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淳名字的来由
县名“高淳”有三种说法
高淳原先属于溧水县,地处溧水县的西南边。全县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历来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现境南有固城湖(又称小南湖),西有丹阳湖、北有石臼湖。沿湖滩地围成良田万倾,湖中水产品更是十分丰富,当年曾被称为溧水县的“粮仓”、“金库”。那时候,溧水县衙已经从开化城(今高淳境内,距固城东二十里)迁到了在城镇(今溧水永阳镇)。县城距西部圩区相距百里之遥,又隔山隔水,来去很不方便。老百姓要上县城完粮纳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陆路,向北翻过一座座山岗,穿过一条条羊肠小道。路不但难走,还要担心野兽伤人,土匪打劫;另一条是走水路,撑船横渡波涛滚滚的石臼湖。倘遇狂风恶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鱼腹的可能。总之,走陆路难上之难,行水路又担惊受怕。这难那也难,难煞了当地的百姓。大家要求分县的呼声越来越高。溧水县衙的老爷们舍不得放弃现成的“粮仓”、“金库”,把西乡百姓的呼声当作耳边风,根本不买帐。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轻的读书人,看到家乡父老每到完粮纳税就叫苦连天,心里很难过,就挺身而出,联手为民请命。他们越级上书应天府,举出一桩桩事实,提出一条条理由,请求将溧水西南七乡一镇(即崇教、立信、永丰、永成、游山、唐昌、安兴七乡和高淳镇)划出,另建一县。应天丞冀绮对溧水西乡百姓要求分县的呼声有耳闻,这次接到****书后,格外引起重视,马上派人下来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书所写的情况属实,建议可行。于是冀绮便以“地旷难制”为理由,向当时的明孝宗奏本,请求批准划溧水县西南七乡一镇另建一县。到这时,溧水分县的事总算“通了天”。消息传来,万众欢腾,那三位大胆上书的热血青年,也自然成了众人议论的焦点。凑巧这三位青年的名字后边都有一个“三”字,其中一位叫刘鉴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间流传着“三三分县”的说法。 应天府丞冀绮的奏章递上去后,孝宗皇帝觉得“地旷难制”不能不加以重视,于是就提笔签上了“准奏”二字。关于县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认为不妥,理由是当时山西也有个淳化县,两县重名,会带来不应有的麻烦。既然不妥,就得改名。改什么好呢?孝宗看到奏章上有“县治拟设高淳镇”一句,觉的“高淳”二字不错,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因为有这个插曲,所以后代人每提起县名,就有“初拟淳化,钦定高淳”的说法。 说到高淳镇,确实是一座美丽富饶的水乡古镇。它紧靠一望无际的古丹阳湖,是湖东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镇山。古镇何时行成,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高淳道中》的诗,诗中写道:“路人高淳麦更深,草泥沾润马骏骏。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石渗金。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无壁树空阴。一箪足属前村店,滚滚炊烟起竹林。”从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看,说明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处人烟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建县后,县名“钦定高淳”,镇名就改为“淳溪”,以镇山下的一条溪流命名。
原来的镇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话是:街是建在镇山之上,是一处湖滨高阜;山下有一条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经青龙桥、大通桥流入固城湖,再向西与官溪河会合。溪水环山流过,犹如玉带金锁。这样的地形地貌,古人认为是一块“活地”,一块风水宝地。居住在这里,倚山临水,山水相映,可保财源茂盛,人丁兴旺。因此,便取“高阜”与“淳溪”的第一个字,命名“高淳”。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沧海变桑田,以前的那条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踪,只有官溪河边的一条古街,店堂依旧,古色古香,还保留来江南古镇的特色。
第二种说法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长年接纳山水秀气,过着清静自在犹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风俗古朴。于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后一个字,命名“高淳”。 说起高淳民风淳朴,既有很深的历史根源,也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关,并非自吹自擂。民国初年,有四位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毕业生到高淳挂职锻炼,体察民情。当他们经过一番调查考察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看法,说高淳有“三小三多”。哪“三小三多”?即“小桥渡口多,小脚女人多,小庙祠堂多”。话虽说得有点片面,但话中却道出了高淳当时的现状和实情。 小桥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纵横,一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幽美环境。同时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畅、交往不便的落后一面。 小脚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民国初年,地区偏僻的高淳,封建残余、旧风陋俗,依然根深蒂固。女子“裹脚”的陋习,虽为广大妇女所痛恨,但敢站出来反抗的毕竟少数。女孩子们拗不过封建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含泪让大人用长长的白布条,将粉嫩的脚掌一层一层裹起来,硬是在承受长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后,挤压出一双“三寸金莲”。