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一涵的学术思想
古典自由主义
高一涵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解和推崇,集中反映在他于1915-1917年间发表的相关论著中。他以“社会契约论”作为自己思想主张的理论基石,不过他对“社会契约论”的阐释和论证,主要基于19世纪的英国功利主义思想,而非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观念。他自觉地将“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法治”等概念放置到自由主义的国家政治理论建构中去理解与诠释,提出了与“个人主义主要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而非一个单纯的道德伦理概念”、“自由是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约束”、“民主既要贯彻‘多数原则’,又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法律必须以社会公意为基础,违反社会公意的专断意志不能称为‘法律’”等自由主义命题相近似的观点。他的这些解说,与一般中国人依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个人固有经验,对上述概念所作出的各种望文生义、“我注六经”式的解释(无论是赞扬还是反对自由主义),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中国遭遇西方压力,之后经历了一场重大的蜕变,即由文化意义上的中华转变为一个政治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对此,前人论述已经很多,汪晖关于康有为的研究,史华慈对严复的研究,列文森对梁启超的研究,张灏对梁启超的研究,张佛泉对梁启超国家观念的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但是都注意到了康有为、严复和梁启超这一代知识分子思想中对国家观念的强调。在天演公理的语境下,毕竟这是一个列国纷争、弱肉强食的时代,参与世界竞争的最高主体只能是国家,而非文化意义上的华夏。
正是因为起源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晚清一代知识分子的国家观念通常会侧重强调国家权力,虽然他们也谈到民权、自由,但是他们都没有把个人自由(个人权利)放到一个最高的地位上,往往还倡导个人为国家做出奉献和牺牲。
这种态势到五四运动时期似乎有一些变化。五四时期以《新青年》群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似乎更多地强调个人,强调个人权利,甚至把个人置于国家之上。本文所要讨论的高一涵就是一个例子。这种转变,其原因应该是很复杂的,但其中定有北洋军阀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另外恐怕也是因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与前代也大不相同。
高一涵1912-1916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他对于西方政治学说的了解不仅远超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这一代知识分子,也超过同一时代的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因此,我们在关注其国家观时,会发现他关于国家观念的论述相当成系统性,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的论述都相当了解。至少在这一点上,他是《新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比较独特的一个。
总起来说,高一涵在《新青年》时期的国家观念,主要内容是:现代国家的主权在民;现代国家是人民为了保障自己的自然权利而缔结契约创造出来的,因而国家只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工具,国家权力是有限的。 主权在民,是高一涵国家思想的起点。
在他翻译的伯伦知理的《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一文中,他特别有一些点评,其中谈到是:“今世国家原理,在以国家为全体人民之国家,非为主政者一人之私产。无间君主共和,皆取惟民主义。”在《民约与邦本》一文中,他介绍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特别推崇卢梭的国家主权学说,认为是“永弭革命之道”,“真正主权之人,惟属于人民全体”。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一文中,他谈到共和国家的主权“非为含灵秉气之生人所固有,而实存于有官智神欲、合万众之生以为生之创造团体。此团体非他,即国家之本体是已”,这个团体当然就是人民。这个团体的精神即“国民总意”(今译“公意”),“立国精神,端在人民心理……公同舆论之所归,即是真正国体之基础”。国民公意,他也称为人民意志:“夫国家者,由吾人之志而成;政策者,合吾人之志,同心戮力,以向一定之方向而之者也。故国家建筑于人民意志之上,主权发见于人民意志之中。无志则国已无基,奚由而建?主权无主,奚由而生。”在这个方面,高一涵受卢梭影响较大。
保障人民权利
高一涵国家观念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家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它只是保障人民权利的一个工具。因此,不可以牺牲和损害个人为代价来成全国家。
