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银川为什么叫银川
正式是从民国时期用‘银川’这个名字,有几种说法:
1、地名迁移说,西夏时期的李继迁出生于银川寨这个地名,便把这个地名带到宁夏
2、明清朝时期,银川市湖泊众多,文人墨客登山贺兰山遥望银川,看到波光粼粼的景色,把银、川二字用在诗词中,时间长了,便形成地名。
B. 宁夏银川这个名称的由来
今宁夏银川地区,古为灵州、兴州和朔方属地,史书中曾以“灵夏”、“银夏”、“麟夏”、“银麟”泛指过今宁夏和陕北地区,宁夏早就与“银”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因为至少从南北朝到唐代时期,今陕西省与今宁夏毗邻的陕北地区在地名上就被并称连呼过。特别是北魏间,在陕北设立了夏州(治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乡),北周间又曾设置过银州 (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境东),到唐朝时又改名为银川郡。此外,隋唐时期还在今陕北地区设置过夏绥银宥节度使。唐代,今陕北地区成为党项羌族拓跋氏的割据势力中心地带。而到宋朝,陕北更是宋与西夏争夺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北宋雍熙二年(985年),银州(银川郡)城被西夏军攻取,元丰五年(1082年),宋军又于永乐城旧址(今陕西省米脂县西北)重新修筑一座新城,取名“银川寨”或日“银川城”,此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宋夏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于是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史书便把古夏州、古银州与古银川城联系起来而泛泛呼之,
从此,银与夏就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了。到了明朝,在一些名人、官员先生们的笔下,为了表达抒发怀古之幽情,托古之雅趣,有时别出心裁附会古意,有意识的以夏州含射宁夏,而同时亦以银州或银川来隐喻兴州与后来的宁夏城(今银川市)。如明按察副使曹琏的《西夏形胜赋》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翳夏州之大郡”。此“夏州”谓何?结合文题来看,文章所谓夏州,就是指古西夏,也是指明代宁夏镇城,因为文内所提到的,“带河渠之重阻”,“水旋绕如环雍”,“营兴广武”,“园开丽景”,“灵武秋高”,“蠡山之云”,“贺兰晴雪”,“汉渠春涨”和诸如花马池、鸣沙州、应理州、平虏城以及昊王陵等地名都在宁夏境内,可见此文以夏州代指兴州即今银川市。
又如在山西省《永济志》中所载《重修河渎海神庙记》的记文中,所提到的捐修人郭之琮曾任过宁夏巡抚。而记文对此载述是:郭之琮“开府银夏”,显然又以“银夏”指代明朝时的宁夏和宁夏镇城。
明朝还有一位宁夏巡抚王崇古在《北风行别总戎吴西台》的诗中,也有“三年肩我靖朔银,九秋驱驰丹心竭”的句子,这里又以“朔银”代称明疆宁夏和九边重镇的宁夏镇城。朔,显然指宁夏全境;银,则具指镇城了。
看来明代人正在逐渐把以“灵夏”、“银夏”、“朔银”和“银麟”指代古西夏和宁夏镇的大范围,逐渐向具指镇城(宁夏城)的点上转移与缩小。这时在诗句、文章中所提到的“银”和“夏"等字和词,还基本泛指宁夏全境,尚无明确的地名意义。 终于,在明朝后期,坐镇指挥西北四大军镇的三边总督刘敏宽,在他所作的一首诗中首次带来了突破。他在《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良唔长城关四首》之一中曰:“楼台矗矗冠层峦,无限华夷树大观。缥缈烟霞随剑履,横斜星斗乱旌干。须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函谷玉门堪鼎足,金城百二入安澜。”
刘敏宽,山西运城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延绥巡抚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开府固原(今宁夏固原市),节制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军镇兵马和统一指挥西北各战区的战守军务。这首诗应是他在担任三边总督时,由固原赴花马池(今盐池县)执行秋防阅边任务时,在长城关(为明花马池城东门外长城关门)上西眺贺兰山下宁夏镇防区的即兴所赋。诗中所提到的“银川”已不是以古银州或古银川来进行隐喻射比古兴州和宁夏镇城了,因为诗句写到了河套,并与贺兰山同时出现,所描写的长城或黄河就如同两条带子,不仅“遥带”着“银川”,而且还“挹”注着“贺兰”。所以从诗句与整个诗意来看,诗中的“银川”,已实实在在是在确指宁夏银川平原或宁夏镇城了。
