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廊坊文安名字由来

廊坊文安名字由来

发布时间:2021-03-26 02:49:41

1. 文安是什么意思

地名。文安自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形如釜底”的文安洼淀彰显出独特的人文景观。昔日坊表林立、行宫和庙宇遍布的文安名胜古迹虽然几乎荡尽,但唐碑和皇恩亭仍并峙南北,唐王墓和赵郭等古代遗迹亦胪列东西。大清河沿岸的5座行宫虽不得见,但金章宗、明成祖、清圣祖和清高宗4位帝王的足迹却留在文安。曾任文安县尉的唐代大诗人王之焕,“好侠倜傥”,“击剑悲歌”,在文安留下多少政绩和诗篇!任文安主簿的宋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教民礼让,劝课农桑”。“苏桥”的命名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2. 文安镇的介绍

文安镇地处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县域中心地带,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下辖27个行政村(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东关、西关、南关、房庄、前孙章、后孙章、徐郭、袁郭、赵村、相公庄、麻各庄、西光洲、北光洲、东光洲、泗各庄、大叩皂、边王赵、元里、留郡、大庄子、张庄、阜安、吉村)。

3. 河北省文安县

文安县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于西汉初年置县,地处京、津之间,环京津环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环抱其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华北人均土地资源最多的地区。 文安县古为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寓意得名。 文安县面积103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5个国有农场、383个行政村,人口52万。境内有文安洼、大围河清真寺、鹿町龙潭等景点,曾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等称号。 2019年1月25日,文安县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4. 河北的廊坊市名称来历

.廊坊名称的来历,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朝初年,安次县出了个宰相,名字叫吕端。吕端的父亲叫吕琦,吕琦的官职是兵部侍郎。吕琦在任时,他在老家盖了一所大宅院,就在现在的廊坊市区。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所以就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的,就演变成为郎房——廊房——廊坊。

5. 廊坊名词解释

廊坊市名称的由来及历史变迁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7-05-29 09:48:48 ) 稿件来源: 河北日报

从一所朱门高宅演变而来的地名

“廊坊本叫侍郎房,一千年前把名扬。一南一北龙凤河,宝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谣,传唱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来。

廊坊名字的由来,与出生在当地的一位历史名人紧密相连。他的名字叫吕琦,曾任五代时期后晋兵部侍郎。吕琦在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儿子却是赫赫有名。“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就是吕琦的儿子,北宋初年曾任宰相。

吕琦在任时,在老家也就是现在的廊坊市区盖了一所大宅院。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地,就演变成为郎房——— 廊房——— 廊坊。

滕中新老人曾在廊坊市党史部门工作多年。老人告诉我们,廊坊在20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落,那时的名字叫“郎房”。清乾隆十四年《东安县志》(东安,现廊坊市安次区)记载:“郎房,离城(指东安县城,现安次区光荣村)三十里;方位,县城东北路。”那时的廊坊,只有十几户人家。“郎房”演变成“廊房”,源于晚清光绪年间京奉铁路(现京山铁路)的修建。铁路修通后,1897年在郎房村西设立火车站,站牌为“廊房”。滕中新说,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当时修建铁路的勘测人员很多来自北京,在北京前门一带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等地名,因此这些早期的铁路修建者将“郎房”写成了“廊房”并被沿用下来。

从“廊房”变成“廊坊”,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滕中新分析,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书写好看、方便或者图省事,将“房”写成“坊”。

三角地上成长起现代小城

在廊坊人的记忆中,廊坊的成长与铁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晚清时期,京山铁路修建并在廊坊设站。随着铁轨的延伸,在原来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客商开始云集,人口与日俱增。短短几年,廊坊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并随着义和团“廊坊大捷”蜚声国内。

如今,穿行在廊坊市区笔直宽阔的马路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看不到半点过去村庄的影子,曾是高宅大院的“侍郎房”更是早已无迹可寻。

如今从横跨京山铁路的银河大桥西行,便来到了廊坊的“原点”——— 当年的郎房村。老廊坊人将这里称为“三角地”。如果不是当地老人的指点,我们险些与廊坊最古老的元素擦肩而过。窄窄的街道,临街的房屋有的出租作了美容美发店,有的开成了小饭馆。虽然店铺的招牌还不算陈旧,但灰暗、破损的墙体让人一看便知这已是有年头的老屋。紧靠京山铁路的,是已经被废弃了的廊房火车站。这座晚清时期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更显寂寞,偶有列车疾驰而过,巨大轰鸣声惊起了在铁皮屋顶上“踱步”的几只麻雀。