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一文中,他说“是国家为人类所合成,国体为人类所创造,均非本有自体”。在《国家非人生归宿论》中,他驳斥国家主义和国家有机体论:“殊不知,国家为人类所创在之一物。”
人民创造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使他们得以自力发展其天下,进而追求“人道之完全”,质言之,“盖先有小己后有国家,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为利小己而创造国家,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未之闻也”,“国家为人而设,非人为国家而生。离外国家,尚得为人类;离外人类,则无所谓国家”。在《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一文的批注中也说道:“夫国为人而设者也。国家权利,即以人民权利为根基。自由人格,全为蕲求权利之梯阶,而权利又为谋达人生归宿之凭藉。人生归宿,还在人生。非一有国家,便为归宿之所,以人民为国家之牺牲品”。他还说“无人民不成国家,无权利不成人民,无自由不成权利。自由、权利、国家,均非人生之归宿,均不过凭之、藉之以达吾归宿之所耳。人民藉自由、权利以巩固国家,复藉国家以保证其自由、权利,白国家言,则自由:权利为凭藉;就自由、权利而言,则国家为凭藉;就人民而言,则国家、自由、权利举为凭藉。人民藉自由、权利以求归宿,不谓自由、权利供人民之牺牲”。(《国家非人生归宿论》)
如果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权力根本无从谈起:“以人民必先能确保一己权利者,乃能高建国家权利也。今欲以剥尽权利之国民(分子),结成一权利张皇之国家(全体),是犹聚群盲以成离娄,集群聋以为师旷也。故背戾人民蕲向之国家蕲向,微特不可,抑又不能。”因此,爱国的正确方式是扩张一己之权利,而牺牲一己之权利,则反而损害国家存立之要素。(《国家非人生归宿论》)“欲谋社会之公益,必先使一己私益,著著落实,乃克有当。非然者,全其一以丧其一,则社会利益,将终古无完全发达之时”。(《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正因为他的国家观念中有这样的内容,他“以小己主义为自利利他主义之起点”,反对“牺牲主义”与“慈惠主义”。牺牲一己利益以利他人,偶尔为之尚可,可是这决非“相安相得、各适其宜之道”;“慈惠主义”,则会导致不劳而获,勤劳不复存,不仁不善由此生。
总之:“国家创造之主,曰‘自由、人民’;所以创立之因,曰‘为公益’;所以永存不灭之理,曰‘主公道’、曰‘适宜于人群’。兼备此四种要素,而后国家方克巍然存乎天地之间。反乎此者,皆谓之违反今世国家成立之原则。夫违反其原则,未有能生存于今世国家之林者也。”
国家权力有限论
反对国家拥有绝对权力,认为国家优先的权力适用范围仅限于国民的外在行动而不能触及内心世界,仅限于身体而不可触及人格。
伯伦知理在比较太古国家与近世国家的权力范围时,说太古国家行为,无所不及,人生事业、宗教、典章、道德、技艺、学术、文化,莫不统括其中;而近世国家则自悟限制其权力,宗教信仰、科学、技艺、学术,国家权力均不得染指。高一涵的批注中表明,他也特别重视这一点:“立宪国家第一要义,即在限制其政权,而范围之于法律之中国家违法,与人民违法,厥责维均。”(《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
⑵ 高涵一这个名字好听吗
。。。怪我咯,,吾辈就叫这个名字。。。
⑶ 高一涵这个名字好吗,请帮忙看看,谢谢
挺好!大吉大利之名!简体笔画 繁体笔画 五行 偏旁部首 拼音
高 10 10 木 高 gāo
一 1 1 水 一 yī
涵 11 11 水 氵 hán
用字的意义: 一:数目字。整数中最小的数。又指:特定;相当;必然。全部,所有的。[一贯]从来如此,始终如一。 《说文解字》释云: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涵:意为包容,包含,也指潜入水中,此外还用于水名。 《说文解字》释云:涵,水泽多也。 美名总评: 一一系女子名常用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涵从生肖上看,生肖为虎,名字中应有氵部首为吉,涵的部首为氵。
字义一表示一等、一甲、一流;涵表示包容、包含、滋润,意义优美。
音律高、一、涵的读音是gāo、yī、hán,声调为阴平、阴平、阳平,音律较好。
字型高为上下结构,10画;一为独体字,1画;涵为左右结构,11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0-1-12,五格大吉。
意蕴成语冠绝一时 海涵地负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名字打分: 名字高一涵评分:(评分仅供参考,各项指标的详细说明请看后面的分析)
文化印象名字文化印象得分为88。(主要参考了成语、趣解、诗词、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数理名字五格数理得分为90。(主要参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学笔画组合的搭配关系)
⑷ 高一涵的民主启蒙
高一涵的民主启蒙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无疑,这是传统文化中进步的因素,也在历史上不同程度地起过积极作用。受过典型且严格传统教育的高一涵自然接受了这一观念,并把它作为评判现实政治的观念标准。同时,他在日本受过系统完整的新式大学教育,西方的民主人权学说也已深深根植于他的意识中。这样,对传统民本意识的继承和对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的体认就在高一涵的思想中相互糅合,形成他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首先,高一涵认为民主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共和”,而“共和”的真义是“大同福祉”。