从此走起路来一扭一拐,十分不便。这在当时,不以为苦,反以为美,叫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时至民国初年,外界都在轰轰烈烈地革故鼎新,破旧俗,立新风,而高淳的女子还仍旧扭着一双小脚在走路,可见地方讯息是咋样的闭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旧。 小庙祠堂多,反映了旧社会高淳宗族、宗教势力渗透极深,影响极大。首先是宗教势力很大。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杂姓。几乎村村有家庙,处处有祠堂。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愿上县衙告状申诉,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评理。祠堂里族长的权力很大,族规很严。触犯族规的人,轻者受罚,重者处死,家法替代国法。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佛、道二教传入高淳的历史比较长,佛教可追溯到汉代,道教最迟起愿于晋代,均有史料作证。因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庙宇庵堂遍布全县各个村镇,香火极盛。有迷信思想的人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中注定,一切听天由命。抱着这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人的心理上必然发生畸变,变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温良恭顺。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旧就明显是缺陷。 再说,儒教的渗透,儒家“忠孝仁义”、“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影响,也是高淳民风淳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相传孔子适楚时上过游山,在游山上设坛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在当地留下很深的影响。特别是西汉末年和北宋末年,内乱外患不断发生,大批士大夫,带着家眷随驾南迁,有许多就选择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户。这些人到高淳后,大兴教育,办儒学、建义塾,广泛传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扎根。过去有不少在高淳当过县令的文人,做起文章来,一致赞叹高淳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他们感到在高淳当县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绅、族长的支持,就不必为审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烦恼。平时找几个地方士绅喝茶写写诗,惬意得很。有的县官一任再任,觉得在这里当官有一种难得的轻松感、悠闲感。
“高淳”二字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居住在湖滨高阜的百姓,有丹阳、固城、石臼三湖环抱,有游山、花山、九龙山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为了表达这个意思,人们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何谓“享三湖之福”?就是取淳字的“三点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联上右边的“享”字构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2. 溧水是什么地方的名字
溧水——百里秦淮源头的明珠,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公元591年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溧水是南京的南大门,距南京仅42公里,是南京国际空港第一县,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人口41万,下辖八个镇,一个省级开发区。
溧水境内丘陵起伏,河湖纵横,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优良,为南京周边地区所独有,也是江苏省目前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境内有 “江南小三峡”之称的胭脂河、天生桥,拥有“江南第一天池”的无想山、“十里梅林、万亩竹海”的傅家边梅园及石臼湖、东屏湖、中山湖、卧龙湖、白马湖、东庐山森林等十多处湖光山景,山水天然组合,原始植被完好。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7%,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4%,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水质达国家三类地表质量标准,其中东屏湖、中山湖等达国家二类标准。
3. 溧水有哪些名人
1、袁枚
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袁枚也是“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2、杨立铭
江苏溧水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立铭出生于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和简朴的习惯。
1944年通过了留学生考试,1945年被公派到英国学习。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爱丁堡大学数理系从事科研工作。1951年应清华大学物理系聘请,回国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杨立炯