这也不难看出,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确指镇城,所以镇城之内也没有出现以“银川”命名的情况发生。就连文人们最喜欢在书院的命名时,采用怀古的做法也没有出现,当时镇城的书院分别命名为养正、揆文和朔方等名字。
清代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开始纷纷看中“银川”一词,并渐渐在宁夏大地上广为使用,又从河西灌区慢慢收缩而具体定位到宁夏城的一点上,最终完全成为这座古城的别名和代称了。清代宁夏府隶属于甘肃省管辖,府城即今银川市。
在历史文献中,首次以“银川”代称府城,见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重修汉渠暗洞落成》的诗中曰:“河流运行汉唐中,双拖百练舞长虹。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曾闻河源来自天,一曲伏流路几千,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在王全臣之后,较早使用“银川”射夏城的是通智,他是清廷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七年 (1729年)渠成,他亲自撰写了《惠农渠碑记》,碑文一开头就写到:“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立碑应在渠成放水之时,可知,宁夏古城以“银川”代称,真正出现在清康、雍之际。
C. 宁夏和银川地名的由来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银川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东临黄河、西屏贺兰山,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面积为446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87.8万;回族居民占总人口的 20%左右。
2100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在今银川东郊有一座管理屯田事业的典农城,汉族人俗称吕城,附近的黄河渡口叫吕渡,而匈奴、鲜卑等民族则称它为饮汗城,这就是银川的前身。五世纪初,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这里建成“丽子园”,为游乐和屯兵的要地。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此地称怀远县。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府迁至银川,当时的银川已改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这里建立了西夏国,而兴州已易名为中兴府,俗称东京。从此,这座边塞小城,一跃而为地跨今宁、陕甘、青、内蒙古辽阔地域的西夏国的军事政治中心。西夏灭亡后,元朝在这里建立宁夏府城。这时,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明清时期银川被称为“小南京”,城市商贾云集,市肆繁荣。康熙年间,满族旗兵连其家属万余人驻扎宁夏,又于城西建造“新城满营”,即今日的新城。1947年正式将宁夏省城定名银川市。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因为民间有凤凰曾在这里降落的传说,所以银川又称“凤凰城”。
D. 银川城市名字的由来
相传,好早好早以前,银川叫凤凰城。说起凤凰城来,一些老年人至今还指指点点——东门外高台寺是凤凰的头,头挨在黄河边;高台寺旁边有两眼井,那是凤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楼是凤凰的心脏;西塔和北塔是凤凰的两只爪子;西马营里花花草草,树木成阴,那是凤凰的尾巴,那边,凤凰的尾巴长得一直拉到贺兰山。
为啥叫凤凰城呢?说来话长。你们可知道凤凰鸟吗?凤凰鸟是幸福鸟,哪里有凤凰,哪里就有幸福。凤凰姐妹一共七个,住在长江南边的一架高山上,凤凰常常为人们造福,所以江南很美丽,山是青山,水是绿水,鲜花遍地香,树木都成行,人长得清秀健壮,年年五谷丰登,大伙儿过着富裕的日子,什么也不愁,都欢欢乐乐、高高兴兴......
那时,宁夏山川,地薄人穷。东有黄河,可河水浅得上不了岸;西有贺兰山,南有六盘山,可山高挡不住西伯利亚的寒流,挡不住腾格里的黄沙滚滚。住在这里的回族、蒙古族、汉族人民,并不灰心,老是一个劲儿地在土地上辛勤地劳动着。但是,尽管人们把筋都快要苦断了,把心血都快要熬干了,还是改变不了穷样子。人们都忧愁地唱着:
这么大的河来,这么高的山,宁夏川呀,一眼望不尽荒草滩。
这么大的河来,这么高的山,宁夏川呀,百姓年年没吃穿!
