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没有讲世间万物名字的起源的书
1中文名:汉字的起源
作者:王婷图书分类:人文社科出版社:中华学林出版社书号:9787806682289发行时间:2002年05月地区:大陆语言:简体中文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本书创立汉字学新理论——汉字发明说。其内容为: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等。汉字发明说认为,汉字的造字之法为:1.发现发明法;2.组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3.仿生发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5.夸张发明法。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第一批汉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论”者贬低了汉字的发明思想和科学内涵,禁锢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6300年以上的历史。汉字启动了人类文明。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自序·科学的汉字第一章揭开汉字的起源之谜第一节一点解释第二节理论与方法第三节太极图考古第四节两仪考古第五节“生”字考古第六节四象考古第七节八卦考古第八节河图洛书考古第九节夏姓太阳族徽考古第十节上古太极文化环境第十一节发明汉字的契机和文字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揭开汉字发明之谜第十二节世界上第一对文字——祖和妣第十三节世界上第一个会意字——生第十四节四方第十五节四季第十六节八卦(风上)第十七节八卦(风中)第十八节八卦(风下)第十九节八卦(火)第二十节八卦(地和水)第二十一节四爻第二十二节十天干第二十三节十二地支第二十四节数目字第二十五节《易经》文字观第二十六节汉字的造字之法第二十七节总论第三章比较研究第二十八节古文字打假第二十九节文字多源论与汉字发明说的比较第四章认识汉字第三十节华夏第一字第三十一节陶符印记辨读第三十二节甲骨文释读
编辑本段后记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这是一些关于古汉字的图片
:
2汉字包括“文”和“字”两部分。所谓的“文”,即汉字最小的形义结合单位;而所谓的“字”,则是由文及以“文”为“拼义字母”组合成的全部汉字。比如,“宀”(man)和“子”是两个“文”。“宀”是房屋的象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房屋;“子”也是象形,象裹于襁褓中的婴儿之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婴儿。“字”这个字,则是由“宀”和“子”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在屋里生孩子(“字”的本义即为“生子”。《易·屯》六二爻词“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即用本义)。汉字之所以被称作“字”,就在于“字”是由“文”孳生出来的,是以“文”为父母的“子”。数量庞大的汉字,由有限的汉字“拼义字母”即“文”组合而成。把握“文”的形义关系,由“文”入“字”,“文”、“字”互动,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字”为最小的意义单位,把组成“字”的“文”即汉字的“拼义字母”,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一。
组文成字的方法,古人概括为六种类型即所谓的“六书”(实际上可简约为“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类型)。所有的汉字,无论其形体差异如何庞杂,统统是按照有限的“字法”——“六书”来加以结构的。把握“六书”,按照结构汉字的“字法”对每一汉字进行组“文”成“字”的类型解析,亦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词”为最小的语法单位,把组“文”成“字”的方法即“六书”亦即表现汉字拼义规则的“字法”,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二。
其三,绝大多数汉字具有多个义项,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字的解释,便包括了“安定”、“使安定(多指心情)”、“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平安;安全(跟‘危’相对)”、“使有合适的位置”、“安装;设立”、“加上”、“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姓”、“<书>疑问代词”等十余个义项。一个汉字,无论其具有多少义项,统统可分为“本义”与“非本义”两大类。“本义”是一个汉字与其字形、字音“三位一体”的原初义项;而其“非本义”义项无论有多少,除了部分假借义外,统统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将字形解析与字的本义挂钩,理清本义与各引申义间的逻辑关系,同样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随文释义”的方式讲解字义(即只讲某字在某课课文中出现时的具体义项,而不讲该字的本义及本义与具体义项间的关系),甚至索性“以词代字”(即以对双音节词的词义解释,代替对构成该词的各个单字的字义解释),干脆将字义的讲解弃置脑后。
近一个世纪以来,汉字教学实践的日益系统化缺失和趣味化缺失,教学效果的日益高耗能化和低效率化,正是上述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的三大失误所造成的必然性后果。
促使汉字教学实践重返遵循汉字教学传承规律的正途,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认识,去年下半年我开始动手撰写《汉字DNA》一书。在撰写过程中,一些同事和我交流时讲,“字”由“文”组合而成、“六书”是组“文”成“字”的结构方法、各项引申义皆以本义为纲……,诸如此类的汉字知识,大家都曾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学到过一些,但如今在现实中却好像根本用不上;面对许多看上去很简单的常用字,只能望字兴叹,却无从下手对它们进行解析。所以,如果能有一本实用性的,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书,那就方便多了。
同事们的话引导了我。于是,作为《汉字DNA》一书的姊妹卷,我先行撰写了这本《常用汉字解折》,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汉字进行解析。