民国成立及“二次革命”后,实现民主政治是进步人士的共同呼声。高一涵认为:“共和”才是民主在政治上的体现。在他看来,共和是一形神兼备的有机体。其形式在于国体的非君主。它的主权者是“合万众之生以为生”的“创造团体”。与此相对应,共和精神在于“大同福祉”。高一涵从法律、政治两方面来阐发他的这一思想。就法律言,共和国家内部平等,一切自由,没有上下贵贱的区别,也没有“束缚驰骤”的力量,“凡具独立意见者皆得自由发表”;就政治言,存在于国体内部各方的“情感思虑,相济相调,互底于相得相安之域,而无屈此申彼之弊”,避免使“国家意思为一党一派一流一系所垄断”。在这里,高一涵明显地流露了他对民主宪政的欣赏和艳羡,从而清楚地反映了他对国家的见解和主张:共和国家的主权存在于组成社会整体的人民总意之中。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高一涵并没有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一个党派身上,而是寄全部希望于国民整体。这正与章士钊以“有容”为原则的调和政治观相一致,也与李大钊政尚“有容”的观念有类似的地方。
从高一涵对共和国家的理解看,表明他受到了18世纪瑞士政治学者伯伦智理的影响。高一涵曾在译介伯伦智理的文章时这样评价他:“论者至拟之希腊亚里士多德。学风所被,论政之士,几无一不受其熏陶。”据梁启超介绍,伯伦智理认为,国家是一个“借人力之创作,经累叶之沿革,而始乃得成”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的“形体”由类似人体“肢骸各官”的构件联结而成,其精神则是体现这种有机结合的宪法。这也正是高一涵“共和国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同时,高一涵的“共和国家”思想中又明显糅合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观念。高一涵认为:卢梭集契约论之大成,倡人民主权之说,以“政府为奉行国家意思之公仆”,“立法之权永存于人民之手”。这也是高一涵所极力推崇的。显然,高一涵在吸收伯伦智理学说的同时,也接纳了卢梭的思想。 其次,高一涵认为民主的重要内容为“自由”,且“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新的“道德”。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领域对自由加以宣扬。可以说,他们对于自由的强调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程度。李大钊认为,“自由为人类生存必需之要求,无自由则无生存之价值”。陈独秀更认为,“解放”就是“自由的别名”;“学术上破除迷信,思想自由”是欧美文明进化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何以求适二十世纪之生存”。可见,他们均将自由提到生存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对中国以往民主思想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同李大钊、陈独秀一样,高一涵对自由也有独到之见。那就是,他把自由放到了道德的体系或范畴中去理解,认为自由与道德是不可分的。
⑸ 民国时期高一涵的笔名
原名永浩,别名涵庐、梦弼、笔名一涵
⑹ 全国有多少个叫高一涵
你上“同名同姓-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官网后,
依次输入“高一涵”和验证码,
一秒钟就有结果。
该网日间比较繁忙,经常打不开,界面显示为“403 Forbidden”。
建议晚间11时30分~次日清晨8时前上。
“同名同姓-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是最权威的。
由☆公☆安☆部☆直属的:
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
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营。
★查到后,给个采纳哦。
⑺ 我儿子2016年8.14号出生,想起个名字叫:高一涵,🈶懂的师傅帮忙看看这个名字好不好,多谢!!
高一涵
名字取得不错
⑻ 高一涵的人物评价
新文化运动中追求现代民主政治者有两派,一派转向马克思主义,一派仍坚持西方传统民主主义理念,吴汉全评论说:“高一涵属于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且极具代表性。”名人评高一涵:章士钊:当时,高、李齐名,海内号甲寅派,胡适之曾屡道之:高谓皖士高一涵也。吴稚晖:把人物与甲寅联想,章行严而外,必忘不了高一涵,亦忘不了陈独秀。胡适:甲寅派的政论文,在民国初年几乎成了一个重要文派……这一派的健将,如高一涵、李大钊、李剑农等,后来也都成了白话散文的作者。吴汉全:高一涵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五四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尤其是政治学的建立有着突出的贡献。
⑼ 高一涵数
因为f(x)为偶函数,所以有f(x)=f(-x)
即,(m-1)x²+(m-2)x+( m²-7m+12)=(m-1)x²-(m-2)x+(m²-7m+12)
左右的(m-1)x²和( m²-7m+12)消掉,还剩下的化简就是:2mx-4x=0
当X≠0时,
2m-4=0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