幸福鸟的事,传到了宁夏川以后,不论是回民呀,汉民呀,蒙民呀,都急切地天天盼,月月盼,把眼都盼红啦,盼望凤凰飞到宁夏来。这事被大雁知道了,她被大家盼望凤凰的诚心所感动,便自告奋勇,不怕辛苦,飞往江南,见了凤凰,咋长咋短,一五一十地把宁夏百姓的心意都告诉了凤凰。凤凰知道这些情况后,坐在高山的松林里商量,最小的七妹说啥也要到宁夏去看看,姐妹们都知道她是“板上钉钉”的脾气,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说走就走,山林里的百鸟都来送行,吹箫的吹箫,弹琴的弹琴,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热闹得简直没法说。江南的百姓也都赶到长江边送行,送的礼物可多啦,有的是送给七妹的,有的是送给宁夏各兄弟民族老百姓的。
六个姐姐和百灵鸟把七妹送过长江以后,七妹就高兴地告别了众亲友,由大雁领路,朝宁夏飞来。七妹驾着一朵红云,飞行在蓝天里。一会会子,就飞到六盘山区。七妹在六盘山顶上盘旋了又盘旋,这里的回民看见了,赶忙道一声“色俩目”之类的话,都认为蓝天里飘红云是吉庆到来了。凤凰也高兴地在六盘山和贺山之间的黄河边上落了下来。
黄河两岸早已搭满了帐篷、草棚、蒙古包,口念“胡达”的回民,惊喜呼喊“老天”的汉民,叨叨不休“不休”佛爷的蒙民,都穿上各色各样的民族服装,敲锣打鼓,早在黄河两岸等着迎接凤凰。六盘山、贺兰山的百鸟,平川、草原上的牛、羊、骆驼、马也都来了。大家都扯开嗓子唱呀唱呀,越唱越攒劲,连黄河的水也跳着奔着唱起来啦。
凤凰来到宁夏后,也不缓一缓,就飞到这,飞到那——“啊!这么大的一片平川,怎么都干得裂开了嘴?”她转脸看了看黄河,就这儿划一条线,那儿划一条线,划得可多了,划过后都变成了一条一条的渠道,渠里淌着水,渠口都搭在黄河里。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她又飞到这,飞到那,忙得汗都不得顾不上擦。她把带的礼物都洒在六盘山、贺兰山和银川平原上。马上,银川平原处处都是花草树木,五谷庄稼;牛、马、骆驼、羊,成群结队地欢奔在草原上;六盘山褪掉了愁云(容),换上了翠绿翠绿的衣衫;贺兰山一高兴,哗哗哗地连满头的白发都脱掉啦,变成了青山。
宁夏山山水水变了样,人人都感激凤凰,说是她给大家带来了幸福,带来了江南凤光,人们后来干脆就把宁夏叫成“塞上江南”。
有了渠水,土地吃饱喝足了,庄稼长得格外壮实。从此以后,宁夏山川年年丰收,百姓都高兴地跳起来,唱起来: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南边站着六盘山,年种年收水浇田,......