作为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实用手册,本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以“文”为基础,重点解析字形与本义的形义关系,兼及声义关系和形声关系,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解析,将汉字教学内容深入到汉字的“拼义字母”——“文”。引导人们掌握由“文”入“字”、“文”、“字”互动的传统汉字识字法。
在每个字的解析中,对构成该字的“文”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略说明,并以汉语拼音,标明难识之“文”的现代读音。在分析每个字的形义关系时,对字形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者进行简略说明,以揭示某简化字字形与该字初文字形一脉相承的演化轨迹。
二、以“六书”为纲,对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解析,并通过这种解析,揭示汉字组“文”成“字”的“字法”,即传统汉字有规律可循的结构方法。
由于学界对“六书”中“转注”一类的理解,向来歧见纷出,莫衷一是;而实践表明,抛开“转注”似乎并不影响对汉字的形义解析,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未使用“转注”这一含糊不清的类别。“六书”中的“假借”类型,涉及到“构字法”与“用字法”,而且二者的界限往往难以划清;再者,“假借”类的字最初也无非是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法制造的,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一般也不以“假借”为专门的结构类型,而仅在对字义的解释中,点明该字已凝固化了的假借义(如本义为“头顶”的“天”,假借指天空;本义为“鼻子”的“自”,假借指自己;本义为“胡子”的“而”,假借为连词,等等),或常见的假借义(如“蚤”假借为“早”,“矢”假借为“屎”,等等)。
形声字的数量在汉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在对形声字的分析上面,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格外多用了些气力,并在以下两点上有所突破:
1.汉语声、韵的古今变化,使得许多形声字与它的声符在现代读音上产生了巨大差异,从而使大量形声字的声符失去了现实标音功能。本书将一些重要的汉语声、韵变化规律,融会于对形声字及其声符读音的简要说明中,并注明了它们在古代读音系统中的关系,以期通过对这些声、韵变化的了解,部分地还原某些形声字“无效声符”的标音作用。如:
“拖:形声,从手,施(shī)省声(施、拖古音近,二者审透准旁纽,歌部叠韵)……”;“拐:形声,从手,冎(guǎ)声(冎、拐古音近,二者见群旁纽,鱼支旁转。‘拐’、‘緺’亦以‘冎’为声旁)……”等。
2.大量被前人归为“形声字”类型的汉字,其声符实际上并非单纯的标音符号,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往往是构成该字的义符之一(如“胀/胀”、“帐/帐”、“涨/涨”的字义皆由“张/张”的“张大”、“张挂”等义引申而来,因此“张/张”和“张/张省”不仅是“胀/胀”、“帐/帐”、“涨/涨”的声符,而且是它们的义符之一;再如“仑/仑”有条理义,因此“轮/轮”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辐条,“论/论”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言论,“沦/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水纹,“伦/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人际角色关系,因此,“仑/仑”在“轮/轮”、“论/论”、“沦/沦”、“伦/伦”诸字中不仅是单纯的声符,而且充当义符),甚至就是该字的初文(如“然”本身就是“燃”的初文、“能”本身就是“熊”的初文、“莫”本身就是“暮”的初文、“前”本身就是“剪”的初文等等)。本书将这类字归为“会意兼形声”的结构法类型,并对这些表义的声符进行了简略说明。
三、在对字形与本义的关系进行解析之后,以“本义”为原始点,以引申关系的远近为逻辑线索,排列、说明各字条所辖诸义项,并通过这种排列和说明,彰显本义与诸引申义间的脉络关系;对假借义以及由假借义派生出来的引申义项,也都照此予以排列和说明。如:
亭:形声,从高(象形,象“亭”之形)省,丁声(丁、亭上古音近,二者端定旁纽,耕部叠韵),本义为亭楼(王粲《七哀》:“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引申指民居聚集[《说文》:“民所安定也”)、民居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邮亭(《前汉书平帝纪》:“因邮亭书以闻。”注:“邮亭,行书之舍,卽今驿递”)、亭舍(《风俗通》:“行旅宿会之所馆也”)、停留(《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风俗通》:“亭,留也。”按:此义后以“停”为专字);又引申指矗立(《黄庭经》:“九原之山何亭亭。”按:“亭亭玉立”之“亭”由此义引申而来)、正(《史记五帝纪》:“以征不亭。”按:“亭午”即正午)等。
草:形声,从草,早声(早、草上古音同,二者从母双声,幽部叠韵),本读“zào”,本义为皂角,即“皂”的本字(《说文》:“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声”)。假借为“慅”表示忧愁(《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集传》:“草草,忧也”)。又假借为“草木”的草(“草木”的“草”本字为“艸”。“艸”,象草之形,读“cǎo”)。由草木义引申指荒地(《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粗糙(《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恶草具进楚使。”按:“草率”、“了草”之“草”即用此义;“草书”之“草”由此义引申而来)、初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到处取表草视之。”按:“草稿”、“诗草”之“草”即用此义)、起草(《汉书·艺文志》:“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按:“草拟”之“草”即用此义)等。
在对字义所作的解释中,除了引用古代文献为书证外,我们还有意选用了含有能够彰显某一词义之字的成语和现代汉语词汇作为例证,目的也正是为了打通字的本义与引申义、本义与假借义、古义与今义之间的隔膜。
撰写这部书的目的是普及汉字传统识字法。这本书里的大量知识,来自于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扒罗搜集和对照比较后的择善而从,亦有一部分属于我本人的研究结果。受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书的失误之处肯定不少。故使用本书者,开动脑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择善而后从之可也。
