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以前名字的由来

以前名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05-07 08:39:51

⑴ 姓名的来历

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

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具;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姓名就是名主的长辈为名主传承的思想,也是别人对自己的逻辑思想的记忆。


(1)以前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名其实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的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反之则为名所累。

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浅。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的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

⑵ 姓名的来历是几千万年以前

姓氏起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 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 、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人名的起源
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的原始生活。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还不需要姓名来区分彼此。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际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亦即我们后来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彼此区分开来,也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个体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都可以区别人的个体。
在文字出现以后,原由口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都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符号,以后又演变成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历代人名特点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来, 人名从产生到发展,基本格局大体不变。具体到每个朝代,名字则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国人名最早有规律可寻的是夏代。当时人崇拜太阳,通行的历法是干支记年,因此,当时的帝王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命名。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的帝王名字有太康、仲康、少康等人,据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考证,这些名字中的“康”字即“庚”字,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天干)之一。此外,夏代帝王的名字还有孔甲、胤甲、履癸等,名中的“甲”、“癸”也都是天干。至于商代帝王,取名时无不继承了夏代帝王的这一传统,无论是开国之君商汤(又名太乙)还是亡国之主帝辛(即殷纣王),包括其间的29位帝王,无不以天干命名。当时的贵族也效法帝王的这种做法,在名字中使用十个天干,如祖已、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无不如此。
到了周代,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文化的发达,人名制度也日臻完善。这时和人名不再像夏商人名那样质朴,而是开始注重文采。这种重视的结果,在一方面是大量庄重、新颖名字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五则”、“六避”制原则的产生。根据这些原则,人一生下来必须根据信(身体上的某些标志)、义(婴儿表现的天赋)、相(相貌)、假(假借)、类(象似)命名。同时,还要避开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名(畜牲)、祭器名,清规戒律十分繁琐。尽管如此,大量优美动听的名字仍然不断出现,如姬发(周武王)、孔丘(孔子)、庄周(庄子)、李耳(老子)、屈平(屈原)、宋玉等名字都极具特色。
周代的人名特点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及秦朝以后,直到汉代时才有所变更。当时,处在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和繁荣时期,人们渴望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因此在名字问题上也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有些人注重对国家的贡献,取名孔安国、赵充国、于定国等;有些人景慕古代英雄人物,取名陈汤、赵尧、张禹;有些人尚武,取名苏武、班彪、夏侯胜;有些人气概豪迈、取名孔奋、魏霸、法雄;有些人德操卓荦,取名曹操、董卓、庞德等等。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两汉之际,当政的王莽推行一场双名单名运动,强行把那些双字名的人改为单字名。他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当时有匈奴单于前来进贡,也被他专门下诏改为单字名;另有他的长孙王会宗,在这次运动中随例改名王宗,后因企图谋反,不仅事泄自杀,而且名字也被恢复了双字名,以示惩罚。像这样对取名用字的一增一减,表现了强烈的褒贬意向,此后,人们开始有了“取双字名是低贱的”这一观念,很少再有人用双字名。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近300年,直到南北朝时期才略有改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时除喜欢重复用字和在小名前加“阿”字外,还喜欢加上“之”字或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用“之”字取名的突出例子是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子孙。他的名字是羲之,7个儿子的名字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位孙子的名字是桢之、靖之,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如此祖孙4代相继,也不加以避讳,在中国姓名史上是十分特殊的现象。另外,南北朝人大多笃信佛教,为了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大多喜欢在名字中加上与信仰有关的字眼,如“僧”、“惠”、“昙”等表示信仰佛教,“道”、“玄”、“灵”等字表示信仰道教。诸如此类的名字有王僧达、陆惠晓、王昙首、萧道成、王玄谟、谢灵运等。据日本《东洋史研究》的有关文章统计,当时的人名仅带“僧”字的就有122人,带“昙”字的39人,可见当时用名字反映信仰的风尚之盛。
历史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人的名字又出现了喜欢在取字时只用一字、称呼上标榜排行、名字中喜用“彦”字等新特点。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人名有房玄龄字乔、张巡字巡、徐坚字伦、谢逸字海等;属于第二种情况的人名,从当时人韩愈所写一首诗的题目中就可看出。这首诗题即《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其中的人名分别代表王涯、李建、李程等;第三种情况则主要集中在唐末五代。由于“彦”字指有才德的杰出人物,加上当时世风日下、朝中乏人、社会动荡,所以,许多人都 以“彦”字取名。其中的知名人士,有唐末宰相徐彦章、后梁都指挥使杨彦洪、南汉大将伍彦寿等。据统计,仅唐末至宋初几十年间,以“彦”命名的大小人物就有145人见于史册。甚至有些人想取带“彦”字的名字而找不到适合与这搭配的字,只好借用别人已经叫响的名字。如当时仅名“彦章”、“彦咸”、“彦卿”的人就各有7个,“彦超”有11个,“彦进”有4个,“彦温”、“彦韬”各有3个。整个官场政界,几乎成了“彦”名人的天下!
入宋以后,双字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一些“思贤欲齐”和按家族字辈而取的名字也开始出现。这些特点,历辽、金、元、明、清,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在宋代以前,双字名的使用率还不到人口总数的一半。甚至一些贵族为一国之尊的帝王也喜欢以单字取名。宋代以后,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大都采用双字命名。至明清时,双字名已占人名总数的60%-70%。另外,由于文化的高度发达,一些饱读之士在为人取名时开始喜欢引经据典,如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字就出自《诗经》“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据宋人俞成《萤雪丛说》一书的记载,当时崇拜颜回的人取名“唏颜”或“望回”,敬慕韩愈的人取名“次韩”或“齐愈”。此后,这种风气便愈演愈烈。随着宗族观念的强化和谱学的兴盛,同姓共族的人采用字辈谱的方式命名,则是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取名的重要手段。
建国以来,我国人的取名也可以分出几个时期。如1949年出生的人取名“建国”,大跃进年月的人取名“跃进”,60年代初期的人取名“反帝”、“返修”,文革中间的人取名“卫彪”、“向东”,十一届亚运会期间的人取名“盼盼(亚运会吉祥物大熊猫的名字)”。上述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一见这些名字,我们就很容易知道他们出生的年代。此外,如春生、鲁生等名,则是为了纪念出生的时间(春天)或地点(鲁,今山东简称),有着显而易见的纪念意义。
近现代人的取名特点,除具备一些传统的特色外,还重视姓名的时代性。此外,如在人名用字上喜欢单字名、重叠名;因受西方社会的影响而取西化的名字,以及因宗教势力的复苏而重新使用字辈名等等,也都是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总之,我们中国人的名字由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背景不同,大都带有各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了解了这些不同的特点和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名字的作用。