宁夏山川变得和江南一样了。凤凰心里盘算:“这里的回汉蒙民都很勤劳善良,这里和江南一样美好,我就留在这里不回去了。”
她就把宁夏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年年岁岁和大伙儿一块,勤耕耘着土地,精心喂着牛、马、骆驼、羊。
当时,宁夏西边遥远的地方,有个异族部落。有一年,异族部落的头头带领了兵马,如狼似虎地杀进宁夏山川。他们见庄稼就烧,见人就杀。凤凰气极啦,就变成一座城,把宁夏的老百姓都装在城里,四面城门一关,敌人咋也打不开,一连打了三个月,敌人没粮吃,就撤兵逃跑了。以后,只要敌人一来,大家就嘁哩喀喳进了城。敌人走了人们又出城,务农的务农,放牧的放牧。
凤凰变成一座城以后,就托大雁捎信给江南,一来向姐姐们请安,二来告诉姐姐们,她不再回江南了。这样,捎信走江南就成了大雁年年的差使。年年在天高云淡、稻谷飘香的季节,大雁就向南飞去,第二年春天,又把南方的乡情和六个姐姐的怀念带给凤凰。
不知道过了去了多少年月,后来出了头人,后来的后来又出了皇帝,出了军阀、官,出了地主......就改变了宁夏山川的面貌,少数人盘剥、压榨大多数人。从此,山川荒凉了,水草枯竭了,牛、羊、骆驼饿得瘦干啦。六盘山顶上烟雾腾腾,苦闷得没有睛朗过;贺兰山上黑云盖顶,愁肠得没有舒展过。有一年,皇帝派来了一个麻子官,麻子官坏透顶啦,一来到宁夏川,就在凤凰城的东南筑起宫殿,今天拉夫,明天抢财,害得回汉蒙民连口气也喘不过来。麻子官脸黑心毒,见财就眼红,他打探到黑泉湖里有一个金马驹,就想偷偷盗走了。
一天夜里,他坐在衙门里,左思谋,右盘算:我盗金马驹别人能瞒得过,可咋能瞒过凤凰呢?又想,自宁夏川有凤凰,人人都很聪明,能人越来越多,我干了那么多坏事,总有一天要倒霉,金马驹盗到手也保不住。麻子官司想着想着:“哼!”了一声,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无毒不丈夫”的话来,便趁天还没有亮,提上宝剑,偷偷地在凤凰的脖子上砍了一剑。凤凰虽然被麻子官砍断了脖颈,但是她的心没有死,还在怀念宁夏的各族老百姓。她用她的热血流了一条渠道,渠水流过村庄,流过田野.......
东方发亮的时候,许多人都惊异地看见有一道新开的渠道,从他们的家门前曲曲弯弯穿过。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都跑到渠上观看、纳闷、发呆:“咋回事啊,难道是天上银河降落到人间?!”人们看着哗哗的渠水,忽然发现渠里有道血红血红的红线,年长的老人辨认出来了,他们喊道:“啊,渠水里还流淌着鲜血!”这时,一个老阿訇疯疯颠地跑过来,拨开人群,盯着渠水,捶胸顿足地哭喊着:“胡达呀,真是这样的!”马上,大家都惊奇地围住了他,七嘴八舌地追问:“咋回事?咋回事?”老阿訇半天才喃喃地说道:“夜间,凤凰给我托了一个梦,说她被坏人把脖子砍断了......她想念大家,并用鲜血流成了一条渠,让大家灌溉田地......
众人一听,泪滴心穿,有的抽泣,有的呜呜咽咽,有的手捧血水发 ,有的号啕大哭......就这样悲悲切切,痛哭了九天九夜,连天都哭阴了,树都哭黄了,山都哭白了......人们喃喃地唱道:
瓜儿哪能离开秧,孩子哪能离开娘,宁夏的回汉蒙百姓呀,咋能离开凤凰!........
到第十年,凤凰又托梦给那个阿訇,说她的心并没有死,再过九十九年,还会复生,到那时候,要出好多好多能人,宁夏也好,江南也好,都会变成人间天堂,凤凰还说:“等吧,等吧,等到六盘山山顶飘来红云,便是凤凰飞来之时。”于是,人们不再悲伤了,万物恢复了原样。大家为了怀念凤凰,把银川城叫“凤凰城”,把那条渠叫“红花渠”。
E. 宁夏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故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今银川市),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
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1929年成 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面积6.64万平方公里,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
宁夏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F. 银川的来历
宁夏城取名“银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今宁夏银川地区,古为灵州、兴州和朔方属地,史书中曾以“灵夏”、“银夏”、“麟夏”、“银麟”泛指过今宁夏和陕北地区,宁夏早就与“银”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因为至少从南北朝到唐代时期,今陕西省与今宁夏毗邻的陕北地区在地名上就被并称连呼过。特别是北魏间,在陕北设立了夏州(治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乡),北周间又曾设置过银州 (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境东),到唐朝时又改名为银川郡。此外,隋唐时期还在今陕北地区设置过夏绥银宥节度使。唐代,今陕北地区成为党项羌族拓跋氏的割据势力中心地带。