随着1989年廊坊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和城市的发展,这里渐渐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这里的老居民绝大多数已经搬走。站在银河大桥上向四周眺望,桥下被一片砖红色填满的三角地在远处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反而透出几分沧桑与质朴。对于这片早已失去往日繁华的地方,廊坊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开发一定要与保护并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放飞人们怀旧思绪的一个绝好去处。

冲刺环渤海地区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廊坊建城区面积已达5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了40万人。

廊坊人爱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为这座城市描绘着美好的未来:打造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把廊坊市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区域内“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北方鲜明特色的代表性城市。到2010年,廊坊城市规划区面积将达到115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60万。

这个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要求,围绕组团式发展布局,廊坊市加强市区主城区、万庄新区、开发区“小三点”组团建设,一个具有绿色隔离空间的三角形组团式城市结构已具雏形。

http://cache..com/c?word=%C0%C8%B7%BB%3B%D3%C9%C0%B4&url=http%3A//www%2Exici%2Enet/b627480/d53091545%2Ehtm&p=&user=

6.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西赵各庄高姓起源!

不是,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史册中的高姓在黄帝时期的河南一带。高氏族谱也未曾发现河北地区的卷宗。
详见高姓发展史: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起源始祖
源于姜姓 ,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源于姜姓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
源于鲜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汉化,是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南北朝时,先后有鲜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
满族高佳氏,满语为G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辽阳(今辽宁辽阳)、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吉林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
满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语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长白山区、嫩河(今黑龙江讷河)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顾氏等。
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逐渐同化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 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再有一种或因需依附大族权贵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改高氏,高丽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鲜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齐皇帝高洋,则给当时鲜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遥等功臣,赐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则是历史使然。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姓子女为嗣而改高的,也较普遍。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

7.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常姓的起源 及老祖先是谁

常——遁将蜀中一才子,华阳国志垂青史。
一、 姓氏源流
1、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2、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二、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号
1、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2、【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西部地区。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四、 家乘谱牒
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县常氏五房谱不分卷 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数不清) 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 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卷数不清) 河北:滦县常氏八代族人族谱一卷五

8. 文安那里有古代文化

文安县 所属分类: 中国地名 中国市县 河北 河北县区 河北地名 河北地理 河北城市 河北市区县 河北行政区划 添加摘要文安县文安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幅员面积1028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3个乡镇、5个国营农场。古为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寓意得名。近年来曾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目录 [隐藏] 1 历史文化 2 区位交通 3 自然环境 4 经济发展 5 科教卫生 6 参考链接 文安县-历史文化 文安自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形如釜底”的文安洼淀彰显出独特的人文景观。昔日坊表林立、行宫和庙宇遍布的文安名胜古迹虽然几乎荡尽,但唐碑和皇恩亭仍并峙南北,唐王墓和赵郭等古代遗迹亦胪列东西。 文安县大清河沿岸的5座行宫虽不得见,但金章宗、明成祖、清圣祖和清高宗4位帝王的足迹却留在文安。曾任文安县尉的唐代大诗人王之焕,“好侠倜傥”,“击剑悲歌”,在文安留下多少政绩和诗篇!任文安主簿的宋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教民礼让,劝课农桑”。“苏桥”的命名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明代文安人张茂、刘六、刘七,高举“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的义旗,威震大江南北,震慑了封建王朝。名振华夏的一代武术宗师董海川,于清末创立的阴阳八卦掌享誉海内外,最近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著名的书画家高松、井玉树,技艺妙臻三昧,名扬当世;今天的书画家郑山麓、胡立民等继承传统技艺,开一代书画新风。此外,像西河大鼓朱派创始人朱大官、戏曲家常永基、王伯华,当代著名歌唱家戴玉强等杰出人才,都令文安人感到自豪骄傲。 昔日的文安洼淀,蕴含着泥土和水草的芳香,形成了文安耿直敦厚、气勇尚义的风格,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正直、诚信和积极向上的文安人。改革开放的东风,给文安带来百业昌盛的景象。

9. 历史上的廊坊是什么样的

一、历史上的廊坊是从一所朱门高宅演变而来的地名。

二、“廊坊本叫侍郎房,一千年前把名扬。一南一北龙凤河,宝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谣,传唱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来。

三、廊坊市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4000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即为今天的廊坊市安次区。

阅读全文

与廊坊文安名字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