水稻栽培学家。他深入农村,联系生产,潜心致力于农业技术改进研究,在总结、提高、推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经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三次参加技术援外,受到好评;晚年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取得一些经验,为发展我国作物栽培科学做出了贡献。
(3)溧水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溧水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是秦淮河的发源地,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生态区,具有水乡风韵、田园风光、山地风貌的特点。
林木覆盖率达3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4%,建有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东屏湖、中山湖等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素有“天然氧吧”、“南京后花园”、“城市绿肺”之称。
溧水置县于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唐代诗人白季康、宋代词人周邦彦、清代文学家袁枚曾任溧水知县,韩国儒学宗祖崔致远曾任溧水县尉,谢灵运、李白、颜真卿、杨万里等历代文人曾游历溧水并留下大量赞颂溧水的诗篇。
风景名胜
1、天生桥
溧水天生桥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大西门外洪蓝镇天生桥村。胭脂河开凿于明洪武年间,北至秦淮河口,南达洪蓝埠入石臼湖,全长7.5公里。此河的开凿,沟通了南京与两浙地区的漕运。
河道最深处35米,底宽10余米,上部宽20多米,其工程的艰巨,耗资的巨大,在当时水利建设中罕见。河成之后,将一巨石下方凿开,石下可通舟楫,这就是著名的天生桥。桥长34米,宽9米,厚8.9米,桥面高程35米,已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2、无想寺
无想寺位于南京两湖风景区,无想寺旅游度假区位于溧水区洪兰镇一带,众多文物古迹散布其间。
无想寺周围的文物古迹有韩熙载读书台、杜城、明太子饮马处、宋代高僧甄公的藏骨石塔、元代建筑招云亭、明代的石观音阁、摩崖石刻等,明代知县王从善题刻的“凤泉”、“丹鼎”、“污尊铭”、石观音阁、环翠阁、凤泉亭等一批遗址。山腰有一碧池谓之“天池”,山南麓有无想寺水库一座,澄澈清幽。
3、东庐观音寺
东庐观音寺位于东庐山冈,山脉西麓元代始建观音庵,太平天国年间被毁。清光绪八年,复建庵堂三间一院,两侧有厢舍。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再被毁。1999年,县城分龙岗观音庵因城建拆迁至东庐山观音庵原址复建,定名为东庐观音寺。
2000年,东庐山观音禅寺被列入鸡鸣寺下院,被省市政府列为重点建设寺庙。2009年,建成圆通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寮房斋堂、艺术展览馆和百味斋馆等,总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2010年12月26日,举行圆通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
4. 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名字的由来
村庄由来
根据芝山村李友华保存的光绪年间修订的永言堂《李氏家乘》记载: 理氏吃“木子”活命后改姓李,李友华所讲的“第一页上写着大字”的几本,其实就是谱头,那四个大字是“李氏家乘”。李友华共保留了三本谱头,从上面看,这套谱属于永言堂,光绪年间、宣统年间、民国37年,各续修过一次。而从谱中记载的详细内容来看,到民国37年,芝山李氏已经是第九次修谱了。 光绪年间修订的永言堂《李氏家乘》,序言中记载了“李”姓的来历。
李氏家乘
李姓源于嬴姓,追认颛顼(zhuān xū)为始祖。颛顼三传到了皋陶,皋陶担任尧帝的大理官(司法长官)。此后,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官的职务,前后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后人理徵因为冒死进谏,得罪了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带着幼子利贞逃亡。逃亡路上,母子俩饥饿难耐,手中又没钱。幸好,当地树木很多,又恰逢果实成熟的季节,母子以“木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后来,为感谢“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贞把“木子”二字合起来,取“理”的同音,自称李氏。
光绪版本的《李氏家乘》还详细记载了芝山李氏的渊源。芝山李氏的一世族名叫李木(字子茂),谱中尊称他为木公。李子茂是江西 临江府 新淦县人,宋仁宗景祐(1034-1037)年间出生,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的进士,曾官至翰林。李子茂的长子李秀书比父亲还有出息,官至参知政事。李秀书有个孙子叫李回(字芳夫),也是进士出身。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李芳夫以总骑兵的职位,率军抵御金兵,后来被封为尚书 右丞相。建炎三年,李芳夫护驾南迁去杭州,经过溧水 芝山,见山水秀丽,于是决定定居下来。此后,李芳夫的子孙就一直在芝山繁衍生息。明代洪武年间,芝山李氏又有一支迁往高淳的驼头、港口等地。
背景
宣统年间续修的谱: 一世祖木公是李璟的后人:
芝山李氏的一世祖李木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孙子,而李璟则 是唐宪宗的第六世传人。在世系表中,这样清楚地罗列着:唐宪宗—李恪(建王)—李超—李志(徐州判司)—李荣—李昪—李璟—李从善—李仲猷(yóu)(即李木)。 世系表中,南唐先主李昪被说成唐朝皇室的后裔,这与正史说法不一致。这本家乘中,关于芝山一世祖南迁,描述也和光绪年间的版本不同。 宣统版本的家乘中说,宋真宗景德(1004-1007)年间,李木被朝廷特录,借职入朝,虽然朝廷也有赏赐,但是却满足不了族中一百多人的需要,家境越来越差。后来,宋神宗就命令李氏家人南迁到常州定居,常州曾经是南唐国土,也算是让他们回归 故土了。南迁之后,李木的后人辗转定居在了溧水芝山。 宣统版本的家乘和光绪版本的家乘,关于李氏南迁的原因,说法不一;关于始祖李木,说法更不一。