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斗拱的来源说法及意义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
② 关于桥名称的由来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放生桥横跨于朱家角镇东首漕港河上,是珠里(朱家角)十景之一。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由寺僧募款建造,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伍鳖,而不得撒网捕捞,故名放生桥
仙 人 桥 的 由 来
古时候,仙人桥那块地方叫白龙涧,涧底深不可测,其中有六条白龙盘踞于此,为非作歹,兴风作浪。当地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男童女及牛羊祭品,稍有不周,冬刮狂风,夏降暴雨,灾害不断,生灵横遭涂炭。当地百姓上山打柴,如果误入白龙洞,便成了6条白龙的美食。
在金阁山修行的何仙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她不顾修行道浅,决定为民除害。何仙姑同六条白龙从地上斗到空中,从山上斗到山下,直到斗得天昏地暗。整整年斗了七七四十九天,六条龙败阵逃入了深水涧中,何仙姑从腰间抽出桃条笊篱,捞出了六条白龙,并将他们定在白龙涧上,供人们上山通过。
日久天长,六条白龙变成了六块条石浮架在两崖之间。人们为纪念何仙姑为民除害,遂命名为仙人桥。
“腾桥”的由来早在明代以前,腾桥就已是抚州通往闽粤等地的重要通道。
当时有西坑郭,旱桥口,张家口,迷魂园,杨家巷,邱家排等几个小村庄就散落在大路的两边。明洪武年间又有罗氏迁居至此。由于人口繁衍较快,村庄逐步扩大,渐渐的就与邱家排、旱桥口等小村连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
当时在村前有一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木桥供人过往。在木桥旁有棵巨大的枫树,树上附生着薜荔藤缠绕其身,后随着薜荔藤的衍生繁茂,不少藤蔓随风飘动并缠至桥身。因而往来行人就把这里叫做“藤桥村”。
一次,有一巡抚骑马路过此桥,忽被桥边树藤绊倒,人马皆跌于桥下的河水中。后问及地名为“藤桥”村时,该官谓这里水、草不利,皆以去之,并改水为“马”,即为“腾”字。“腾桥” 由此得名。
酒仙桥的传说
在过去北京东郊的酒仙桥地区是很荒凉的地方,从附近的地名比如:六公坟、王爷坟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这里是一片达官贵人的墓地。我20年前在酒仙桥的河边还看见一块残碑,墓碑的基坐是雕刻的很精美的乌龟,碑体和基坐已经分离并有几米的距离,残碑的左面是满文,右面是汉文,满文我不认识,从残缺的汉字中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一等精部伲哈番……朕甚悼焉……”。可见坟墓的主人不是一般人物。
那么酒仙桥的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过去在如今的酒仙桥向西的800米左右有一座长不足二十米宽五、六米的石桥,石桥是用许多半米宽的石条组成的,每块石条上每隔10公分都刻有水槽,雨天不会积水,平时行人、马车也不会打滑,那座桥如今已经看不见了,但那座桥才是酒仙桥地名所指的酒仙桥,酒仙桥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过去的那座桥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上,在石桥的这一段运河叫做坝河,现在的北京东郊还有东坝河、西坝河两个地名,是由于农田缺水建坝蓄水而来的名字。在石桥的北边有一座庙,庙是坐北朝南的,庙不大,宽不二十米,是一个两进的院子,在前院里有三棵很高大的松树,从很远就能看的见,庙的地理位置虽然很荒凉,但不缺香火钱,庙里的老主持收留了一个小孤儿,先教他帮忙作饭,再教他挑水。和尚们都叫他“凳子”,凳子就住在前院的门房里,小门房向进院子的通道开了一个窗,即使是整个院子的门都关着,客人也能从窗子喊凳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凳子在庙里已经呆了许多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如今的青年,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认为自己是庙里的一员了,现在整个小庙的挑水、作饭、打扫院子以及一些杂活都是他承担了,老主持是看着他长大的,也从心里喜欢他,知道他不愿意入佛门,就让他有空自己做些事情为将来娶媳妇做打算。
凳子做的烧饼很好吃,除了决大多数满足和尚们食用外,剩余的凳子就拿来卖,到了清明时节或是一些几代在朝廷做官人的忌日,凳子的生意就很好,装铜钱的泥罐子都满了,凳子就请人打了一个木头的钱柜子,钱柜子是两层的,下面一层放大钱,上面就放散钱。
有一天才过四更,就有人来敲凳子的窗户,凳子迷迷糊糊中想是有人要买他的烧饼,就把烧饼端到窗前,打开窗户,由于夜色太黑,凳子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只能从来人被白衣服勾勒出的身形看出来是一个年轻女子,她的声音有点柔,也许是她的一身白衣服,让凳子感到她的声音有点凉,她只要一个烧饼,却给了凳子一两银子,凳子说他没有那么多钱找,来人说不用找了。凳子也怕别人说他要不义之财,他下意识地把银子放到钱柜子的下层里。
第二天白天凳子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还像往常一样在庙里做事,可是到了四更他就醒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敲他的窗户,凳子从声音知道还是昨天的那个女子,她还是只要了一个烧饼却给了凳子一两银子,凳子还是收了。就这样这个女子每天四更一过就来凳子这里买烧饼,但凳子一直也没有看清这个女子的相貌。
