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亭桥名称的来源是什么
有一次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五亭桥像琼岛春阴之景,由此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
其实莲花桥的确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所以人们也称它为“五亭桥”。
❷ 请问五亭桥这个名字的来历
五亭桥,古称“莲花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带。因桥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桥。五亭桥是清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
❸ 写北海琼岛春阴的作文
美丽的北部湾盛产海鲜珍品。地处亚热带的北海,优势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物产特别丰富。改革开放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外来人员,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使北海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一、菜系及特色
北海有丰盛高贵的鲁菜、调味多样的川菜和博采众长的粤菜。北海因其历史上曾隶属广东省管辖,其菜肴主要以粤菜为主。粤菜是指广东风味菜肴,较之鲁、川菜系,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它萌生于秦,成雏形于汉魏,发展在唐宋,完成于明清。
北海菜的主要特点:
1、广取原料,品种繁多,肴馔奇异。人说北海人无所不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皆可入馔。鱼、虾、蟹、螺用来蒸吃,蛇、蜇、鳖、鼠、鹳、狸、猫、狗、鹧鸪捕来烹吃,蛤蚧、蝗虫拿来烤吃,视为珍肴美味,价格昂贵。
2、风味上随气候而变化,讲究新鲜、滑嫩、脆爽,带有浓厚的南国特色。春夏秋冬,四时变易,食什么及怎么个食法,一套一套的,言之凿凿,道理多。例如,夏日炎炎,天气燥热,炖哪样汤品去湿热暑纳凉;冬天风寒,空气干燥,吃什么利于暖身保持肌肤湿润等,连寻常老百姓都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北海人不但食之有道,而且吃的讲究,特别讲究鲜,如吃生虾、生沙虫、生泥丁等。在烹调时也讲究“一沸而起、甘鲜脆美”。此为北海菜清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清中求鲜,淡中取味,嫩而不生,滑而不俗,油而不腻,有的谓五、六味之美。
3、独特的烹调技法。比如:“熬汤”就与众不同,在烹调中,炒、焖、烩、炖等方法制菜时均讲究“加汤”,这种汤就是用熬的方法取得的。“煲”是以汤为主的烹制方法,一般用瓦罐煲制。
4、调料独特。在调味过程中讲究清、爽、淡、香、酥。如一些颇具特色的调味品,蚝油、糖醋、柠檬汁、酸梅江、白卤水、姜、蒜、葱花、咖喱粉、果皮等。
二、饮食习惯
1、讲究喝汤。北海人喜欢喝汤,上餐一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老板有什么汤?” 而且特别喜欢喝鱼汤,如:老虎鱼汤、石斑鱼汤、黄丝鱼汤、牛心头鱼汤、跳狗鱼汤、鲨鱼汤和杂鱼汤。
2、餐餐有鱼。鱼是北海人餐桌上每餐不可缺少的一道菜,所以有人称“北海人猫相”。可是鱼的种类很多,北海人喜欢的有沙箭鱼、油甘鱼、龙利、狗利、巴鲽、黄蜡、桂花鱼、留鱼等。
3、喜欢咸鱼稀饭。咸鱼是北海特产,咸鱼稀饭是北海人夏天最喜欢的主食,吃起来爽口酥香。
4、喜欢凉茶。受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北海人吃东西易上火,平时习惯喝杯凉茶,如:广东凉茶、王老吉、十三味、五花茶、二十四味、茅根竹蔗水、罗汉果茶等。北海最有名的凉茶店应数“黄圣祥凉茶店”。
5、白切鸡。白切鸡是北海人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三、北海名菜
1、海鲜类:白灼虾、白灼蟹、墨鱼炒西芹、香麻鱿鱼丝、车螺芋檬、鱿鱼筒、香煎马鲛鱼、清蒸黄蜡鱼、清蒸桂花鱼、生吃沙虫(泥虫)等。
2、肉类:牛肉巴、五香狗肉等。
3、粥类:青蟹粥、车螺粥、沙虫粥、泥丁粥等。
四、风味小吃
鸡矢藤、瓜皮醋、甜酒、甜酒汤圆、卷粉、年糕、牛腩粉、炸虾子饼、萝卜糕、沙蟹汁、烤鱿鱼丝、白鸽粥、黄鳝粥等。