大致推算下来,宣统年间家乘中的李木,他的年龄比光绪版本中的李木要大上60多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翻遍了所有的家乘残本,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过,在民国版本的《李氏家乘》中,修谱人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在分析原因时,主笔人这样猜测——也许是前人记录得不够详细,也许是一部分家乘毁于兵乱,反正这段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民国时期续修的谱: 李氏修谱不忘国仇家恨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期续修的《李氏家乘》中,芝山李氏坚持为民族危机大声呼救。比如,民国期间续修的家乘,追述清末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痛斥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再次呼吁子孙团结爱国,共谋民族进步。看得出,家乘中体现的这种抗敌精神,与芝山李氏先祖抵御外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5. 南京为什么称宁
南京简称”宁“取自”江宁“,南京以前的名称有“江宁县”、“江宁郡”、“江宁府”等。
西晋太康元年(280)析建邺县西南置临江县,二年改江宁县。
唐至德二年(757),于江宁县置江宁郡。
五代十国时期,江宁为南唐国都,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上元县、江宁县、溧水县、溧阳县、句容县、广德县、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六合县、铜陵县、青阳县等县。
宋朝时期,江宁为江南东路的首府,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县、溧阳县等县。
清朝时期,江宁是统辖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省两(三)省的两江总督署驻地,两(三)省首府,是清代中国的军事重镇,两江经济中心,财政物资的重要供应地。
1911年12月29日,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
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南京解放,成为建国初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
6. 南京历史上都有哪些称谓
南京历史名称: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邺、建康、白下、上元 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南京等。
1、冶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朝天宫所在的冶山地区设冶炼作坊铸造兵器,其山被称为“冶山”,又叫“冶城”。吴国占领南京,在南京建了一座城,并在冶炼作坊(现在的朝天宫位置)打造兵器。冶城可以说是吴王夫差的兵工厂。
2、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灭吴的次年,越王勾践命范蠡在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即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取越国国号之名,称之为越城,又名范蠡城。
越城被认为是南京建城史的开端。公元前472,加上今年2018,南京城到现在的建城史,确切的年数是2490年,再过10年,南京将迎来建城2500年。
3、金陵,《建康实录》记载楚威王“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南京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
4、建业,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意为建功立业。并在原来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所以南京又被称为石头城。孙权(182—252)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死后葬于南京梅花山。
5、江宁,寄托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西晋太康二年(280)灭吴后,对吴国都城建业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措施。先是改建业为秣陵,分秣陵县设临江县。太康二年(281),又改临江县为江宁县,属丹阳郡。南京从此有了“江宁”之名。
7. 溧水天生桥的传说故事三百字
我在南京溧水又游着名的天生桥。
从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没地方春、秋游就去天生桥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相关的传说与历史呢?
天生桥建于洪武年间,据说当年朱元璋为方便运送物资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修筑了一条运河叫胭脂河,胭脂河是秦淮河的上源,从胭脂河顺流而下就可以到达南京的夫子庙的秦淮河,由于在开凿胭脂河的时候地下有很多红色的砂石,使河水呈褐红色,很像胭脂的颜色,所以叫胭脂河。当时开凿这条河的时候,是先把两边的河道挖开,最后才把桥底下的岩石凿开的,成了天然的桥,整座桥就是几块巨大的岩石,没有任何的辅助设施,真是奇特。现在为方便游人观光已加上了水泥桥面和护栏胭脂河共有三峡,天生峡、胭脂峡和隐秀峡,为了一览“三峡”的奇景,我们便乘船来观赏。
乘小船往前走,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天生峡,天生峡岩石的两边是褐色的中间是白色的,因天生桥而的名。接着我看到的是胭脂峡。胭脂峡则是因为两边的砂石都是粉红色,所以叫胭脂峡,传说修建胭脂河的时候有许多民工死伤,两边的砂石就是被民工的血染红的,经过现在科学验证是因为土里含有铁,所以土呈红色。最后我们看到的是隐秀峡,隐秀峡是因为不易被看见而又别具特色,原来是因为隐秀峡旁终年有从上面流下来的泉水,夏天会形成小型瀑布,冬天就会结冰,十分秀丽。
咦?河道的两旁的岩壁上怎么有这么多大小不一,形状各一的洞,原来是民工为方便攀登而凿的,也有一个传说,由于当时修筑河道时民工死伤很多,民工很愤怒,就在岩壁上凿了72个洞来讽刺朱元璋脸上的72颗麻子。
胭脂河的“三峡”有一段跟真的三峡十分相象,有江南小三峡之称。
我们乘小船上了岸,不舍得离开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天生桥和胭脂河。
天生桥,真是百去不厌!