这一天是八月十五,凳子数着他钱柜子下层里的钱已经有二十两了,他很想能看见这个女子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没有关窗子,月亮大大圆圆地挂在天上,凳子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照在凳子脚边靠窗的桌子上,因为窗户是朝东的缘故,月光在桌子上划出一条亮线,这条亮线到窗户是由月光组成的窗帘,窗帘轻轻抖动,闪亮的银色斑斓从上向下滑,又有小亮点从桌子的亮线出发向上飘,其实那是尘埃。院子里的松树被秋风把枝叶刮的沙沙地响,墙角有秋虫在鸣叫,凳子心里有些凄凉,长这么大没有体会过亲情的温暖,更没有体会过恋情的温馨,他在这个世界很孤独。又是四更了,凳子有点想她……
突然,凳子看见了她的影子在窗户外出现,可是为什么她没有遮住一丝的月光?凳子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他一下子就从床上跳起来,来到窗前,借着月色,凳子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慷慨的女子的面容,也许是凳子见过的女子太少,在他眼里这人女子简直美若天仙,她大大的眼睛,闪亮闪亮的,弯弯的眉毛和眼睛搭配的那么和谐,直挺挺的小鼻子,小小的嘴巴,虽然缺少些红润,但她的肤色像不掺任何杂质白玉。凳子被眼前女子的美貌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都合不上了。
凳子发呆了不知道多久,才问这个总在深夜来访的今夜是否也是买火烧,那女子说:“不,我今天是向你道别的,以后我就不会再来了”。凳子请那女子等一下,他想出来和她说一会儿话,那女子轻轻点头,后又只是轻轻的一笑,凳子就被她的笑容陶醉了,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眼前这个女子。
那女子告诉凳子,她的小名叫酒窝,她出生在中下层家庭,她的父亲是酿酒的,又因为她的父母见她漂亮又有两个小酒窝,所以给她起了这个的名字,她长到十五岁,因为她出落得很标致,被一个朝廷的提督看中了,虽然那提督比酒窝大三十多岁,但她的父母觉得以后酒窝会当上提督夫人,过好日子,就答应了这门亲事,谁知道酒窝命苦,结婚第二年,提督还不到五十岁就死了,提督最喜欢小老婆酒窝,要她陪葬,那天提督的家人给她喝了毒酒后,酒窝的灵魂离开的她的肉体飘了起来,她看见自己和提督一起被埋在石桥东南两里远的地方,酒窝心不甘啊,她才正是二八年华呀,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呢。
凳子听着酒窝的故事,很为她感到难过,他很想用自己的手把酒窝的小手暖热些,可是他没有能力,他很想酒窝是一个人而不是鬼,凳子傻傻地问酒窝:“你要是能活过来多好?”,酒窝回答凳子说:“只要你真心喜欢我,你就会有办法,爱会给你带来财富。”
“什么办法,你要我怎么做?”
“之前我给你的钱是冥钱,你今天回去看就知道了,但只要你按照我的话去做,你能得到的比这些更多,但你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你的努力也很容易失败。”
“那我具体需要怎么做呢?”
“我需要一个男人爱我三十年,在这期间不能和其他任何女人有丝毫感情瓜葛,你能做到吗?”
“我能!”
“可是到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老了。你真的能坚持吗?”
“你只要让我能见到你,我就能做到。”
“今后,你每年的八月十五夜里的四更都可以见到我,但我们见面超不过一刻钟,所以你最好在四更前在我的坟前等我。”
酒窝的话才完,就像一阵风一样不见了踪影。
凳子回到了屋里,拿出钱柜子,已经感觉到轻了许多,再打开下层,他一点也不惊讶,那些银子都变成了纸钱。但他坚信酒窝说的话,爱会带来财富;其实在凳子心里,即使爱酒窝不会带来财富,他也愿意。
那天见面之后,凳子就在数着日子,一个个漫漫长夜思念的感觉好苦,但凳子心里有八月十五月圆的盼望,期待着相逢的那一刻,那真的只是一刻呀。
凳子还是给庙里的和尚做饭、挑水,自己卖些烧饼,过着简单、孤独的日子,天凉了,他为庙里砍柴,烧火为和尚取暖;下雪了,坝河虽然是流动的,但也结冰了;冬日深了,凳子做事时要穿棉袄了;春节到了,但对凳子来说,这个节日没有什么意义;春天来了,河开了,喜鹊开始在三棵松树上叫了,但天还是有些凉;河边的野花儿开了,凳子想起酒窝的容貌比花儿更娇、更美,心里喜滋滋的,凳子时常去到酒窝的坟前,为她的坟填些土,栽些野花;夏天来了,河边的草长的好高了,夏夜河里的青蛙叫成了一片,凳子在夜里时常梦见酒窝,梦见酒窝笑的样子,凳子在梦里也笑了,他为酒窝的坟垫了土,连日来他在酒窝的坟前慢慢修建着青石台阶;终于等到了秋天,秋蝉在松树上凄厉地叫着,凳子希望时间快点过去,早一点到八月十五,就在快到八月十五前的几个晚上,凳子失眠了。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才过三更凳子带着自己做的月饼就出发了,石桥在月光下颜色像玉一样,河水的波浪在月色下闪着粼粼的光,凳子朝坟地走去,他已经为酒窝的坟建好了青石台阶,一团圆圆的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凳子坐在青石台阶上,秋风把他新添的没有系紧蓝布长衫的衣角吹起来,许多日子没有下雨,草又干又黄,被风吹的干响,一直以来这片坟地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月亮知道凳子对酒窝的思念,还有弯弯的坝河水知道凳子曾经走过的一天一天。凳子在着急的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又害怕那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只有一刻的时光。
终于到了四更,刚才凳子前面还是他一夜一夜踏平的路,现在酒窝就在他的前面,还是那一身洁白的衣服,婀娜的身姿,凳子站起来,走近酒窝,银色月光下,酒窝显得更纯、更美了,凳子分明看见酒窝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凳子抓住了酒窝的手,深情地凝望着她,酒窝问凳子:“你这一年是怎样熬过来的,你想我吗?”。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
“这些我都知道了,但你要坚持三十年,你还能坚持么?”
