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太行山名字的来历
太,有极大至高的意思,行,应该就是行列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极大的一行。再看太行山的形势,基本是南北走向,绵延千里,分割西部黄土高原和东部华北平原,真是极大地一行列。古人命名为太行,名副其实。
太行山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诸多名称,《列子》谓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经》谓之“五行山”、“盘古山”,《隋书·地理志》谓之“母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娲山”等。对太行山的限定《括地志》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1)壶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
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黄围洞、晋城的黄龙油、黎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
B. 长治和承治哪个名字好
长治市所属各县名字的由来及著名典故
长治市 长治因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
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潞城县小吏陈卿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10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府城设县。嘉靖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以祈望这里长治
久安。这便是“长治”的由来。
二贤庄---二贤庄,在文学作品中和当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贤庄”的叫法,是因为二贤庄位于古潞州府治西
门外八里(隋制,1里约等于今0.5华里)的地方。二贤庄并不是一个村子,它是一个独立的,地势明显高出周围村寨的封闭性庄园。兄弟单雄信二十岁左右,已个个武艺精通,更兼他们豪爽仗义,扶危济困,当地人敬称他们为“二贤”,
所居之地后来也就成了“二贤庄”。
2.捉马---说的是战国时期的事情。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几次想吞并上党。当时的上党守冯亭,自知不敌秦国,便将上党17城献给了赵国,由此引起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冯亭也参加了这次战役,不幸被秦兵斩杀,没有了脑袋的冯亭仍然驾着战马跑回了长治城,有人见之大呼:“快来看哪,这个人无头却还能骑马呢!”谁知话音刚落,冯亭便倒地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冯亭的忠勇,便立庙祭祀,名为将军庙,原址在今长治市****小学处。那匹战马一直跑到城外才
被人捉住,这就是捉马村的来历。
3.东营、西营、中营---听说也是因曹操在此屯兵而得名。
长治县 明嘉靖年间始设长治县,“长治”由此沿用。应该是取长治久安之意。 1.长治县和高平交界处有个叫换马的地方,相传是当年廉颇因战事繁忙马跑累了在此换骑。
2.长治县的八义村,是因为当时有8名义士拦路劝谏赵括不要盲目进兵,但赵括不听反而杀了他们,百姓叹其义
气,埋葬立碑纪念,此地因而得名八义,现在当地还有“八义士谏赵处”的石碑
3.在长治县西火镇(原东火乡)东,有一座山,原名天紫岭,岭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庙,名为“天下都城隍”。全国的城隍庙很多,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是全国唯一的一处。据清乾隆年间庙碑记载:都城隍之神,东汉敕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据说当兵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我岂有活命?想到此,“扑通”跪在山神庙前:“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地,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又躲过一难。
后来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
后又历代修葺,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
隍岭。
4.长治县有个内王村,传说王莽追刘秀,一路追到上党这块地方,眼看就要追上了,刘秀性命难保,这时候,看到一块田里有个老农正在犁地,刘秀别无选择,一滚身藏在了犁沟里,老农急忙取些浮土将其掩上,并使犁地的马站立其上,马用三条腿站在刘秀藏身的周边,另一条腿蜷起,主要是害怕踩着了脚下的刘秀。现在的马站立的时候经常前腿蜷起,就是这么来的。王莽追来,拿枪满地乱戳,却偏偏忽略了马肚子底下的那一小块地,于是刘秀躲过此劫,后来做
