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麻城五脑山名字的由来
五脑山是因帝主飞撒马褂,覆盖山头五座而得名。据多方考证,这五座山头分别是:凤凰脑、鸳鸯脑、双虎脑、金狮脑、黄狮脑。
凤凰脑,是因凤凰居住而得名。它位于五脑山的腹地,其延伸部分的凤岭处,每当朝阳末升,霞光出现之际,云蒸霞蔚,岭上氤氲弥漫,若烟非烟,似雾非雾,情状不亚于巫山神女峰,这就是著名麻城八景之一的“凤岭朝云”。凤凰来此定居是否是因这里的梧桐树,不得而知。但,凤凰脑上仍保存着漫山遍野的参天梧桐却是事实。
另一个事实是,鸳鸯脑是因一对鸳鸯看上了这里的环境,定居下来而得名的。五脑山地区的最高海拔348米,而在鸳鸯脑的东北方有一潭湖水,它所处的海拔高度却是262米,那简直就是五脑山地区的“青海湖”。这就是后人称之为 “鸳鸯池”的地方。现在的鸳鸯池水依然清沏,只是主人换成野鸭了,不过听朋友说野鸭也珍希。鸳鸯池不仅处在五脑山的高海拔地区,而且周边环境是古树参天,竹影婆娑,气候宜人,看到那鸳鸯池中的清泉,心中油然生出二字—纯洁!这不正是鸳鸯梦寐以求的宜居之地吗?
好东西总会有人惦记,鸳鸯池也不例外,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扰是常事。为此,这对鸳鸯做了两件事:一是修建了部分城墙,人们称之为“鸳鸯寨”,直到目前其城墙轮廓还清晰可见;二是邀请了她们的好朋友,一对老虎来此协助治安。这两件事的完成,在社会治安方面得到了一个时期的好转。
常言道,要来的终归要来。有条小青龙,在瞒着父母出来游玩时,发现鸳鸯池这个好住处,于是产生抢占的想法。迎敌的主力军当然是双虎了。就这两个种族来说,这场战争应该是不对等的,但下面的三个理由使之对等了起来:一是年龄上,龙是小青龙;二是数量上虎是双虎;三是战争性质上,一个是侵略,一个是自卫,世界舆论出现一边倒。限于写作水平,描写不了这场战争的战斗场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一场发生在五脑山地区的最激烈、最震撼心扉、留下无数思索的空前绝后的古代战争。其结果是小青龙受重伤而逃回东海,双虎中的一虎牺牲在战场,另一只受轻伤。牺牲者就地掩埋在战地上,生者一直守候一旁,直到死去。前者化成了现在的虎形地水库,滋润着下方的万亩良田,后者化成为现在的“双虎脑”。麻城市虎形地村因此而得名。
发生在五脑山的这场古战争虽早已结束,但其影响却是一直延续的。一对年轻而热恋中的狮子,听了这个故事后,决定继承双虎的遗愿,自愿肩负起五脑山治安的重任,因东边的小青龙不敢再来,使得此时的治安重点放在西边,于是这对狮子就在西南、西北各设置了一个治安点,终日值班守候,直到生命的尽头,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治安点分别称之为黄狮脑和金狮脑。麻城市黄狮岗村就因黄狮脑而得名,后来的五脑山林场也在金狮脑建立了现代护林防火点,站在金狮脑护林防火点放眼一望,五脑山西北方尽收眼底,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初双狮选址的眼光,古时的动物是否和我们现在人的智商相差无几?