“我爱你,就算再长时间,我也会等你。”
“你看到我的泪水吗?”
“看到了,你为什么不开心?”
“我也是思念你呀,你等我的泪水留到我的酒窝,用芦苇把我酒窝里的泪水取走,然后好好保存在一个小坛子里,怕泪水干掉,就在坛子里加一些这河里的水,把坛子密封好,你知道了吗?等你想我的时候,就打开闻一闻,坛子里有我的味道。”
“好,我知道了”,凳子赶快去找芦苇,截了最干净的一截,飞快地跑回酒窝,把酒窝的酒窝里的泪水吸到芦苇里,之后凳子看见酒窝笑了,笑的妩媚、可人怜爱。凳子欢喜地看着酒窝,很想亲酒窝一下,可是时光啊是一个调皮又喜欢戏弄人的家伙,想让它停留的时候它偏偏溜得很快,只听到酒窝说:“记住我刚才说的话。”,酒窝就在凳子面前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凳子只楞了一下,想起酒窝的话,就小心地捧着芦苇,跑回庙里,他按照酒窝的话做了,找来一个小坛子,把酒窝的泪水吹进坛子,到坝河里取了一小勺河水倒进坛子里,再把坛子密封好。
从这之后每当凳子想酒窝他就会把坛子打开,这坛子里发出淡淡的清香,凳子早就忘记酒窝说的爱可以带来财富的话,留在凳子脑子里的只有思念。
从小庙到酒窝的坟只有两里多地,走多了就清晰地走出了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总可以在深夜见到凳子的身影。这是一条指引着思念的路、一条系着爱恋的路,路上的尘土都知道他们的故事,石桥知道凳子相思的分量,当凳子从石桥走过的时候,石桥可以感到凳子脚步的震撼。
又是一个春去秋来,这里写的快,可是你知道凳子的三百六十五天是怎样过来的吗?凳子今年先准备好了芦苇,他想如果酒窝还是要他用芦苇取她酒窝的泪水的话,他有准备,就可以节省点时间,和酒窝多说一会儿话。
这一年的月亮还是又大又圆,当凳子看到酒窝出现的时候,酒窝已经看到了凳子手里的芦苇,凳子精心准备的芦苇,还有凳子为酒窝做的月饼,去年酒窝就没有来得及吃。
“凳子,你还是要去找一根芦苇,旧的不行,要新截取下来。”,凳子看着酒窝眼里的相思泪,自己都快哭出来了,但他还是要听酒窝的话去找新芦苇。
和去年一样,当凳子用芦苇汲取了酒窝的酒窝里的泪水的时候,他看见了酒窝会心的笑,凳子的心花开了。酒窝问凳子:“你那坛子里的味道怎么样?”
“好啊,很香,和你的味道一样”
“这三百六十五天很难熬吧,你还能坚持多久?”
“我会坚持的,等你还阳,我们团圆。”
“我也很想你呀。”,酒窝才说完这句话,就又消失了。
凳子又照着去年酒窝的话,把酒窝的泪水吹进坛子里,加了一勺坝河的河水,密封好,在凳子眼里,这坛子只是代表了思念,别的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年凳子怕相见时没有很快就找到新的芦苇,他就向别人请教如何栽种芦苇,学会了他就把芦苇种了一大片在酒窝坟地旁边的河堤上,可是这第三年酒窝又告诉凳子人工种的不行,一定要野生的,他们相聚的时间还是那样的少。
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到了第十年,他们相会的那一刻,酒窝问凳子:“你没有把那坛子里的东西做别的用吗?”
“我觉得那坛子就是当我想你的时候,拿出来闻一闻,有很清香的味道,是你的味道。”
“你只要取出一点我的泪水,放进装满水的木桶里,那水就可以变成酒,你可以去把酒卖了,肯定很好卖的。”
但是凳子没有照着酒窝的话去做,他觉得要钱有什么用了,什么也比不上思念酒窝更重要。
时光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了,第二十九年,凳子仍然住小庙里,过着孤独、贫寒的日子,虽然他已经从一个青年变成一个老年人了,鬓角已经花白了,他想着未来,期望着和酒窝团聚的日子,想到今后他们的生活需要一些钱,他在这最后一年才把一满坛子装满酒窝泪水打开,只是用一滴坛子里的水,装满坝河水的木桶就酒香四溢。
他把木桶拿到石桥旁边去卖,喝过的人无不赞赏,凳子的生意一下就红火起来。正如酒窝说的,你的爱可以给你带来财富,只是半年工夫,凳子靠卖酒就挣了百八十两银子。
凳子不是贪财的人,他有酒的收入,他仍然坚持做烧饼,但他的烧饼是送给买酒的人,和没有饭吃的人,不再收钱了。
凳子已经等了酒窝三十年了,他一直盼望着用他的爱可以让酒窝还阳,一起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凳子和酒窝的第三十次见面的时候就要到了,这个日子凳子一直等了三十年,八月十四的那一天凳子像往常一样到坝河里用木桶打水,他感觉到有人在草丛中偷偷监视他的行动,凳子并没有留意。
八月十五这一天,凳子没有像半年以来在四更的时候去坝河去取水,他要去见酒窝,这一天酒窝不是四更才出来,她才过三更就向凳子住的小庙方向走,她走到石桥的时候留下了眼泪,因为阎王违背了之前的允诺,她永远也不能还阳,永远也不可能和她心爱的凳子在一起了,今天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也是永别。
凳子从小庙里出来了,一下子就见到了酒窝,他高兴地向酒窝跑去,以为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分离了,可当得知这最后的一刻钟是她和他的诀别,凳子的心如刀割,但凳子没有陪酒窝一起哭,他要让这最后一刻钟成为酒窝美好的回忆,他静静地和酒窝牵着手沿着小河一直向前走,他想一直就这样看着酒窝,看着她,一直到她消失的那一瞬间。
有个妒忌的人偷看凳子的秘密,他告诉人们说,只有在四更的时候从石桥下去,到坝河取一木桶河水就是酒,其实是因为八月十四那天,河水里正好有酒窝的一滴眼泪被他赶上了,那人这样一说,就没有人再买凳子的酒了。
其实凳子也再不想卖酒了,八月十六日那天,凳子端着盛满酒窝泪水的坛子从石桥跳进坝河里,他就这样和找酒窝去了,这一天从石桥到西坝河酒的香飘了三十里,连空气中都是酒的馥郁的清香。
但从此后人们再也喝不到凳子的酒了,他们以为凳子就是酒仙,为了纪念他曾经给大家带来的美酒,他一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去的地方的这座石桥就改名为酒仙桥了。