而到宋朝,陕北更是宋与西夏争夺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北宋雍熙二年(985年),银州(银川郡)城被西夏军攻取,元丰五年(1082年),宋军又于永乐城旧址(今陕西省米脂县西北)重新修筑一座新城,取名“银川寨”或日“银川城”,此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宋夏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于是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史书便把古夏州、古银州与古银川城联系起来而泛泛呼之, 从此,银与夏就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了。到了明朝,在一些名人、官员先生们的笔下,为了表达抒发怀古之幽情,托古之雅趣,有时别出心裁附会古意,有意识的以夏州含射宁夏,而同时亦以银州或银川来隐喻兴州与后来的宁夏城(今银川市)。如明按察副使曹琏的《西夏形胜赋》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翳夏州之大郡”。此“夏州”谓何?结合文题来看,文章所谓夏州,就是指古西夏,也是指明代宁夏镇城,因为文内所提到的,“带河渠之重阻”,“水旋绕如环雍”,“营兴广武”,“园开丽景”,“灵武秋高”,“蠡山之云”,“贺兰晴雪”,“汉渠春涨”和诸如花马池、鸣沙州、应理州、平虏城以及昊王陵等地名都在宁夏境内,可见此文以夏州代指兴州即今银川市。 又如在山西省《永济志》中所载《重修河渎海神庙记》的记文中,所提到的捐修人郭之琮曾任过宁夏巡抚。而记文对此载述是:郭之琮“开府银夏”,显然又以“银夏”指代明朝时的宁夏和宁夏镇城。 明朝还有一位宁夏巡抚王崇古在《北风行别总戎吴西台》的诗中,也有“三年肩我靖朔银,九秋驱驰丹心竭”的句子,这里又以“朔银”代称明疆宁夏和九边重镇的宁夏镇城。朔,显然指宁夏全境;银,则具指镇城了。 看来明代人正在逐渐把以“灵夏”、“银夏”、“朔银”和“银麟”指代古西夏和宁夏镇的大范围,逐渐向具指镇城(宁夏城)的点上转移与缩小。这时在诗句、文章中所提到的“银”和“夏"等字和词,还基本泛指宁夏全境,尚无明确的地名意义。 终于,在明朝后期,坐镇指挥西北四大军镇的三边总督刘敏宽,在他所作的一首诗中首次带来了突破。他在《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良唔长城关四首》之一中曰:“楼台矗矗冠层峦,无限华夷树大观。缥缈烟霞随剑履,横斜星斗乱旌干。须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函谷玉门堪鼎足,金城百二入安澜。” 刘敏宽,山西运城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延绥巡抚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开府固原(今宁夏固原市),节制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军镇兵马和统一指挥西北各战区的战守军务。这首诗应是他在担任三边总督时,由固原赴花马池(今盐池县)执行秋防阅边任务时,在长城关(为明花马池城东门外长城关门)上西眺贺兰山下宁夏镇防区的即兴所赋。诗中所提到的“银川”已不是以古银州或古银川来进行隐喻射比古兴州和宁夏镇城了,因为诗句写到了河套,并与贺兰山同时出现,所描写的长城或黄河就如同两条带子,不仅“遥带”着“银川”,而且还“挹”注着“贺兰”。所以从诗句与整个诗意来看,诗中的“银川”,已实实在在是在确指宁夏银川平原或宁夏镇城了。 这也不难看出,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确指镇城,所以镇城之内也没有出现以“银川”命名的情况发生。就连文人们最喜欢在书院的命名时,采用怀古的做法也没有出现,当时镇城的书院分别命名为养正、揆文和朔方等名字。 清代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开始纷纷看中“银川”一词,并渐渐在宁夏大地上广为使用,又从河西灌区慢慢收缩而具体定位到宁夏城的一点上,最终完全成为这座古城的别名和代称了。清代宁夏府隶属于甘肃省管辖,府城即今银川市。 在历史文献中,首次以“银川”代称府城,见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重修汉渠暗洞落成》的诗中曰:“河流运行汉唐中,双拖百练舞长虹。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曾闻河源来自天,一曲伏流路几千,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在王全臣之后,较早使用“银川”射夏城的是通智,他是清廷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七年 (1729年)渠成,他亲自撰写了《惠农渠碑记》,碑文一开头就写到:“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立碑应在渠成放水之时,可知,宁夏古城以“银川”代称,真正出现在清康、雍之际。 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宁夏府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川市)成立一所书院,就命名为银川书院。第二年,他的家庭教师汪绎辰又用两年时间编撰了首部关于府城的志书,也定名为《银川小志》。