置买些土地,好好种地以养家餬口吧。”
(二)
郭阁老在安阳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郭阁老在大明王朝究竟是怎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呢?官场之上,宦海沉浮,免不了有人被政治激流断送了性命。只要是忠臣良将,郭朴从不袖手旁观。当时有个年轻气盛的广东人叫海瑞,海瑞原是淳安县的一个知县,后来升任户部主事。谁知仕途险恶,海瑞栽了个大跟头,一头栽进了政治漩涡里;海瑞惹恼了皇上!
海瑞危在旦夕!
事情发生在明嘉靖四十四年冬天。年轻气盛的海瑞誓死要给皇上提意见,而且意见提得十分尖刻,尖刻得就是平常人也难以接受。世宗皇帝看过海瑞的奏章,顿时七窍生烟,火冒三丈,将海瑞的奏章狠狠摔在地上,厉声对殿前侍卫喝道:“这哪里是提意见,分明是对朕的恶意攻击,胆大狂徒,一派胡言,快与朕拿住此人,不要放走了他!”一个名叫黄锦的太监马上告诉皇帝:“皇上,听说这个海瑞上疏时,预先就买了一口棺材,并且和妻儿老小诀别,给家里所有的闲杂人等一一发了银两,让他们各自投亲靠友去了,这个海瑞决不会逃走的。”皇上当下传旨,将海瑞打入死牢大狱。御林军奉命去后,太监黄锦将海瑞的奏本捡起,放在御案之上,气急败坏的世宗皇帝又重读奏本,不知不觉心里有所触动,感到海瑞所说,亦有可取之处。世宗皇帝自言自语道:“这个海瑞还有点像商王朝那个叫比干的忠良,可朕并不是殷纣王啊。”转眼间,冬去春来。明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已是花甲之年。便召郭朴近见,问郭朴对此有什么良策。郭朴见世宗皇帝身体虚弱,劝皇上保重身体,暂时不宜出宫,有些事情暂缓处理为好。世宗又道“郭爱卿,你也知道那个海瑞给朕提的意见是多么尖刻!朕不爱护自己的身体,致使病痛缠身。如果朕像前几年精力充沛地在金殿之上执掌朝政,及时处理国家大事,何至于被那海瑞尖刻地指责呢。这个海瑞真是死有余辜。”提起海瑞,皇上就气不打一处来。郭朴奏道:“海瑞这样做,实在愚笨,他做知县时就憨厚刚直,但是,海瑞的内心也是为了陛下好,其心尚可原谅,老臣乞请陛下开恩,饶恕海瑞,他一定会为陛下的江山社稷肝脑涂地。”世宗叹道:“朕也不愿多杀这些敢于向朕提意见的谏臣了。”郭朴退出后,太监躬身递上法司的奏折,奏称:“海瑞实为对皇上讽刺讥笑,论罪当死。”世宗略略一瞧,便将奏折搁在一边,并不加批复。如果世宗随手加上批复,海瑞性命难保。海瑞不死,多亏了郭朴。这一幕,实在令人惊心动魄。
郭朴一贯秉公办事,惟才是举,知人善任。虽然手握重权,却从不滥用,虽然深受皇上宠爱,他从不恃宠专横。所以,明史称郭朴“为人长者”(德高望重的人)。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17 14:10 名称由来北蒙——盘庚迁殷之前,安阳称北蒙。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率领臣民从山东“奄”迁来北蒙。他们自称为“商”。商朝灭亡以后,有人把他们称为“殷”。
安阳——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 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相州——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立相州,取河(檀)甲居相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邺城仍属相州治理。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彰德——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1913年,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1949年成立安阳市,隶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安阳市为河南省直辖市。
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
⑹ 安阳作为我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其起源与谁有关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分畿内地为邶、?、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年),建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将王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邑"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隋大业元年(605年),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彰德升为府,领5县。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
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
1949年10月20日,奉华北人民政府电令,漳南县制撤销。其所辖区域分别划归河北省临漳县、魏县和平原省邺县、内黄县。1950年4月20日,经平原省人民政府批准,从邺县划出霍家村、安阳桥等16个村庄;从安阳县划出高楼庄、任家庄等8个村庄,共24个村庄归安阳市;安阳市区总面积为22平方千米。