苏州"枫桥"的由来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个当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在一座庙里,谁作主持好呢?两位高僧都很客气,推来推去,毫无结果。这座庙里只有他两个和尚的时候,还不要紧,等到陆陆续续招了一批小和尚进来,就有问题了。小和尚问:“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经呀,”寒山说:“应该先问拾得师父。”小和尚就去问拾得,拾得说:“还是应当问寒山师父。”他们互相尊重,却苦了小和尚,怎么招待香客呀,买多少香油,派谁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无所适从,有意见了,就难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话传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两个人又商量起来,推来推去,还是毫无结果。这时走来一个老农妇,说:“两位师父不要谦让了,我来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你们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当家和尚,这样最公平。”寒山、拾得一听,是个办法,不过,比什么呢,农妇指指庙前一条河,说,这条河上缺座桥,乡里乡亲来来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险,请你们施展法术,变座桥出来,哪个变得出来就是哪个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隐瞒法术,果然拾得先施法术,把身上的僧衣一脱,往河面一抛,变做了一个桥面,可惜,没有桥架支撑,一阵,风吹来,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将手中的禅杖往河边一插,运起法术,禅杖顿时变成一棵树,树朝对岸一铺,一座桥就稳稳当当卧在了河面上。老农妇一笑,说:“还是寒山本事大些。”说着把一块手帕朝脚前一抛,手帕化做一朵莲花,她踩着莲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头一看,原来老农妇是观音变的。寒山只好做当家和尚了,那座庙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禅杖,是用枫树削成的,那座桥自然就被称作“枫桥”了。
巴掌桥的来历
泰州青年路南段,原工艺美术大楼门口,早先,这儿的道路是被老三官殿前一条玉带河分割为南北两边的。小河上原来有座小桥,叫巴掌桥,又叫隐龙桥。巴掌桥的桥身,统共只有两三步长,桥面跟两岸的路面差不多相平。由于它又矮又短,很不惹眼,连不少六十岁上下的老泰州,也叫不出这座桥的名字。其实,叫它巴掌桥,倒不是因为种种原因它矮小,其中有一段故事哩。
相传这座桥在南唐就有了。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在没有发迹之前,一次奉北周皇帝世宗的命令带兵攻打南唐,被打败了,只身一人从此地经过,被南唐的兵马发现了,就紧紧追赶过来,真是危险得很哩。赵匡胤情急生智,就朝桥下一躲,半截身子插在水里。这后头成百的追兵,骑马带刀,杀气腾腾,在通过小桥的时候,桥身因年久失修,被大队人马踩得摇摇晃晃,直接就要倒塌。这位赵大爷生怕他被压倒在桥下,赶忙用双手撑住桥顶。追兵追到前面,看没有人影响到儿,就疑惑起来,为首的马上猜到赵匡胤可能躲在桥底下,于是,一挥手叫两个亲从奉命奔到桥下,自己随即带领众人继续往来帐档前方追去。两个亲从奉命奔到桥下,拨芦草仔细寻找了一番,竟没有发现踪迹,只得掉头追赶大队向上复命。嗯,赵匡胤哪里去了哩?原来,赵大爷事先就想到追兵过后,仍有寻找的可能,于是,等腰三角形到追兵通过小桥之后,他就马上拨开芦苇,爬上北岸,飞奔走了。
事过之后,有人无意之中发现桥洞底下,桥面背后,有两个深深的大巴掌印。不久,这种事情传扬开来,巴掌桥的名字她就渐渐被人喊起来了。再以后,赵匡胤登基做了宋代的太祖皇帝,
当阳桥的由来
当阳桥位于当阳县城玉阳镇东北,焦枝铁路南侧,荆当公路线上。
当阳桥又名坝陵桥,原名官桥,是旧时迎送官吏之处。因三国蜀将张翼德曾在此横矛断桥,故又称横矛处。据当地传说,·此处原筑有坝,坝上建有张赵祠,故得名坝陵桥。
东汉建安十三年秋,曹操起兵五十余万南下,将刘备困于当阳,刘备在混战中,弃妻子率百姓逃走。张飞率二十余骑断后,至坝陵桥,见曹军追来,便一人立马桥头,大声喝曰:“吾乃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其声如雷,敌不敢近,曹军退走后,张翼德便将小桥拆毁。张飞喝断桥梁水倒流的故事,流传至今,闻名中外。因桥在当阳境内,历史上又称桥为“当阳桥”。
③ 独幽城名字由来,历史典故
独幽城村,现在仅是个150几户人家,600余口人的小村。旧县志把它列在了古迹之中。但说:“事迹则不可详”。1986年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该村为汉代遗址。(县志有载)。
据民间传说:明代拟建乐亭县城时,候选城址定在乐安亭(现救阵)西南二里和独幽城,两地择优取一。县令提出称土定音,就是以同体积土的比重来比较,重者为首选。因当地人在土中做了手脚,在土中掺盐,结果以土重胜过独幽城而取胜。且不说这种传说之真伪,值得研究的是当时全县数百村庄,为啥仅以此二地相竞呢?其先决条件是:所建新城位置在乐安镇西南,与旧址基本连接,背靠滦河,河、海水陆相通,地理位置优越。那独幽城是以何条件、何资格与其争雄的呢?无疑,那时独幽城村的位置在乐亭地域的正中,从历史上看,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在当时看来,与乐安镇相比,一定是伯仲不分,雌雄难辨。