○23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卫县《龙神庙碑记》亦记曰:“中邑夹河而治,决引灌溉,据银川之上游……”。次年修成的《中卫县志》,在《边防考》中称:“中卫实银川门户”。同时期的诗文还有中卫武庠生员周守域所作的《胜金关怀古》文中写道:“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势嵂崒,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长河之滂渤。银川到此启管键,禁山带水不可越。” 至雍乾之后,出现类似的诗文就更多了。如在平罗县大武口贺兰山东麓寿福寺(俗呼北武当山寺)所立的《武当山建立狮子碑记》曰:“宁郡之北路,平邑西北乾方武当山者,乃山林古刹,西夏名蓝,映兰阜之来龙,结银川之胜果……” 还有孙良贵的八景诗《官桥新水》。诗曰:“鸣沙启宇逼西戎,浩浩车书万里同。水近银川堪鼓楫,桥如京洛好乘骢。” 从此以后,各种带“银川”的诗文层出不穷,“银川”之称已渐渐家喻户晓,深得人心,被宁夏城乡广大人民所接受。
G. 宁夏和银川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宁夏地名源于,元朝统一中国后,祈求西夏安宁,故称宁夏。
银川地名源于,银川地区土壤含碱多,大水过后,土地一片雪白,像银子一样,又是一马平川,故称银川。
银川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东临黄河、西屏贺兰山,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面积为446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87.8万;回族居民占总人口的 20%左右。
2100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在今银川东郊有一座管理屯田事业的典农城,汉族人俗称吕城,附近的黄河渡口叫吕渡,而匈奴、鲜卑等民族则称它为饮汗城,这就是银川的前身。五世纪初,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这里建成“丽子园”,为游乐和屯兵的要地。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此地称怀远县。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府迁至银川,当时的银川已改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这里建立了西夏国,而兴州已易名为中兴府,俗称东京。从此,这座边塞小城,一跃而为地跨今宁、陕甘、青、内蒙古辽阔地域的西夏国的军事政治中心。西夏灭亡后,元朝在这里建立宁夏府城。这时,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明清时期银川被称为“小南京”,城市商贾云集,市肆繁荣。康熙年间,满族旗兵连其家属万余人驻扎宁夏,又于城西建造“新城满营”,即今日的新城。1947年正式将宁夏省城定名银川市。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因为民间有凤凰曾在这里降落的传说,所以银川又称“凤凰城”。
银川人文历史悠久,塞上风情浓厚,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肥沃,稻麦高产,瓜果香甜,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不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银川,在经历了风沙滚滚的茫茫沙漠或是荒凉破碎的黄土高原之后,看到渠水盈盈、禾苗青青、遍地绿荫的田园风光,都会被眼前的银川绿洲所震撼。
银川市是宁夏最大的土特产品集散市场。此地盛产的枸杞、甘草、贺兰石、羊裘皮、发菜,是宁夏最具代表性的“红、黄、蓝、白、黑”五宝。做工精细、古色古香的西口地毯,在国内外久负盛誉。
银川市是国家确定的河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高产地区之一。除盛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清甜沙爽的西瓜、粒大饱满的红黑瓜子、个大甜脆的苹果及皮薄籽少的葡萄等。
银川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蒙、回、藏少数民族风情线上的重要旅游城市。市境内有古城池、宫苑、寺塔、楼阁、墓葬、长城等多处古代文化遗迹和风景游览区。比较著名的风景名胜有:海宝塔寺、承天寺塔、南关清真寺、玉皇阁、贺兰山小滚钟口、须弥山石窟、青铜峡108塔、钟鼓楼、南薰门、李俊塔等。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国庞大的帝王陵墓群,占地约40平方公里,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余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每座陵园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现存的陵台、鹊台、角楼、神墙等,都是当年的建筑。特别是黄土夯筑的八角塔形陵台高达20余米,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