了,这就是光武帝。为了纪念,人们便取“土内藏王”之意,将此村命名为“内王”。
潞城 古时叫潞子婴儿国,所以叫潞城,又名婴城。当年微子属于皇子,封地就在这里,他与世无争,在这
里躬耕生息。皇叔比干被纣王挖了心,首先想到来找微子,所以微子镇这里有比干岭,相当年神医扁鹊在我们潞城卢医
山采,所以那座山才叫卢医山。另外,潞城的甩饼是独一无二。
长子 “唐尧之世,封长子丹朱于境,故县名长子”,相关的有丹朱镇。精卫填海的发鹫山也在长子。长子是尧
王故里,尧王故里就在这里,尧之长子丹朱就是封在这里,封在尧出生的丹岭。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民间习俗,就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姓氏旁考中,名
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
1.长子的大堡头和色头也和长平之战有关,秦军坑杀40万赵兵,尸骨成堆,头颅垒成堡,故名堡头铺,后来改
为大堡头。色头,原名血头,也是一个很悲惨的名子,秦将白起密令杀死赵军降卒,按人头论功行赏,秦军争砍人头,血流成河,而今长子县的丹河便因此得名。秦军将血淋淋的人头堆在现在色头村附近,邀功请赏,人头堆成小山,鲜血染红大地,血头因此得名。多年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巡行至此,抚今追昔,凄然长叹,命僧侣做道场超度亡灵,并取其
谐音,将血头改为色头。
2.长子县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听,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李能把虎擒获后李能押着”罪犯”向长子城走去。老虎有路上走累了,李能就把虎拴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这块石头就名为“拴虎石”,至今拴虎石周围寸草不生。老虎口渴了,李能便牵虎到一条河边喝水,没想到老虎一口气把
河水喝干了,从此,这条河被叫做“干河”。
襄垣 原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260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县城北关贵江沟),
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
1.关于五阳的来历,我听过这样的传说,是和后羿射日有关,说后羿从天上射下九个太阳,其中有五个落在这里,因此
得名五阳。
2.虒亭的来历.别看亭镇不大,只不过是个乡村小镇,但它的历史却很悠久,亭之名还是战国时晋国大夫羊舌赤起的呢!战国时,这个地方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虎变色”,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又过了好久,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嚼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怕虎的。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虒者死也,“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虎亭村”就被“虒
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年。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再把它改过来,它将长此存在下去。 3.襄垣虒亭镇有箭壑村,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
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名箭壑。
4. 襄垣县的常隆村,说是此地古时有十条恶龙为虐,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与十条恶龙进行了一场生死博斗,结果九条恶龙被降伏,有一条逃到此地藏了起来,因此得名藏龙。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路经山麓,遇一樵夫问:“此地何名?”樵夫答道:“藏龙。”赵匡胤闻之失色道:“此地藏龙,对朕称王极为不利。”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
5.在襄垣的夏店,有个马喊村,说得就是张良的故事。相传在汉朝时,刘邦天下既定,大封群臣,刘姓将领都封为王,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却封为侯,身为汉初三老的张良看出刘邦的私心,就不辞而别,回到故乡襄垣隐居。
刘邦痛失良臣,便带领人马日夜追赶,晓行夜宿,当来到襄垣夏店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刘邦便令军士找水,但找了半天,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刘邦不信,便亲自下马来找,突然马蹄陷入一块石头之中,那马一声长嘶,猛然拔蹄,只见蹄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直到人马喝足,那泉仍然涌流不竭。刘邦深感稀奇,但将此地命为“马喊”,将那股