独幽城在乐亭县内,是唯一一个以城命名的村庄。城是区别于乡的。通常是人口集中,是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在辽代以前,它曾叫“千金千人邑”。这就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值得探究了。查邑,《辞源》释:“①都邑也,大曰都,小曰邑,如邑侯邑宰。②古称王畿曰邑。③侯国之称。④大夫称采地曰邑。⑤今称县曰邑。《辞海》释:①古称国为邑。②京城。③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④旧时县的别称,县令曰邑宰。”按上述解释,独幽城在历史上可能也是个城镇所在地。查史料:
一、旧县志中有“古城”一地。说“在县西南三十里。”现独幽城在旧镇西南16里。按汉制1尺相当于今尺6寸,正合此说。据此,我认为独幽城是汉、晋时的乐安亭古城,以后迁徙于旧镇。
二、《永平府志》古迹中有“蹋顿城。”载:“后赵,石虎谋伐昌黎,遣曹伏,将青州之众渡海戍蹋顿城”。又云:“本皆乐安旧城,赵石虎使典农中郎将王典率众万余屯田海滨,以谋击燕”。民国年县志疑蹋顿城为新桥镇(现马头营镇)。查史,新桥镇最早见于金,盛于明,现距救阵42里。合汉制为70里,不合其说。且,地处海口,(那时海,还没退到现在的位置)。周围多为盐碱地,只生盐蒿,不长庄稼,不可能于此屯田。我认为,蹋顿城也即独幽城。
三、《辞海》对碣石山的解释,引《汉书,地理志》:“骊城,大碣石山在县西南。”一说:“今河北乐亭西南某古城,当为骊城故址。”又引《水经注》云:“山在濡水(今滦河)口,本居陆地,后为海水所浸,沦入海中。”我认为此说可信。二说:即现昌黎碣石山。论据是,现乐亭西南无山。我认为这不足据。《汉书》成书于东汉,距今近两千年。《水经》成书于北魏,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沧桑几变,谁人能说清?我认为当年班固,郦道元绝不会无据、不考而著书立说。八十年代初,复旦大学考古系曾来人考察过骊城故址,我给他们当向导。他们疑为独幽城或滦南独莫城。我赞同独幽城之说。因独莫城不是“乐亭西南”。
四、汉海阳县《前汉书,地理志》云:“有芦水南入玄水,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水经》云:“濡水从塞外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又东南过海阳,西南入于海。”《辽史》称:“海阳本汉县,滨海地多碱卤。”旧县志说:“汉时海阳当属境内。”可是北魏、唐、宋海阳均有城址,汉海阳则无城址。
独幽城历史悠久。解放前后在村内外曾出土大量汉代陶瓮、陶缸等残器。文物普查时,又发现好多汉陶残片。周边一公里左右的兰坨老母庙、蔡庄、孙庄等村,不是战国遗址即是汉代遗址(见乐亭县志),说明了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
独幽城村内有一古寺,名“正觉寺”。始建年代,因寺中碑碣,古钟均已损毁,现难查考。据该村老书记刘一新(现年89岁)和几长者回忆,在他们上学时,寺中有石碑四块,其中一块大明永乐年“重修正觉寺碑记”的碑文中有“建于隋唐,毁于兵燹”的字样。当时因不识“燹”字,印象颇深。
正觉寺之大全县非其莫属。东西宽35丈,南北长55丈,(现有地基可寻),占地32亩。前后两层大殿,每层五间。前殿是青砖灰瓦,为普通砖瓦结构庙堂建筑,后殿建筑宏伟,青砖绿琉璃瓦,吊柱悬梁,飞檐斗拱。顶上五脊六兽,异常壮观。前殿供奉关羽大帝,为清前期所建。后殿,供奉我佛如来,为古时所建。殿北有僧房十数间,清朝末年辟为学校。民国中期,因年久失修,殿堂,僧舍相继坍倒,被伪大乡折除,盖了西高学校。寺中原有古钟一口。铸于何代,村民更无记忆。钟高近六尺,底口直径有三尺二、三寸。平分时卖了铁。寺西50米,有一和尚坟。占地十多亩。当时有坟头一、二百个。大跃进时平除。
1978年平整地面时,在寺内大殿西侧,发现一辽代塔基地宫。地面塔身毁于何时,村民无记忆。发现时,地宫光整无损。正方形,穹隆顶,砖结构,占地10平方米。宫内拱顶高1.8米。因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抢拆砖石,破坏殆尽。宫内出土陶函一具,银棺一口,内有舍利子数颗。银盒一个,铜镜一面,辽白瓷净瓶,瓷盂,各一个。陶塔五座。陶碑四块。其中一块,碑额正面书“平州马县南千金千人邑同建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二十个字,背面书有“大契丹国昭孝皇帝重熙十三年三月廿六日记。”二十个字。为正楷汉文。这是乐亭史上唯一最早有明确文字纪年的碑记。有一定的历史考古价值(现在县博物馆)。
按:契丹国称辽国,建于公元907年。太祖天赞二年(公元923年)克平州,自此乐亭归属契丹。昭孝皇帝为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为北宋仁宗赵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距今962年。平州在现在的卢龙。马县,旧县志上马城县,即现在的滦南县马城镇。
总之,我认为:①乐安亭最早见于史册是在北魏,晋为乐安镇。旧志有:“后赵,石虎伐燕,自河通海运谷1100万斛,于乐安城。”此址始是于史册之文。而从独幽城出土文物分析,早在汉代就已是个人烟聚集的地方了。②对全县来说,独幽城周围村庄密度最大,人口也相对集中,这也能说明历史。③周边十几个村庄为古代遗址群。④地理位置在乐亭县中心。(那时姜各庄尚未划入)所以我说,独幽城是汉晋以前的历史古城。因乐亭县在明万历以前无文字记载,志书出所撰也不尽其详,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做为引玉之砖,供有识之土研究、探讨时参考。
转
④ 斗拱有多少种啊
斗拱的种类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宋代名称 清代名称 柱头斗拱 柱头辅作 柱头科 柱间斗拱 补间辅作 平身科 转角斗拱 角辅作 角科 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斗拱的分类?