3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1.所谓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2.所谓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3.所谓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倒像是一幅年画了。要是真的这样,那今天我们写起来多麻烦啊,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4.所谓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借法。
5.所谓转注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如原有一个“老”,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而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kǎ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
② 名字的由来小故事
1、李白
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2、李耳(老子)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3、屈原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4、马致远
据说马致远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视远。为了自己的前程,马致远想要离家去远处学习。临走之前他来到了县城的铁佛寺来拜佛。
拜完铁佛之后,马致远求见了寺庙的长老。说,我叫视远,想要求学,长老看见他非常好学,便他和交谈,教诲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既然在东篱出生,志在千里。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能图富贵,要为了百姓黎民做事。”
从此之后马致远将名字的视远改成了致远。关于马致远号称东篱,据说是其晚年淡泊名利,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2)名字书的由来扩展阅读:
名字的一些类别:
1、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2、笔名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3、艺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4、学名
学名,就是一个人开始求学时使用的名字。
③ 《红岩》这本书名字的由来
《红岩》是作者用红色坚硬的岩石比喻革命者。
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色 "象征着革命,岩石非常坚硬,象征着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
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革命者。
《红岩》简介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98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曾被改编为电影《烈火中永生》。
④ 《朝花夕拾》这本书名字的含义以及由来. 最好写得比较美,有深意.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⑤ 名字的由来了``
名字
人的称号。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参见“冠礼”、“笄礼”。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不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更有气质的活下去。
1.字义要吉祥,力避粗俗; 2.字音要悦耳,注意阴阳平仄,富于节奏感; 3.字形要搭配协调,富于变化,便于书写; 4.要结合家风、事业及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期望,以及理想抱负、兴趣、爱好和目标追求; 5.根据男孩、女孩的不同性别特征起名,以方便生活和工作; 6.以孩子出生前后情况起名,如当时的特征或出生前后有无特殊值得纪念的大事; 7.以出生时间取名,如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生于甲子年; 8.以出生地点取名,如孔子生于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故取名为“丘”,字为“尼”; 9.以易经中姓名学起名,字带阴阳,号显五行,名号与自身内在信息相结合,也会带来不少辅助与调整作用。注意这些,一定可以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⑥ 《天龙八部》书名字由来及寓意
“天龙八部”,又称为“龙神八部”、“八部众”,这些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
寓意:金庸先生用《天龙八部》来给书籍命名,也是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忠厚善良的虚竹、英俊多情的段誉、豪迈飒爽的乔峰等角色,人物性格特征,都是极其鲜明的。
(6)名字书的由来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故事背景设定在宋哲宗时期。金庸在《天龙八部》书前“释名”部分中说:“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书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杜撰和改造。
在创作《天龙八部》时,金庸对民族矛盾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有了新的思想认识和新的处理方式。
即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是升华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考虑,更多的倾向于和平主义和民族的和睦与团结,从而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矛盾,对战争与和平有了崭新的思考。
⑦ 蔡雨轩名字的来历是什么要写书上,急用,谢谢!
首先她的父亲大概是姓蔡的,雨表示有可能她命中五行八字缺水,轩字搭配雨字,朗朗上口,诗意动听,表达了父母对她的无限美好期望。
⑧ 古籍名称的由来
古籍:古人写、印的书籍。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