清泉命为“马刨泉”。
6.襄垣县的古韩镇有个好去处,称为“凉楼”,古为县八景之一。凉楼的来历也源于一段神话传说。凉楼的附近有
个村子叫做北里信,北里信村东南有处水潭,叫鹿哭泉。相传在很早时,这里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除了两只和人一样正常的眼睛外,左臂上还长有一只眼睛,取名“三目子”。因其与常人不同,父母为避灾祸,便将三目子遗弃荒郊,被一只鹿衔走。数年后,有一个猎人路过鹿洞,发现了洞内的三目子,便将其带回家中抚养。鹿回来后,不见了三目子,四处寻找终不得,垂泪成行,忧郁成疾。那滴滴鹿泪化作一股清泉,人称“鹿哭泉”。据说喝了此泉可使无奶的产妇
如注,所以常来这里求奶的人很多。
三目子四岁那年,经百法和尚点化,左臂上的那只眼睛睁开了,便到建封寺修练,十岁开始游方,人称“三目僧”。据传三目僧原是隐居在燕山脚下的南天隐叟,因与姜太公斗法失败,被黄飞虎发配到古韩,才投胎人间的。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不杀之恩,便为黄飞虎三月二十八的生辰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殿,中有凉楼最为壮观,夏季来临,
此楼内却凉爽如秋,故称“凉楼”,由此而形成了方园百里的凉楼大会。
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再造之恩,送给了黄飞虎一封厚礼,在神仙界中开了一个行贿受贿的先例,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腐败之风便屡禁不绝。因姜太公在封神的时候,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仍加敕一道,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
狱,所以民间就有了“生前赶了凉楼会,死后不受阎王罪”的民谣。
黎城 因原是黎国所在地而得名。相关的有黎侯镇。哦对了还有个黎侯虎不知道是原来就有,还是现在人的创
新。
1.黎城县的黄崖山,有个圣人泉。相传,当年二郎担山赶太阳,路经此地住了一宿,他看到这里一片干石山,田地禾苗枯焦,生灵涂炭,起了恻隐之心。第二天拂晓,他拿起半葫芦神水,朝着山下的村民,发出雷霆般巨喊,“接水!”谁知此时正是黎明,村民都还沉浸在梦乡里,那鲁莽的二郎神见无人理睬,便烈性大发,将葫芦踢倒,使神水渗进了黄崖山里,钻入地下。1941年夏天,左权将军带领战士经过艰辛探求,终于将这股清澈的泉水挖了出来,左权将军离开
这里不到半年,便牺牲在辽县的十字岭。为纪念左权将军,当地老百姓就把这股泉水称为圣人泉。 屯留 殷商时为余无戍,春秋时称留吁,战国时称纯留,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二县,东汉时又并余吾称屯留县,
以后历代沿袭。
1.屯留西贾乡的牛角川与嶷神岭相邻,相传,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九日,岭内有头金牛总要吼叫,“没有钥匙,
没有钥匙”。这件事被一位南方的盗宝人听到了。来到嶷神岭寻找打开宝藏的钥匙,在一个山村发现了一位名叫钥匙的孤儿,于是在七月十九晚上带着钥匙来到嶷神岭,当金牛吼叫时,他大声说钥匙到了,这时岭中出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头金牛正在碾金豆子。他们急忙跑进洞中,抓住牛角往外拉牛,用力过猛,把一只牛角拉了下来,这时洞口正在关闭,他们只能拿着牛角往外跑,当跑到今天牛角川一带时,不小心牛角掉在地上钻入地内,从北向南穿去,形成一条沟,后
来人们将二人歇息的那个村庄叫成牛角川。
平顺 明嘉靖三年,为反抗明王朝赋役暴政,青羊里石埠头人陈卿领导了五万余人的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者
动用了数十万,历经五年,于嘉靖七年十一月才残酷****了农民起义军。为了加强对青羊里人的统治,明朝统治者于嘉靖八年,割潞城16里,壶关10里,黎城5里,共31里,在青羊里设置了平顺县,其意为“剿平逆寇,地方平顺”
1.平顺县花园村南侧,东西各有一座高山,两座山从中间截断,形成一大夹缝。两座山顶拱夹着一个有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型巨石,刮大风时,石头还能不停地摇晃。此石有形成于造山运动时之说,也有天外飞来之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拼命追杀刘秀。一日,刘秀被王莽紧追不舍,到了一块开阔地里。一老农正在赶一头牛犁地,刘秀求老农帮其藏身。老农急中生智,将刘秀藏于犁沟,让老牛卧在其身上。王莽到来问刘秀去向,老农言说:“不知。”喜鹊嘴贱,向王莽示意“使枪扎,使枪扎(嘁喳喳)。”乌鸦飞过,嘴里正衔一石头,随即把石头放在花园村上两山尖正中,喊道:“瞎话,瞎话(咯哇)。”骗走了王莽,刘秀得救。从此,刘秀藏身的犁沟之地叫“卧牛地”,乌鸦衔的巨石永世放在了花园村上的两山尖中,人们取名“鸦衔石”。