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类: 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称外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称内檐斗拱。 外檐斗拱又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溜金斗拱、平座斗拱; 内檐斗拱又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⑤ 白族名称的由来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份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份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自称“白子”、“白尼”,“子”、“尼”都是“人”的意思。汉意为“白人”。旧称“民家”,他称“那马”、“勒墨”。据说因为他们崇尚白色,故称“白”。 要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带等地,贵州、四川凉山州及湖南省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⑥ 桥的名称的由来
胜利桥是1975年8-1正式通车,叫“胜利”源于“文革”产物,欢庆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它的前身是盐滩桥
盐滩桥位于李村河下游,四流南路北端与四流中路南端相接处,为石板漫水桥,主桥长250米,连同过水路面共304米,净宽8米,人车混行,始建于德国侵占时期。解放前是贯穿青岛南北惟一的交通要道。虽然1975年在它的西侧建起了胜利桥,但时直今天盐滩桥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把青岛作为其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桥头堡,
盐滩桥因在飞机场附近,为了对其侵略政策服务,对四流南路上的盐滩桥进行了改造。1947年,盐滩桥经往来车辆轧压及大雨冲击,桥面多数桥板石活动并折断。国民党政府将流水孔的条石盖板改成钢筋混凝土盖板,
并将所有活动或折断的条石板进行了调换。
青岛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过桥车辆急剧增加。五十年代政府曾整修盐滩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该桥地处李村河入海口,汛期雨水、海潮经常漫过桥面,阻碍交通。1961年9月7日,青岛地区出现了百年未遇大暴雨,桥面水深达3米以上。1972年8月18日暴雨时桥面水深1.7米,20多个小时不能通行。通常漫水期间,因车辆与行人抢行常常发生伤亡事故。至今还在盐滩桥上运行的22路公交车在60年代就曾发生过翻车入河事故,有时水漫车轮,汽车停运,工人只好趟水过桥,经常有人落入水中。为改善该处的交通条件,60年代初计划在此处建造一座高桥,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实现。
1975年8月1日,430米长的双曲拱桥“胜利桥”建成通车,当天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从此南北变通途,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的行人和车辆。2001年胜利桥翻新重建,盐滩桥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直到2001年12月20日,胜利桥新桥建成通车。到这时,盐滩桥才喘了口气。
⑦ 宝珠洞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宝珠洞是八大处的一处寺院,该寺高居于平坡山绝顶。出六处北便门,沿石阶小径西攀500米多便可到达。路边遍植黄栌和火炬等林木,春夏青翠欲滴,深秋殷红夺目。
山路忽转处,一片疏林掩映着一座红墙灰瓦的卷棚顶古建筑,这便是“老爷庙”。庙堂3开间,前拥抱厦,因高踞于山巅巨岩之上而越显得高峻突出。
该殿居中供奉关圣帝君坐像,关云长红颜长髯,金甲绿袍,威仪凛凛。周仓牵赤兔马在左,关平捉青龙偃月刀在右,都十分威猛。
昔日,此庙明柱上曾垂挂一副怪联:
日晶安天下
月朋朤定乾坤
曾几何时,这联语中的几个怪字弄得无数达官显贵和墨客骚人瞠目结舌,如坠云里雾中。
传说,有一天,一位自命不凡的“大才子”慕名而至。揣摸半晌,也未能解得几个怪字的奥妙,不禁两颊涨红,低头无语。正值此尴尬之时,庙门忽开,一老僧翩然而至。
“才子”不耻请问其详。
老僧笑答:“听老辈相传,上联读‘日暖晶华安天下’,下联读‘月朋娑罗定乾坤’,还有横批‘亘古一人’”。
言罢,老僧转身而去。
过关帝庙南行数步,便是一座精致的清代式牌楼。此牌楼4柱3间,歇山瓦顶,檐下斗拱纵横交错。丹青彩画富丽明快,额枋嵌汉白玉石额两方,外额题“欢喜地”,内额题“坚固林”,金光闪烁,分外醒目。匾额上都钦有A印“乾隆御笔”。
距牌楼不远,有一巨石被半副抱厦所覆盖。石面已斑驳蚀损,上存依稀行草诗文,落款处犹可辨一枚A印“乾隆御笔”痕迹。这便是清代乾隆皇帝闲游到宝珠洞时留下的3首七言绝句。
其中一首是:
极顶何来洞穴深,仙风吹送八琅音。
个中疑有天龙护,时作人间六月霖。
宝珠洞规模不大,寺门朝东北,殿宇面东南。有敞亭一座,殿宇两重。院落东南是3开间卷棚顶敞亭,名叫“眺远亭”。灰墙红柱,雕枋画楦,很显富丽。临崖凭栏远眺,真可一目千里,心胸豁然开朗。
悬崖之下是观音大士殿,面阔3间,额题“诸法正观”,殿中所供如意观音像。观音殿后崖之上建有阿弥陀佛殿3间,配有两间耳房。殿内旧时曾供泥塑贴金阿弥陀佛坐像,后来改塑为三世佛立像。