1952年10月24日,经平原省人民政府批准,从安阳县划出三家庄、小屯等13个村;从邺县划出冯家庙等37个村,共50个村归安阳市区。全市总面积扩大到55平方千米。12月1日,平原省人民政府239号命令: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撤销平原省建制。安阳市归河南省辖。1953年5月19日,河南省政府根据政务院26号令,明确安阳市为省辖市。6月30日24时,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103465人。
1954年3月20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立市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指示》。依据《河南省城市居民委员会试行组织办法》,经过居民代表民主选举,一、二、三区共建17个居民委员会。原街政府即街公所撤销。8月5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市区区划:撤销第三区建制,原第四区改称郊区;全市设一区、二区、郊区3个区。9月10日,河南省政府发布《关于撤销濮阳专区建制及原属该专所辖各县分别划归安阳、新乡两专区的命令》:濮阳、南乐、清丰、内黄、滑县5县并入安阳专区;长垣、封丘2县并入新乡专区。9月24日,撤销淇县建制并入汤阴县。9月25日,撤销邺县建制并入安阳县;安阳县政府由水冶迁至安阳县二道街。
1955年12月26日,安阳市人民委员会民政字6号令,撤销一、二区建制,设立市区,下设7个街道办事处;原郊区改称郊区办事处。1956年11月21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安阳市属三个区建制:原一区改称车站区,二区改称文峰区,保留郊区。
1958年4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专区,其所辖区域划归新乡专署领导;20日,中共安阳市委机关由东冠带巷迁至北关原安阳地委机关驻址。安阳市人民委员会由东大街迁至甜水井街原安阳专署驻址。12月8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第37次会议决定,报经国务院批准,新乡、安阳、焦作、鹤壁4市,划归新乡专员公署领导。
1959年2月7日,经省人委批准,安阳县所属娘娘庙、徐家口、柴库等55个村划归安阳市郊区。新成立东风 人民公社。全市总面积达127.5平方千米。10月1日,安阳县划归安阳市管辖。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安阳县建制,将原安阳县的行政区域划归安阳市。市、县合并后,全市总面积达2200平方千米。共有26个人民公社(城市5个,农村21个)人口92.85人,其中城市人口27.8人,农村人口65.05万人。
1961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安阳县建制。安阳县仍为特等县,受地、市双重领导。9月1日,市、县正式分署办公。9月5日,经新乡地委批准,原安阳县龙泉公社及曲沟公社和洪河屯公社各一部分共44个大队82个自然村划归安阳市郊区。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安阳专员公署:安阳、鹤壁2市和安阳、濮阳、林县、滑县、清丰、南乐、汤阴、内黄、浚县、长垣10个县划归安阳专区。
1963年6月7日,经省人委批准,东关公社和龙泉公社改为区的建制。原东风区改名西郊区。1964年6月30日24时,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共有61718户,311420人。
1968年3月18日,安阳地、市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1969年1月4日,安阳市革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安阳桥区所属豆腐营、解放路、红旗路和东关区所属东关、南关、铁西路6个街道居民革命委员会,划归文峰区管辖。1972年8月9日,市区区划调整:原文峰区划分为文峰、北关、铁西3个区。1973年11月13日,安阳市革委发出通知,将近郊土地过少的农业大队划归市区管辖:西郊公社的铁佛寺、北辛庄、孝民屯、柴库、段邵村、梁邵村、集邵村7个大队划归铁西区;北郊公社的北关、豆腐营、郭家湾和东郊公社的霍家村大队划归北关区;东郊公社的郭家街大队划归文峰区。
1978年1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省革委决定,将新乡、安阳两市分别划归新乡、安阳专区领导。1981年市辖文峰、北关、铁西、郊区四个区,相继建立起区人民政府。1982年7月1日零时,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市区共计11.8545万户,52.37万人。
1983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带县的体制。安阳县、林县、汤阴县、浚县、淇县划归安阳市管辖。1984年5月,国务院批准,安阳市列为全国甲级开放城市。
1987年7月16日,经省政府批准,安阳市属县有16个乡改为镇的建制。即:滑县城关乡、白道口乡、留固乡、上官村乡、牛屯乡;汤阴县宜沟乡、菜园乡、五陵乡、任固乡;内黄县楚旺乡、井店乡、东庄乡;安阳县水冶乡、铜冶乡、白壁乡、善应乡。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人;安阳市 5161106 文峰区 150360 北关区 185724 铁西区 183614 郊区 249294 安阳县 1116162 汤阴县 432806 滑县 1182162 内黄县 678730 林州市 982254