2.平顺青羊镇的老马岭村,包含着马趵泉、塌地驮、北界、后家界等自然庄,这些自然庄大都与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有关。据传说,刘秀人马逃至马趵泉,人马干渴无奈,刘秀骑的那匹马就地趵了几蹄子,突然一股清泉涌出,人马喝足水后继续往西跑,就在这时,王莽的追兵已经赶了上来,刘秀想:这个山如果能塌断,他们就不会赶上来了。正在遐想之中,突然山崩地裂,大山中间塌陷下数十丈深,王莽的兵马过不去了,从此得名塌地驮;王莽的兵马无法继续追赶而退兵,刘秀借此机会在老马岭上睡下休息,因此这个山顶叫成瞌睡脑;刘秀睡觉之前,他划地为界,东北边以后家庄为界,南边以瞌睡脑南山脚为界,因此而得名北界和后家界;当刘秀睡下时,他的马卧在他的身旁看守了他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当刘秀醒来时,马已困饿而死,刘秀哭祭之后,将马埋在山岭上,并封此山为老马岭。 3.在平顺石城镇的东北部边陲,有一个村庄叫马塔,传说王莽赶刘秀时,刘秀的马跑到马塔山上,又饥又渴,
止步不前,打一鞭踏两步,一直把山坡上的石头都踏下了很深的马蹄印,直到现今山上仍有马蹄印。可是后边王莽的追兵追得紧,眼看就要赶上来了,刘秀只好下马藏身。待王莽追兵过后,刘秀才安全走出来重新上马赶路。为表示在此地得救的感激之情,他封这个救他生命的村子为“马踏村”。后因在村中修筑起一个八角十二层的砖塔,故将马踏改为马塔。
壶关 因古县治之北有百谷山,之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地势险要,以壶关口为关,因而得名“壶关”。
1.壶关的辛村有一条沟叫做龙尾沟,传说大禹在此治水时,水淤不通,他骑着的一条黄龙用尾巴用力一甩,甩成了一条泄洪的水沟。为纪念此事,辛村还建起了大禹庙。
2. 壶关的晋庄有座明光寺,有一天,刘秀被王莽追至此地,筋疲力尽,再也跑不动了,忽然看见前面有座寺庙,但艰难地摸了进去,又饥又饿地昏睡了过去,睡梦中他是又有吃又有喝,霎时酒足饭饱身。一觉醒来,原来是个梦,但身上确实来了精神,抬头一看,只见老佛爷正在笑咪咪地看着他,刘秀明白这是老佛爷在保佑他。于是他向佛爷拜道:"谢佛爷保佑,刘秀如有出头之日,一定给老佛爷再塑金身。"说完,刘秀走出寺院,见天已快亮,东方出现一片明光,刘秀赞道:"好一座明光寺啊!"
刘秀登基后,果然整修了庙宇,给佛爷重塑了金身,并赐名"明光寺"。如今,寺庙虽已破败,但这个传说却流传
了下来。
3.二仙本是两个聪慧美丽的少女,屯留人氏,生母早去世,继母对她们十分苛刻,时常虐待,但她们仍至孝不二,感动天地,升入仙界。宋朝时,西夏入侵,宋出兵抵抗,大军路过壶关树掌境界,宋军粮草不济,正在危急之时,二仙扮做农妇送饭于军中,只一个钵盂,竟供得千军万马。因此,宋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敕封二仙冲惠、冲淑,庙额真泽,如今真泽宫还存有二通宋徽宗的亲笔御碑。因为二仙真人的缘故,这个村子被叫做神郊,河被叫做神郊河。在树掌镇,与神郊有关的村名还有很多,如神北,位于神郊北而得名;神南,位于神郊之南;上河,位于神郊庙上方,紧靠神郊河;南郊,位于神郊庙之南。
4. 壶关还有两个村子也和二仙真人有关,一个是福头村,传说,二仙真人得道之后,最早看中了小庙岭的那个地方,但在搬迁途中得知小庙岭已被土地爷占去,便在此地大哭了一场,因此得名哭头,后形成村落,哭字不利,遂改为福头;另一个是回车村,二仙真人哭了一场之后,便决定搬回原来的住处,在此掉转车头,因此便名回车。 5.壶关桥上乡有个杨家池村,地处太行大峡谷旅游区,村南岸是悬崖峭壁,绝壁上有个天然洞穴,人称女妖洞,北宋时期,杨六郎挂帅,前去边关抵抗辽兵。路经壶关,在此地安营扎寨。杨六郎听说对面山上有个女妖精,每天吃人肉,喝人血,不由的怒发冲冠,拔出宝剑领兵杀进女妖洞,那女妖见是杨元帅领兵杀来,吓得一溜烟跑了。杨元帅把剑插进女妖洞的石缝里,以镇妖气,从此以后,那女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人们为了纪念杨六郎的镇妖功绩,就把杨元帅安营扎寨的地方叫做杨家池。在女妖洞的洞口上,还有一道深深的宝剑印。
沁源 因河发源于此而得名。
1. 沁源的灵空山,也是一处旅游胜地。灵空山的中心地带叫做五龙川。传说五龙川原是盖海龙王的五个儿子的居住地,五条小龙每日里在灵空山下的一个大水潭中戏水玩耍,因此叫做五龙池。龙母和它们住在一起,闲来无事,就到灵空山上找圣寿寺里的老和尚下棋,龙子觉得男女授受不亲,有碍仙规,多次劝母,龙母不听,五条小龙便取五龙池中之水来淹其母,被龙母取手帕将水吸尽,五龙又将南北两山向龙母和老和尚挤来,龙母取头上金簪将两山顶住,化作一
条石桥,这就是灵空山的一景:仙桥。
2.灵空山仙桥东北有十八盘,石盘小路,曲曲弯弯,盘盘是景,景景有异,据说那就是龙母为和老和尚下棋,每
日往来山道之间走出来的。
沁县 郭村镇有个池头村,说得是天上的事。盛传中华大地数千年之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
在这里,村头那一汪池水,曾是天上织女洗浴的地方,村中有位柴姓牛郎,偷偷将织女的衣服藏了起来,织女找不见衣服,只好与牛郎拜堂成亲,并生下一男一女,后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便将池头划地河,形成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
相望,只有等到每年的七月初七,由喜鹊搭桥,他们夫妻才能见上一面。
武乡 故城镇有个山交村,相传在晋时,山交村里有一个叫王质的樵夫上此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王质放下斧子从旁观阵,童子给了他一个枣核大的鲜果。吃了以后,顿觉精神大振。片刻,童子说:“看你的斧把烂了”。王一看果如其说,很觉惊奇。他带着斧头回到村中,已无人认识。告知姓名,村人都说数百年前仿佛有此人。王质得道成仙,后人在此山建王仙翁庙。从此此山被世人称作烂柯山,一直沿用至今。