神秘的“宝珠洞”就在观音殿后,阿弥陀佛殿下。洞高不足两米,深广3米有余。洞壁卵石粒粒,黑白相杂,晶莹光润,恰似珍珠粘连闪烁,该洞由此得名。
昔日,洞中曾供奉着一尊肉体真身贴金佛像,像前置一牌位,上书:
钦命赐紫圣感堂中兴第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
旁边供案上一玻璃匣中盛装其生前所穿着的缎制黄巾紫履。可惜后来无存,代之者为汉白玉石坐像。
桂芳海岫老和尚,祖籍河北,幼年出家白衣庵。清代康熙年间入圣感寺,精研佛理,戒行超众,深得康熙的尊重。所以重修圣盛寺后,康熙钦命他为开山第一代住持。桂芳和尚毕生功业流传有《御制圣感寺碑文》和康熙御制诗为证。
碑文写道:
寺僧海岫,笃实持躬,勤劳砥行,箪瓢布衲,十载经营,重新殿庑。
诗说道:
脩然老衲净尘缘,台殿参差起瑞烟。
驯鸽檐前应受戒,游鳞花下亦参禅。
桂芳海岫和尚还有一个“鬼王菩萨”的封号,北京西山一带仍流传着许多“鬼王菩萨”的故事。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天山南部准噶尔部霍集占兄弟策动叛乱,乾隆帝御驾亲征。扫平叛乱后,乾隆得到了小和卓木部台吉和扎麦的小女儿。因其貌美体香遂被封为香妃。但她入宫后矢志不从,最终被崇庆皇后赐死。
乾隆不忘香妃,思念成疾,御医百治不愈。宫中便怀疑是香妃鬼魂作祟。于是有人便奏请恩准桂芳和尚入宫一试。桂芳领旨后,亲率僧徒108名入宫,诵经作法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果然奏效。
此事一时名震京师,都传说桂芳和尚是能治鬼魂的活佛,于是乾隆便赐封他为“鬼王菩萨”。
又传说是,桂芳和尚圆寂时,是在宝珠洞中坐化的,世寿140岁,乾隆念其救命之恩前来吊唁。
但见桂芳虽死犹生,双目直视京城,恐怕有碍大清社稷安危,旋即在宝珠洞前勅建观音大士殿以遮其目,又在洞顶建阿弥陀佛殿以压其气。又赐额“欢喜地”和“坚固林”以示褒奖抚慰。
秋高气爽时节,出宝珠洞南角门,登临平坡山顶,确可得“绝顶远眺”的意境。紫禁城楼、永定河水、翠微山脉皆可尽收眼底,万千悠思尽也随云而去。
⑧ 陶然亭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1695年,有位叫江藻的人担任北京窑石的监督,他在窑厂的慈悲庵内,修建了自己休息的3间厅,并取白居易诗中“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两字,将自己休息室命名为“陶然亭”。
陶然亭面阔3间,进深一间半,面积约90平方米。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两根大梁上绘《彩菊》、《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和《刘海戏金蟾》。
在陶然亭东向门柱上悬“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此联是清代湖广总督林则徐书写。在山门内檐下悬挂着写有“陶然”两字的金字木匾,此匾为江藻遗墨。
陶然亭间分别悬挂两幅楹联,一幅写道:
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
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
另外一幅写道:
烟藏古寺无人到
榻倚深堂有月来
此联是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撰,清代慈悲庵的主持僧静明请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重写。
在亭的南北墙上有4通石刻,一是江藻撰写的《陶然吟》引并跋;二是清代布政司参政江皋撰写的《陶然亭记》;三是清代思想家谭嗣同所著的《城南思旧铭》并序;四是《陶然亭小集》,这是清代文学家王昶写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此诗是王昶作于1775年的清代左右。
陶然亭和慈悲庵三面临湖,慈悲庵位于陶然亭的东部。慈悲庵是创建于元代的古刹,它山门向东,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
慈悲庵的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准提殿和文昌阁等。
在慈悲庵门石额上刻有“古刹慈悲禅林”6字,门的内檐,高悬一块木匾,刻着江藻题写的“陶然”两字。
庵内存有1099年的契丹辽朝智大师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经幢,还有1131年的金代观音甘露破地狱净法界真言幢。四面各镂佛像,并刻有咒文。
观音殿是慈悲庵的主殿,坐北朝南,与准提殿相对。两殿同处慈悲庵之轴线上,规格体制虽相仿。
但观音殿之殿基较准提殿殿基高出0.6米左右,并有殿廊,因而更为宏伟壮观。屋顶脊兽,有狮、麒麟、海马等,显得庄严肃穆,古色古香。
文昌阁坐北朝南,面阔3间,约8.1米,进深一间约4.4米。高约10米,总建筑面积为83平方米。阁前有一小方亭。
楼上朝南一面有廊,可凭栏眺望。文昌阁木质的梁檩栋枋外露部分,以及亭、廊的天花板,都饰有彩绘,颇为华美,加之此阁虽小却颇具特点。因而,它虽无飞檐斗拱的造型,但危楼高耸,也颇觉飘逸灵秀。
文昌阁内祀奉的是文昌帝君和魁星,这两位神祇是主宰文运兴衰和功名禄位之神,最受读书人的崇敬。故在封建时代,它一直是进京参加会考的考生们顶礼膜拜的圣殿。
文昌阁旧有为人预卜命运的“文昌阁签诗”百首,皆系集古诗而成的七言绝句,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晓岚所作。僧人把这些诗写成“文昌灵签”,供来此问卜者抽签。
准提殿坐南朝北,南北两向开门。北面有墙无窗,正中一间为门,与北面观音殿殿门相对。准提殿原供奉准提等3为菩萨,殿内有许多佛像和神像、祭器、供具。
殿额提:“准提宝殿”,殿联题:
