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中的由来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误传,实际上在汉中留坝),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❷ 巴中市最有历史的地名
当然是望王山
望王山位于巴城城北,山势陡峭,景色优美。关于望王山名字的由来,相传与唐朝章怀太子有关。
唐朝时,武则天的第六子——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巴州,他时常登上此山瞭望长安,所以叫做望王山。同时,这座山又被称为王望山,其意为李贤希望他的母亲武则天能招他回朝。
❸ 巴中的由来
研究巴文化,首先要了解“巴”名的起源。“巴”名的起源古今说法不一。古人至少有三种解释:一曰源于河流形状,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二曰出于动物形象,许慎《说文•巴部》:“巴,虫也,或曰象蛇”;三曰源于植物,《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击”,“苴”音巴,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对于“巴”名起源,当今有的人对“巴”的起源说法有四:一是说蜀人谓平川为“坝”,巴、坝音近,居于平地而曰“巴”;二是说巴人称石头为巴,他们的祖先居石穴,因而名“巴”;三是说巴人崇尚白色,“巴”是白的意思;四是说因山势陡峻险要,走路要爬,爬就是“巴”……
古往今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对“巴”的理解都自之有理,持之以故。但是物必有源,名必有因。比较而言,“巴”出自于动物更具说服力。许慎在《说文》中释“巴”为虫,而蛇在古代也被称为虫。我市现在境内许多地方仍叫蛇为长虫,今山东人亦呼蛇为虫,可见巴、虫、蛇为同类。具体说,“巴”是“蛇王”,又叫蟒。体势盘曲,为象形字。我们不怀疑蟒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称巴人善猎射、勇猛强悍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图腾形象。《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日皋(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可见,伏羲女娲是巴人的先祖,《帝王世纪》、《列子•黄帝篇》、《淮南•说林训》都记载伏羲、女娲风姓,人首蛇身。这一是可以说明: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是以蛇克蛇,他们都是带领人民同禽兽虫蛇,特别是巨大的虫蛇作长期斗争的英雄人物。二是伏羲氏把他们的后裔分封降居于长江之北的丹山、巫山和巴地一带,后来他的裔孙们,又发展到长江以南的武落钟离山一带,这是蛇的世界,古代就有“蛇巫山”一说。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继承先代精神和经验,同蛇类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伏羲、女娲已是母系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交替时代,伏羲与女娲的风姓后人与蛇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风姓巴人与蛇有着必然的关系。伏羲、女娲与他们的风姓裔孙都是继往开来的元勋,由风姓族裔祭祀逐渐发展成为全民崇拜的神灵,这也是必然的结果。所以直到汉代《鲁灵光殿赋》还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身”的绘画图象。从伏羲到后照到巴人不知经过了多少时代,但他们世代都是斩蛇杀虫勇士,他们一代继承一代斩杀蛇虫的经验与业绩,才改造了这个蛇的世界。他们对于先祖的崇拜、纪念和祭祀,是原始社会的信仰使然。而伏羲、女娲的庙名、山名、地名这又是巴族为风姓后裔而崇拜先祖的图腾说明。因此,可以说先有象形巴为大蛇之名,而后才有斩杀这类大蛇、为民除害的人,而后才有姬姓之巴与风姓之巴的融合和巴族所居之域也,才有巴地、巴山、巴水等等名称出现,更才有巴豆、巴山豆、芭蕉……等不可胜数的带“巴”字植物名称出现。至于山、水形如“巴”字之说,更具可信。
❹ 巴中市在宋朝叫什么名字
巴中古属禹贡梁州之域。
春秋时为巴子国地。
秦和西汉时为巴郡地。
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
北朝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
巴中州、郡、县迭更, 建县的历史已达1910年,置郡已达1789年,置州已达1485年。
自古以来,巴中是兵家必争,群雄逐鹿之地。
汉高祖刘邦打关中,巴江两岸是重要的根据地和后助线。
萧何留守巴郡据通江得汉山“以通饷道”;三国名将张飞从荆州沿江而上,夜袭巴州,智擒严颜老将;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介在通江等地筑城屯粮抗蒙;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巴河东岸轻阳坡等等。
至今,在南江县尚可目睹当年连通蜀汉的“千里栈道”、汉王的金戈铁马、西晋南方獠人的岩墓等,这些无不记载着昔日巴中战火硝烟的壮丽场景。
国务院1993年7月5日批准(国函[1993]98号):设立巴中地区。
巴中地区辖达县地区的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国务院2000年6月14日批准:(1)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
2004年辖65个镇、185个乡。
❺ 四川名称的来历
来历:
北宋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
1997年,原四川省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与地级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5)巴中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军事、旅游大省,拥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等经济发展高地,是中国西部物资集散地,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中的五粮液与剑南春原产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机关驻地。
参考资料
网络-四川
❻ 巴中的由来是什么
远古时期属禹贡梁州之域。
秦和西汉时期为巴郡地。
东汉时期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东汉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1993年7月5日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地区辖原达川地区的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
2013年元月18日,设立恩阳区,这也是2013年中国唯一获批的成建制县级区,至此,巴中行政区划变更为三县两区(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巴州区、恩阳区)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误传,实际上在汉中留坝),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❼ 四川的名字由来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
❽ 四川名字的由来是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
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8)巴中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位置境域: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行政区划: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个县级市,107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
❾ 巴中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
古时候,四川东部称作巴,四川西部称作蜀。巴中就是“巴”的中心地带。所以,在重庆还有一个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