有点多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C. 古代时候的城池名字
1.幽州。
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即现在的北京市。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兰陵。
即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
出处:唐·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3.姑苏。
即现在的苏州市。
出处: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徽州。
即现在的安徽省。
出处:明·汤显祖《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译文:想要识得金子银子的气息,多多到黄山白岳游览。我这一生最痴迷的事情,就是不在做梦的时候到访徽州。
5.长安。
即现在的西安市。
出处:唐·卢纶《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D. 山西的由来
山西是以太行山的西边为名。
山西,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4)壶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山西历史沿革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代,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十四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E. 长治街道古名的由来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1、宏门街
此街因潞安府城隍庙正门南面建有宏伟的庙门而得名。由南往北原依次建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玄鉴楼、戏楼、献殿、正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
2、甜水巷
古时,上党古城内水碱性大,多数水井苦涩难饮。相传有一年,一位老者来到古城内,在该巷的一个饭铺饮酒吃饭,酒足饭饱后却无钱付账,饭铺老板是个好心人,不仅不向他要钱,还送给他些铜钱作路费。
这位老者大概喝醉了,起身向旁边的一口水井呕吐。但井里的水从此变得甘甜无比,人们都说那位老者就是酒仙李白,后该巷得名甜水巷。
3、东狮子街、西狮子街
东狮子街位于延安南路东侧,西起长兴南路,东至延安南路,全长约560米,以铁匙巷(现为长兴南路)为界,分东狮子巷和西狮子巷。过去沿街住户门前多雕刻精美的石狮,故名。
西狮子街位于延安路西侧。西起炉坊巷,东达延安路,全长约560米,宽10米。以铁匙巷为界,西狮子街过去沿街有若干尊石狮,故名。
4、庙道巷
位于长兴中路东侧。西起长兴中路,东达延安中路,东西走向,巷长约430米。因是潞安府城隍庙正门前东西方向的小巷,故名。
5、府坡街
位于上党古城西大街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东州门街,全长约460米。以上党门为界,分为府上街和府坡街,为古时进入潞安府的重要官道。
6、中山巷
位于新市西街西端,为东西走向的小巷,西起兵士巷,东至新市西街,长约240米。原名“张皮巷”,明清时期,为皮货生产销售聚集地。1932年国民党长治县党部设于此巷,遂命名中山巷。
7、梅辉坡巷
位于古城大十字街西南、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东侧,旧为煤市,堆积煤炭,地势南高北低,形成坡状,俗称“煤灰坡”,命名雅化为梅辉坡巷,分为上梅辉坡和下梅辉坡。
8、石头街
位于英雄南路东侧,西起英雄南路,东至花园街,长约270米,是明朝时皇城沈王府通向其花园之路,因路面用石头辅成,故名。
9、花园街
位于延安路西侧。东起延安路,西至铁匙巷(现为长兴路),长约360米。这里是明清时期沈王府花园,民国时期为孟家范围,故名。
10、英雄街
明清时称卫前街。卫为明代军事编制,于要地设卫。明永乐年间设潞州卫,按所处方位分卫前、卫后、卫东、卫西4个街巷。
1946年,为了庆祝和纪念太行区第二次群英会的胜利召开,长治人民在卫前街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英雄门,门楣上嵌有雄鹰,并将长治当时最繁华的卫前街更名为英雄街,同时命名的还有英雄广场和英雄台。
F. 山西壶关秦氏起源
中国现代的秦姓大致有五个来源,简要介绍如下:
1、姬姓秦氏:这是中国现代秦姓的正统,历史最为悠久,人数最为众多。其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姬姓)。武王伐商建周后,周公被封于鲁,但其本人以辅国大臣之职留在武王身边,而由其子伯禽赴鲁建国。伯禽的后代中有一支族被封于秦邑(今天的河南省范县境内),称为秦氏。
2、源于秦国。秦国是由非子(嬴姓赵氏)于西周孝王时期以附庸身份建立,经历700余年发展,最终灭周祀,吞天下,建立秦朝。然而仅十余年便大厦倾覆,国灭族散。秦亡之后,部分王族后裔由赵氏改为秦氏。郑樵《氏族通志略》:秦氏……嬴姓,少皞之后也……至孝公……自於婴降汉,秦之子孙以国为氏焉。
3、部分上古秦氏部落后裔,如舜帝的七友中有秦不虚,但其后世世系没有记载。