2002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3号):(1)撤销安阳市铁西区、郊区,设立安阳市殷都区、龙安区;调整安阳市北关区、文峰区和安阳县的行政区域。(2)殷都区辖原铁西区铁西路、梅园庄、电厂路、水冶、李珍、纱厂路6个街道,原郊区的西郊乡、北郊乡的三家庄、大司空、西大姓、前皇甫、后皇甫、皇甫屯、杜小屯、大碾屯、郭王度、武官、侯庄、小营、秋口、双塔、东大姓、西司空、枯河17个村,东郊乡的任家庄村。区人民政府驻梅东路。(3)龙安区辖原郊区文明大道、太行小区2个街道,东风乡、龙泉镇,东郊乡的侯七里、苏七里、李七里、肖七里、宗村、四府坟、余家庄、侯家庄、烧盆窑9个村,原安阳县的马投涧乡、善应镇的中龙山、张家庄2个村,曲沟镇的西高平村,水冶镇的北彰武村,宝莲寺镇的丁家庄、郜家庄、杨家庄、北田村、南田村5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文峰大道西段。(4)北关区辖红旗路、豆腐营、洹北、解放路、灯塔路5个街道,原安阳县柏庄镇的东石桃、西石桃、桃村口、田桃村、李桃村5个村,韩陵乡的西良贡、养鱼屯、六寺、唐庄、羊毛屯、黄家营、西见山、西于曹8个村,白壁镇的前崇义、中崇义、后崇义、西六村4个村,原郊区北郊乡的屈王度、方北营、周家营、安阳桥、西漳涧、东漳涧、董王度、冯家庙、宋家庙、十里铺、马家垒、张贺垒、程寸营、韩王度、缑家垒15个村,原东郊乡的小营、李家庄、杏花村、苏家村、南漳涧5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洹滨南路。(5)文峰区辖南关、东关、西关、甜水井、头二三道街、东大街、西大街、唐子巷、北大街9个街道,原安阳县的高庄乡、宝莲寺镇的郭村集、西郭村、杨家井、马束庄、皇甫庄、三十里铺、黎庄、梁家庄、崇召、何官屯、任庄、南马庄、袁薛庄、孙薛庄、张薛庄、刘薛庄、张村、黎官屯、赵官屯、东风、刘王坡、马官屯、二十里铺、小营、魏家营、牛房26个村,白壁镇的郑家村、晁家村、盖津店、三府村、任家庄、西瓦亭、东瓦亭7个村,原郊区东郊乡的汪家店、大营、三官庙、石家沟、王村、郭家街、东关、南关、聂村、后张村、郭家庄11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文明大道。 2003年2月17日,市召开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动员大会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阳市市辖区和安阳县行政区划的通知》,对市铁西区、郊区、北关区、文峰区和安阳县的行政区划做了一些调整,撤销铁西区、郊区,设立殷都区、龙安区;调整北关区、文峰区和安阳县的行政区域;撤销原郊区的东郊乡、北郊乡。调整前,北关区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19万;文峰区面积9平方千米,人口15万;铁西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18万;郊区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21万;安阳县面积1496平方千米,人口113万。(面积、人口数据根据简册2002版)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安阳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40个街道、42个镇、50个乡。
⑺ 安阳易园名字的由来
应该没有什么原因吧. 要是又原因就是因为它旁边的市政府. 征服后花园嘛.哈哈 安阳还有洹园 三角湖公园 人民公园 大一点的就这几个!
⑻ 河南安阳有个镇叫水冶还是叫水治,谁能告诉我名称的来历打赌急用,采纳有奖。
关于这个镇名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美丽冻人的传说。早在1000多年前,当地一直是水丰草肥,民众衣食无忧。豁然一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寸草不生,除了几眼几乎快要陶干的水井之外,没有了一丝丝曾经有人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天而降,这个女子名字叫做“水”,水姑娘所到之处,尽是甘泉雨露,草木泛绿了,花儿绽放了,当地又恢复了生机。为感恩和纪念水姑娘尹泽百姓,惠及于民。当地民众找到一个占卜先生将小镇改名为“水治”,意指是水姑娘治理的结果。水姑娘得知后,怎么也不同意这样做。后来当地官员采取折中的办法,给小镇改名叫水冶,即纪念了水姑娘,又可以提示民众,教育后人节约用水,那怕一滴水也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水冶与水姑娘美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⑼ 安阳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安阳——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 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相州——公元580年,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彰德——公元1192年(金代),1949年成立安阳市,隶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安阳市为河南省直辖市。 不知道这样的答案你能否满意!
⑽ 安阳市以前的名字是什么
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