⑶ 名字的来历是什么意思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⑷ 名字的来历

姓氏起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 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 、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人名的起源
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的原始生活。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还不需要姓名来区分彼此。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际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亦即我们后来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彼此区分开来,也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个体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都可以区别人的个体。
在文字出现以后,原由口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都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符号,以后又演变成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历代人名特点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来, 人名从产生到发展,基本格局大体不变。具体到每个朝代,名字则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国人名最早有规律可寻的是夏代。当时人崇拜太阳,通行的历法是干支记年,因此,当时的帝王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命名。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的帝王名字有太康、仲康、少康等人,据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考证,这些名字中的“康”字即“庚”字,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天干)之一。此外,夏代帝王的名字还有孔甲、胤甲、履癸等,名中的“甲”、“癸”也都是天干。至于商代帝王,取名时无不继承了夏代帝王的这一传统,无论是开国之君商汤(又名太乙)还是亡国之主帝辛(即殷纣王),包括其间的29位帝王,无不以天干命名。当时的贵族也效法帝王的这种做法,在名字中使用十个天干,如祖已、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无不如此。
到了周代,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文化的发达,人名制度也日臻完善。这时和人名不再像夏商人名那样质朴,而是开始注重文采。这种重视的结果,在一方面是大量庄重、新颖名字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五则”、“六避”制原则的产生。根据这些原则,人一生下来必须根据信(身体上的某些标志)、义(婴儿表现的天赋)、相(相貌)、假(假借)、类(象似)命名。同时,还要避开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名(畜牲)、祭器名,清规戒律十分繁琐。尽管如此,大量优美动听的名字仍然不断出现,如姬发(周武王)、孔丘(孔子)、庄周(庄子)、李耳(老子)、屈平(屈原)、宋玉等名字都极具特色。
周代的人名特点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及秦朝以后,直到汉代时才有所变更。当时,处在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和繁荣时期,人们渴望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因此在名字问题上也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有些人注重对国家的贡献,取名孔安国、赵充国、于定国等;有些人景慕古代英雄人物,取名陈汤、赵尧、张禹;有些人尚武,取名苏武、班彪、夏侯胜;有些人气概豪迈、取名孔奋、魏霸、法雄;有些人德操卓荦,取名曹操、董卓、庞德等等。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两汉之际,当政的王莽推行一场双名单名运动,强行把那些双字名的人改为单字名。他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当时有匈奴单于前来进贡,也被他专门下诏改为单字名;另有他的长孙王会宗,在这次运动中随例改名王宗,后因企图谋反,不仅事泄自杀,而且名字也被恢复了双字名,以示惩罚。像这样对取名用字的一增一减,表现了强烈的褒贬意向,此后,人们开始有了“取双字名是低贱的”这一观念,很少再有人用双字名。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近300年,直到南北朝时期才略有改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时除喜欢重复用字和在小名前加“阿”字外,还喜欢加上“之”字或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中,用“之”字取名的突出例子是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及其子孙。他的名字是羲之,7个儿子的名字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位孙子的名字是桢之、靖之,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如此祖孙4代相继,也不加以避讳,在中国姓名史上是十分特殊的现象。另外,南北朝人大多笃信佛教,为了表明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大多喜欢在名字中加上与信仰有关的字眼,如“僧”、“惠”、“昙”等表示信仰佛教,“道”、“玄”、“灵”等字表示信仰道教。诸如此类的名字有王僧达、陆惠晓、王昙首、萧道成、王玄谟、谢灵运等。据日本《东洋史研究》的有关文章统计,当时的人名仅带“僧”字的就有122人,带“昙”字的39人,可见当时用名字反映信仰的风尚之盛。