4、少数民族汉化后部分以秦为姓。
5、汉、晋时期,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有罗马帝国乔民居留于中国,其后裔以国名为氏(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山西地区靠近秦国故地,有不少秦姓与秦国有渊源。但探究一个家族的源头,不能只依据居住地确认,因为家庭的迁移是很正常的,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家族文物和相关资料仔细考证后确定。
G. 平顺地名来历
平顺县是长治市历史上建置最晚的县,与一次农民起义有关。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地势险要。明嘉靖年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青羊山一带的农民为反抗明王朝的重赋暴政,以陈卿为首号饥民5万之众,控占了潞、泽、辽、沁4州,威震三晋,朝廷上下惊恐不安,急调晋、冀、豫三省15万官军分路围剿,战斗进行得很惨烈,义军曾数次挫败官军,但 终因寡不敌众而遭失败。明嘉靖八年(1529)年,陈卿起义的烈火扑灭后,明王朝兵科给事中 夏言呈请在青羊山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消除后患。明世宗对此大加赞赏,取“平顺百世 之泽”之意,赐名设立平顺县,取“长治久安”之意,设立长治县,潞州升为潞安府。嘉靖 八年(1529)九月,割潞城县16里、壶关县10里、黎城县5里,共计31里为平顺县版图,在青羊山下建立县城。镇压陈卿起义的那位朝廷大员名叫夏言,得胜后很有些志满意得,在平顺 境内又是刻碑又是作赋,至今虹梯关、玉峡关险隘处仍留有他的字迹。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县为乡,民国元年(1912)恢复,民国4年又裁,此举曾激起了平顺百姓的不满,以著名士绅石璜为首,掀起了一场复县运动,于民国6年恢复。1940年曾分 设平顺(南)、平(顺)北两县,1941年恢复。1958年11月5日,壶关、平顺县两县合并为壶关 县。政府机关设在原平顺县城。1959年7月20日恢复壶关县和平顺县。
平顺县城依山而建,是上党的一个小山城。清朝有个知县说“夫城如弹丸,不敌一村落”
,据说知县审案时,扭头就能在背后的山壁上摘酸枣吃。
H. 山西地名有哪些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11个市分别是: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11个地级市共辖117个县级行政单位(25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1个县)。
1、太原市,辖6区3县1市,包括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区(县、市)共辖街道53个、镇21个、乡31个,合计105个。
2、大同市,辖4区6县,包括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区(县)共辖街道办事处46个、镇33个、乡66个,合计145个。
3、朔州市,辖2区3县1市,包括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区(县、市)共辖街道4个、镇19个、乡50个,合计73个。
4、忻州市,辖1区12县1市,包括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区(县、市)共辖街道6个、镇59个、乡126个,合计191个。
5、阳泉市,辖3区2县,包括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区(县)共辖街道12个、镇20个、乡12个,合计44个。
6、吕梁市,辖1区10县2市,包括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3个、镇81个、乡67个,合计161个。
7、晋中市,辖1区9县1市,包括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7个、镇59个、乡59个,合计135个。
8、长治市,辖4区8县,包括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区(县、市)共辖街道14个、镇68个、乡64个,合计146个。
9、晋城市,辖1区4县1市,包括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0个、镇48个、乡26个,合计84个。
10、临汾市,辖1区14县2市,包括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区(县、市)共辖街道20个、镇75个、乡76个,合计171个。
11、运城市,辖1区10县2市,包括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3个、镇81个、乡55个,合计149个。
(8)壶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山西历史沿革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都城。