Ⅱ 湖北麻城"段氏"起源于哪里是四大段姓的哪一支
湖北段姓:
湖北段姓主要是从江西迁去的,也有从湖南迁去的。
湖北东部段姓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彦宗公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八世祖段伯坚因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亲自赏赐锦衣玉食及禄米田,并特许庆典祭祖上演春戏。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举人、进士几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环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无县治,是从罗田县分出,宋咸淳年间置英山县。明代英山县令段朝立,因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旧县衙门侧建了一座祠宇纪念他。段彦宗的后裔现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罗田、浠水、新洲、蕲春、麻城、黄梅、黄陂、大悟等县市。另有外迁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东南接近鄱阳,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与洞庭湖接壤,石首、监利的段姓与湖南岳阳、南县、华容段姓同宗,都是段千驷的后裔。
Ⅲ 听祖上说我们家族也是来源于湖北麻城孝感,祖上辈分为:永丶启丶兴丶玉等。愿能找到吴氏家族,好续家普
我们这炉子也是越来越湖北麻城孝感术上部分分钟氛围和们传统和他们的家人排粪的泪
Ⅳ 我想改名字,有谁改过名字的,或者遇到老乡,我是湖北麻城,改过名字的可以说下怎么改好吗
现在去改名字好麻烦的,一般派出所的工作人员都不建议你改名字的,因为关乎着你的毕业证,保险,就业,等等等,,希望帮到你,望采纳
Ⅳ 麻城市名字的来历
来历:
七千多年前即已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大将石勒部下麻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县并正式命名麻城,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
Ⅵ 麻城黄土岗镇古称骑龙镇,名称来历是什么呢
长江主要支流之一的举水河横贯南北。黄土岗镇地理位置是麻北重镇,正好像骑在龙身上,所以古称骑龙镇,
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
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镇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麻城北部,北接河南省新县、东连同安徽省金农寨县,并与福田河镇、王福店镇、三河口镇相连。镇政府驻黄土岗,人口52830人,面积269.3平方千米。境内有省际交通主干道106国道和鄂东第一河、长江主要支流之一的举水河横贯南北。是麻北重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Ⅶ 湖北麻城李氏起源地
一、李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Ⅷ 麻城为什么取名叫麻城
麻城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柏举之战”是史书中对麻城历史的最早记载。秦属南郡,汉为西陵。晋朝后赵大将麻秋在此筑城以守,遂称“麻城”,“麻城”之名延续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麻城县,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仍属黄冈市辖。
Ⅸ 麻城市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麻城境内出土的诸多文物证明,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夏商时期境内属于夏商王朝控制的小方国“举国”,公元前11世纪以后,成为黄国的属地。
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统一全国,置36郡,以郢为南郡,麻城属南郡辖地;后置衡山郡,郡治邾城(今黄冈禹王城),乃属衡山郡。两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
三国时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蕲春郡。晋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因恢复西阳王爵位,先后将弋阳郡的西陵、邾、蕲春等划归西阳国(都今河南光山)。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王因依附叛乱被杀,国除,于邾城附近侨置西阳郡、县,遂属西阳郡辖。后赵南侵,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自此,始有麻城之名。
南北朝时期,刘宋初,分西阳置建宁左郡(今县城西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又于境内置长风(西北)、赤亭(西部)、阳城、彭城等县,隶属豫州西阳郡。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阳郡划入、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建宁左郡降为左县,合并赤亭、彭波、阳城三县为阳城左县,隶属郢州西阳郡。
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置齐安郡,治齐安(今县城西南)。又分西阳县为建宁、阳城二县,恢复建宁左郡,治建宁。永明四年(公元486年),改建宁左郡为建宁郡,划属(西)豫州。南梁分西阳设置信安县,又于白沙关(今县城西北)置沙州,辖建宁、齐安郡;于蒙龙城(今县城东北)置定州(辖郡今属河南),于鹿城关(今红安地)置北江州,辖梁安、义阳(今红安地)、齐昌等郡。又先后设置北西阳、岐亭、梁丰等县,以及南郡、定城、阴平等郡。
北齐天保年间,于境内设置衡州。陈废。北周恢复衡州,改定州为亭州,以建宁、阳武两县(今麻城)隶州之北建宁郡。又于县城东80里设置东义州。隋初罢诸郡为州,信安县属黄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为麻城,仍属黄州。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废州设郡,属永安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麻城置阳城县,同年在麻城置亭州辖麻城、阳城两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亭州,并阳城,恢复麻城旧制,属黄州都督府。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麻城并入黄冈县。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恢复。
五代时,建置如唐,先属吴。后属南唐。其时,南唐与后周划江为界。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后周占领南唐江淮之间的大片领土,麻城遂为后周辖县。宋属淮南西路黄州。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麻城为南宋北界。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避兵乱,县城曾一度迁至什子山(今县城东80里)。
元初属湖广行省黄州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随路改属淮西道。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又随路改属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年间,县治从什子山迁回古城畈。元朝末年,邑人姜铭等筑城于今地,后为县城。
明太祖甲辰年(公元1364年)属湖广行省黄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随府划属河南。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还属湖广。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率部攻占麻城,改麻城县为长顺州。七月,引兵入蜀,名复其旧。清代,麻城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