历史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人的名字又出现了喜欢在取字时只用一字、称呼上标榜排行、名字中喜用“彦”字等新特点。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人名有房玄龄字乔、张巡字巡、徐坚字伦、谢逸字海等;属于第二种情况的人名,从当时人韩愈所写一首诗的题目中就可看出。这首诗题即《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其中的人名分别代表王涯、李建、李程等;第三种情况则主要集中在唐末五代。由于“彦”字指有才德的杰出人物,加上当时世风日下、朝中乏人、社会动荡,所以,许多人都 以“彦”字取名。其中的知名人士,有唐末宰相徐彦章、后梁都指挥使杨彦洪、南汉大将伍彦寿等。据统计,仅唐末至宋初几十年间,以“彦”命名的大小人物就有145人见于史册。甚至有些人想取带“彦”字的名字而找不到适合与这搭配的字,只好借用别人已经叫响的名字。如当时仅名“彦章”、“彦咸”、“彦卿”的人就各有7个,“彦超”有11个,“彦进”有4个,“彦温”、“彦韬”各有3个。整个官场政界,几乎成了“彦”名人的天下!
入宋以后,双字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一些“思贤欲齐”和按家族字辈而取的名字也开始出现。这些特点,历辽、金、元、明、清,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在宋代以前,双字名的使用率还不到人口总数的一半。甚至一些贵族为一国之尊的帝王也喜欢以单字取名。宋代以后,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大都采用双字命名。至明清时,双字名已占人名总数的60%-70%。另外,由于文化的高度发达,一些饱读之士在为人取名时开始喜欢引经据典,如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字就出自《诗经》“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据宋人俞成《萤雪丛说》一书的记载,当时崇拜颜回的人取名“唏颜”或“望回”,敬慕韩愈的人取名“次韩”或“齐愈”。此后,这种风气便愈演愈烈。随着宗族观念的强化和谱学的兴盛,同姓共族的人采用字辈谱的方式命名,则是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取名的重要手段。
建国以来,我国人的取名也可以分出几个时期。如1949年出生的人取名“建国”,大跃进年月的人取名“跃进”,60年代初期的人取名“反帝”、“返修”,文革中间的人取名“卫彪”、“向东”,十一届亚运会期间的人取名“盼盼(亚运会吉祥物大熊猫的名字)”。上述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一见这些名字,我们就很容易知道他们出生的年代。此外,如春生、鲁生等名,则是为了纪念出生的时间(春天)或地点(鲁,今山东简称),有着显而易见的纪念意义。
近现代人的取名特点,除具备一些传统的特色外,还重视姓名的时代性。此外,如在人名用字上喜欢单字名、重叠名;因受西方社会的影响而取西化的名字,以及因宗教势力的复苏而重新使用字辈名等等,也都是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总之,我们中国人的名字由于历史上各个时代的背景不同,大都带有各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了解了这些不同的特点和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名字的作用。

⑸ 名字的由来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⑹ 名字的来历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⑺ 名字的由来怎么写

先请教一下你的父母,给你起名的时候是否有什么意义有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名字,依照出生当时日子的意义、时刻的意义、取名;有的则带有家族习惯,如孔姓 、孟姓等,都按照一定的"字序"排列;还有的家有长辈健在,则从尊重的角度,请由长辈起名;更有以前农村出生的小孩,为了好养活,随便就叫二狗、臭蛋、栓住等等如果你的父母给你起了有意义的名字,你一定要抓住这个意义,来发挥自己的雄才大略,雄心大志

⑻ 名字的来历

名字的来历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撔谂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撌蝾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撌蝾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撔谂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撔谂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年。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 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ldt;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有《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撔谂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

阅读全文

与以前名字的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