宋代,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在民国十年(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十四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I. 山西壶关青龙峡有个景点叫做萧妃梦 想问一下这个景点的由来 有哪位告诉下
萧妃的一个梦
J. 壶关县副县长名字都叫什么
2011年4月 胡三虎:山西省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男,1966年出生,山西长治人.
2011年5月7日上午,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任命:卫 明为壶关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赵文栋为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家胜为壶关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张云骏为壶关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代理检察长。
长治市壶关县人民政府机构信息
1、政府领导成员名单
壶关县政府领导:
县 长:马朝中
常务副县长:马先明
副县长:李志强 田兆伟 胡三虎 郭海英 冯宏声
党组成员:栗建平
壶关县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崔书华
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马光明
经贸局局长:秦志华
教育局局长:牛庆芳
科技局局长:田国庆
公安局局长:李寿昌
监察局局长 张君平
民政局局长 李建芳
司法局局长:牛忠平
财政局局长:郭太国
人事局局长:王买勤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秦建明
城建局局长:王斌
交通局局长:郭刚德
水利局局长:
农业局局长:赵保忠
林业局局长:秦庆祥
卫生局局长:常安民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郭建国
审计局局长:赵红斌
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国土资源局局长:杜学敏
县人民政府直属机构:
环保局局长:魏根孝
统计局局长:闫宏斌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靳海棠
2、县政府领导简历及分工
壶关县人民政府县长:马朝中
简历:
马朝中,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系山西省长治市人,1970年12月入伍参加工作,1975年5月入党,大学学历,现任长治市壶关县委副书记、县长。
1970年12月——1977年3月部队服役
1977年6月——1979年8月长治市供电局政工科干事
1979年9月——1983年8月山西大学历史系七九届学习,班党支部书记
1983年9月——1984年7月城区常青公司党委委员兼党办主任
1984年8月——1994年12 月市委组织部干事;市委办公厅副主任科员、秘书科长、办公室主任
1994年12月——1998年4月武乡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98年5月——2001年5月武乡县委副书记
2001年6月——2002年7月沁源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2年7月——2005年3月城区区委副书记(正处)
2005年3月——今 任现职
分工:
主持县政府工作和编委工作,全面负责经济工作,分管监委、人事局、财政局和审计局。
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马先明
简历:
马先明,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山西省壶关县人,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0月参加工作,长治农校畜牧专业毕业,现任壶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1982年10至1983年9月在壶关县林业局任干事;1983年10月至1993年1月任壶关县政府办公室干事、副主任;1993年2月至1995年11月任壶关县石坡乡党委书记;1995年12月至2000年12月任壶关县西川底乡党委书记;2001年1月至2001年11月任壶关县委办公室主任;2001年12月至2006年6月任壶关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2006年7月至今任壶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分工:
协助县长分管经贸、财税和安全工作。分管经贸局、安监局、财政局、交通局、城镇集体企业联合社、中小企业局、粮食中心、县社、商贸总公司、外贸公司、长平公路公司;协调联系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工商局、电力公司、煤运公司、煤焦站、公路段、人行、农行、工行、信用联社、银监办;联系县工会。
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志强