以上摘自溧水信息港网,谢谢。
8. 溧水区的著名人物
简介人物图片齐泰齐泰(?-1402),初名德,赐名泰。明溧水(今南京市溧水区)人。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临终,召授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兵部尚书,建议削藩。“靖难”兵起,他请削燕王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后建文军屡败,泰等被罢官,复受帝召还,旋遭贬。迨京师失守,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执京师,不屈而死,祸及九族。 袁枚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世称随园先生。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袁枚也是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郑谦郑谦(1876-1929),字鸣之,号觉公。祖籍溧水柘塘郑家村,后迁居南京城南三坊巷。历任云贵总督参事、安徽国税厅筹备处坐办、皖北税务局局长,黑龙江督署秘书长,黑龙江省政务厅厅长,北京政府陆军部参事,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秘书、秘书长、秘书厅长兼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等职。他以撰《讨曹锟檄》一文,激励奉军士气,深得张作霖赏识。民国14年(1925年),奉军大举南下,势力延伸到苏皖和上海等地,张作霖为维护东南利益,以文人当政和苏人治苏之名,擢拔郑谦任江苏省省长,前后仅8个月。在任江苏省省长期间,他曾拨款整治玄武湖。同年9月,孙传芳部队进逼南京,郑谦仓促离宁,仍回奉天任秘书长。民国18年,郑谦于沈阳病逝,葬于南京中华门外梅山铁矿附近。 卞之琳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赵松泉赵松泉(1914-2012),中国著名画家,擅长花鸟、山水,工书法。祖籍江苏溧水,1934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画风师承徐渭、任伯年、吴昌硕诸先贤,并多有创新。八十多年来他精研花鸟画创作,造诣颇深。作品曾在美、法、意、德等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展出,曾应美、日、韩、菲等国邀请讲学,并受聘于美国圣若望大学任美术教授。他的画曾被作为礼品赠送给里根、马科斯、朴正熙等名流。他与叶公超、马寿华等合作为台北中山纪念堂精心绘制的巨幅《四季长春图》,将永远陪伴着孙中山先生。1988年自台湾回归家乡定居;2012年去世。 杨立铭杨立铭,理论物理学家,1919年2月5日生,江苏溧水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长期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及物理教育工作。早年提出原子粒幻数的统计解释,后来提出了原子核低激发集体运动的微观理论并加以推广。80年代以后又从事原子核深层次的结构研究工作,提出普遍的强子结构理论框架。培养了许多核理论研究人才。 苏民苏民,1926年7月11日生,原名濮思荀,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40年代起就致力于进步话剧运动,1952年,北京人艺成立,苏民便到剧院,成了人艺的第一代演员。1996年,他以70岁的高龄,在影片《鸦片战争》中出演道光皇帝。提到苏民,也许除了老一辈对话剧熟悉的人,如今没有多少人能罗列出他曾经辉煌的作品了;但一说濮存昕,几乎是路人皆知。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名字,却是一对真正的父子———苏民原名濮思荀,因为是江苏人,而且由于参加革命的需要改名叫苏民。 濮存周濮存周,1962年生于江苏溧水,1980年入伍空军杭州某部标图兵,1991年至1992年任进修南京艺术学院版画专业干部,1992年至1993年任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基层文化专业干部,1996年至1998年任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本科干部,1998年至1999年进修中国美院版画专业干部,1999年至2001年任南京军区空军技术兵训练团政治工作副主任,2001年起担任南京军区空军94736部队主任,从事政治工作。 严晓群严晓群1965年生于溧水,先后在南京土壤仪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方新技术产业集团南京公司任职。1992年8月,严晓群创办南京斯威特新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并依靠大额伪币识别仪积累了数百万元资金。1994年,严晓群进入通信业,先后涉足光纤接入业务,以及机械、化工等行业的技术、设备研发与产销。2000年,严晓群进入资本市场,斯威特集团迅速扩张,先后收购、入主了“上海科技”、“中国纺机”、“小天鹅”、“ST长岭”等4家上市公司。斯威特集团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191.7亿元,上缴税收3.9亿元,在全国最大企业集团排名中列第108位。严晓群本人也名列2004年、2005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79名和126名。 沈向洋沈向洋,男,1966年10月生,1980年(13岁)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后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成为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拉吉·瑞迪(Raj Reddy)教授的学生,1996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