法雨慈云,众生受福
金轮宝盖,两戒长明
这些旧有之物,现均已无存。存留下来的准提殿被辟为“陶然亭奇石展室”。
湖心岛上还有锦秋墩、燕头山,与陶然亭成鼎足之势。锦秋墩顶有锦秋亭,其地为花仙祠遗址。陶然亭南山麓有“玫瑰山”,燕头山顶有揽翠亭,和锦秋亭和陶然亭形成对景。
对于锦秋墩,在晚清作家魏秀仁所作《花月痕》里对陶然亭锦秋墩有详尽描述:
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
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
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
陶然亭北与窑台隔湖相望,西与精巧的云绘楼和清音阁相望。
云绘楼和清音阁是一座皇家园林建筑,建于清代,原在中南海内东岸,双层楼廊,画檐雕梁,玲珑秀丽,是当时皇帝登楼观赏太液清池,写字、绘画、吟诗作曲之处。
后来云绘楼因施工需要拆除,但因这组建筑结构和风格独具特色,所以把这组建筑完整地迁建到陶然亭的西湖南岸。
在陶然亭葫芦岛西南,与陶然亭隔水相望,有座妩媚多姿精巧的双层楼阁,它就是云绘楼和清音阁。云绘楼坐西向东,三层,楼北有室叫“韵磬清音阁”,坐南朝北,阁上下与云绘楼相通,有门叫“印月”。
双层的彩画游廊向北面和东面伸出,各自连接着一座复式凉亭,而这两座复式的凉亭,又紧紧连接在一起,彼此独立而面向不同的方向,但又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是这组建筑最显著的风格。
这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小巧建筑,雕塑彩绘全部保存原来的形式与装饰,精巧大方,别具风格,山水之间有亭、台、楼、阁的点缀,更加清新秀丽了。
在陶然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亭北山下为常青轩。于陶然亭望湖观山,最为相宜。湖面轻舟荡漾,莲花朵朵,微风拂面,令人神情陶然。
陶然亭高台下还有一墓,即著名的清末人物醉郭墓。醉郭,姓郭,名瑞,字云武。关于醉郭的身世说法不一:
一说因郭瑞愤恨时政,佯狂扶醉,行歌于市。郭瑞死后由《京话日报》彭翼仲出资葬此。
一说郭瑞为天桥八大怪之一,常编数来宝唱词针砭时政,并带醉边走边唱。当时苏州人彭君翼曾替他编过唱词,后彭君翼某充军。郭一病不起,被送贫民院,死后彭君翼为其凑钱葬此。
陶然亭周围,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和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
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等。
香冢位于锦秋墩南坡上。冢前原有一通石碑,上刻“香冢”两字,被称为“香冢碑”。香冢附近原还有一鹦鹉冢及碑。
迄今“香冢”及碑已荡然无存。香冢碑阳铭文“香冢”,两字为篆书。碑阴铭文写道:
浩浩劫,茫茫愁。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碑阴铭文为隶书。后有“题香冢碑阴”5个行书小字。其后有行书七绝一首,诗写道:
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
落尽夭桃与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
由于碑阴偈文中有“化作蝴蝶”,该冢也曾被叫做“蝴蝶冢”。
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⑨ 梅庵的名字由来
梅庵,顾名思义,寺院栽有梅。传唐朝时惠能喜梅,客居古端州城西岗时,曾于岗上植梅,以锡杖掘井。宋至道 二年(公元996年),一位名叫智远的和尚为纪念惠能,在此处建庵。取名梅庵,以示不忘.梅庵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保护.主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两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庵前平台、六祖井、两侧的众缘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园等。
现在,梅庵的山门前,仍保存有惠能当年所掘的那口井,被称为“六祖井”,又称“六祖甘泉”。井深8米左右,水清澈,井旁有刻碑记述。还未到井边,可以见到路旁植有一行梅树。梅庵内现存二殿,石柱、梁架、斗拱均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富有岭南特色。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和阿弥陀三佛,后面六祖殿内是惠能的金身坐像。庵内的右侧辟出一小块梅园,斜坡上散落着数十株梅树,十月的阳光下,还可见到梅树的细叶间藏着将谢的豆粒般大小的白梅花。梅花坡下,是一弯游廊,名曰“赏梅廊”。庵的院墙外,有一棵据称千年以上的菩提树,树身粗大,非数人不能环抱。梅庵 为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僧人智元所建。禅宗六祖惠能,生性好梅。每到一地都以插梅为记。梅庵得名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相传惠能素性喜梅,常在行经之处插梅为记。一次他归乡客居端州期间,寄寓城西一土冈之上,夜里林跃坐禅,为四周清丽景色感染,即在冈上遍植梅花,昭示他惜梅喻爱、以爱扬法的无限禅心。当夜,万树梅花迎风绽开。后来,他的弟子智远和尚感念先师,在惠能插梅之处建立古寺,取名梅庵。梅庵就是纪念六祖曾在岗顶插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