简历:
李志强,男,汉族,大专文化程度,1956年11月出生,系长治县西火镇羊川村人,1972年2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入党。
具体分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畜牧扶贫、供水、农经、农机、农技、气象)、民政、武装。
1972年2月至1974年12月,壶关县公检法军事管制小组工作;
1975年1月至1980年1月,北京市卫戍区警卫一师服役;
1980年2月至1984年1月,壶关县公安局办公室工作;1984年2月至1984年6月,树掌公社副主任;
1984年7月至1985年1月,树掌镇副镇长;
1985年2月至1987年3月,树掌镇党委副书记;
1987年4月至1989年4月,树掌镇镇长;
1989年4月至1993年1月,黄山乡乡长、党委书记;1993年2月至1995年12月,常行乡党委书记;
1995年12月至1997年8月,百尺镇党委书记;
1997年8月至1998年5月,城关镇党委书记;
1998年5月至今,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分工:
协助县长分管农业、民政和武装工作。分管农业局、林业局(绿委办)、水利局、畜牧中心、国土资源局、农机中心、农技中心、农经中心、扶贫办、供水处和民政局;协调联系气象局。
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田兆伟
简历:
田兆伟,男,汉族,大学文化,1964年8月出生,系山西省阳城县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田兆伟同志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西省财贸学校读书;1984年7月毕业后,分配在市工商局参加工作,曾任办事员、科员、市工商学会副秘书长;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专业本科毕业;1993年至2001年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先期从事领导秘书工作,1997年起任市政府办公厅社会科科长;2001年12月至今,任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具体分管文化、教育、计生等方面工作,2006年调整为分管计划、政法工作。
分工:
协助县长分管计划、城建工作。分管公安局、司法局、发改局(物价局) 、城建局、环保局、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档案馆、物资总公司;联系检察院、法院。
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三虎
简历:
胡三虎,男,1966年出生,山西长治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经济学学士,经济师,现任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84年9月——1988年7月,在山西经济管理学院计划统计系学习。
1988年7月——1992年11月,在山西省长治市统计局工作。
1992年11月——2003年5月,在长治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
2003年5月——至今,任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分工:
协助县长分管教育、文化、计生、信访工作。分管政府办、教育局、计生局、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广电中心、机关后勤中心、政务大厅、宾馆、交警队、信访局、协调联系邮政局、网通公司、移动公司;联系史志办、文联、团委。
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郭海英
简历:
郭海英,女,汉族,1965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系壶关县龙泉镇川底村人。
1984年7月毕业于晋东南医专;
1984年9月在县医院参加工作;
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任县医院内科主任;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任县医院副院长;
2003年6月至今任县政府副县长。
分工:
协助县长分管卫生、科技、残联和老龄工作。分管卫生局(爱卫办)、科技局、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县医院、地震局、老龄委、药材公司;协调联系食药局、石油公司、烟草公司、财保公司、人保公司;联系残联、妇联、科协。
壶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冯宏声
分工:
协助分管县长负责扶贫、旅游工作,协调联系新华书店。
壶关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栗建平
分工:
协助县长分管旅游工作,分管旅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