品尝濑尿虾
濑尿虾,又称“爬虾”、“弹虾”,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怪名,是因为当它离水时,身上总有一股水会流出来,好像婴儿撒尿,所以得了一个相当不雅的名字。这种虾是白天潜伏在海底的污泥中,夜间才出来在海滩上觅食,在它爬行的泥滩上,会留下尾扇耙那样的痕迹,所以也叫“虾耙子”。我国沿海虽都出产濑尿虾,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连一此美食家都没有尝过它的味道,到了北海,这等口福可不能错过!濑尿虾的汛期在10月至来年4月,4期繁殖期之前是黄金季节,这时的濑尿虾,不仅肥壮,而且肉鲜,南方人喜欢去壳取肉醮酱、醋等佐料食用,广东汕头地区常把虾用盐腌一两天后生吃,据说具有活血生津、壮阳补肾等药用功能。北海人的吃法常有两种:一种是清蒸或是水煮,然后去壳取肉醮酱、醋等佐料食用,另一种则是用姜酒盐先腌,然后再放到油锅里炸,出锅后就是一道肉鲜皮酥的“椒盐弹虾”了。您既可去壳取肉吃,也可带壳一块儿嚼,因为具经验之谈,这样工艺做出来的濑尿虾就连虾壳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了。不行,口水都快留出来了,先到北海外沙的海鲜大排当解解谗再说!对了,濑尿虾的生命力很强,离水后仍能存活10多个小时,在0摄氏度时可长达50多个小时!吃了还能兜着走!
梅香鱼:臭得有鲜味
梅香鱼不是指鱼的品种,其实这道菜在鱼的种类上没有什么定式,只要是个头大的、新鲜的鱼都可以拿来制作,梅香鱼的制作和水鱼虾的方法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梅香鱼对鱼的要求是“大鱼”,而且用盐要“狠”。在腌制时间上也相对要稍微长一点,待鱼的表皮上起了一层类似豆腐乳一类的霉菌,才算是够“火候”。 由于梅香鱼的个体比较大,所以腌制好之后,这鱼的表皮很咸,但是其肉却是恰到好处。鱼肉吃起来味道鲜美无比,是下酒送饭之佳品。 上面所说的都是北海的自产特色。眼下,在我市还加入了一些外来的“臭氏成员”。在长青路、富贵路一带,现在有一些小摊子在卖臭豆腐。这些臭豆腐要追其根源,也许该算是从湖南的臭豆腐之乡传过来的。用腌制"发霉"、呈黑色的豆腐,放入锅中一炸,顿时臭味四起,但是一口咬下去却是一股香脆的味道。目前,这道小吃也逐渐得到北海市民们的欢迎。 据有关营养学专家指出,这些臭菜含有高量的维生素B12,有开胃、助消化、增进食欲之效,但是再好的东西过量了总不好。营养专家提醒,由于微生物作用,臭菜把蛋白质分解,生成胺类,所以产生了臭味,吃多了会来不良反应,因此,嗜“臭”者们千万别吃撑。
水虾、水鱼:吃粥的最爱
水虾、水鱼,是那种能让外人听起来觉得奇怪,吃起来害怕的北海特色菜。它的特就特在一个"生"上面。 水虾、水鱼,在选料上很讲究,那就是所用鱼虾一定要新鲜,而且个头一般都是拇指般大小,把那些新鲜的小鱼虾放入罐中后,洒一层盐,铺一层鱼(或虾),最后把罐子密封起来,放在太阳下晒。等这些鱼虾呈现出粉红色时,即算腌制成功了。 因为是直接用生鱼虾来制作的,所以腌制好的水虾水鱼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腥臭味,没吃习惯的人一般都很难忍受这种味道。实际上,这道菜吃起来有一点香味和甜味,不是本土的北海人是很难吃得出那种甜味的。北海人喜欢拿它来送粥吃。
❹ 燕京八景的简介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图》中记述说: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在中海的建筑水云榭上,刻有乾隆皇帝亲题:“太液秋风”四字。站在水云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桥,背倚琼岛白塔,南面可越过宽阔的水面遥望瀛台;东岸万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绿荫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紫光阁;远处碧波千顷,近处荷花映日,景色宜人。
水云榭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专门写了一首《水云榭闻梵声诗》:“水榭围遮集翠台,熏风扶处午后开;忽闻梵诵惊残梦,疑是金绳觉路来。”后来乾隆皇帝也附合诗一首:“后无心出岫,水不舍长流;后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坐席生烟后,石栏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园吏。” 琼华岛位于中都城东北郊,金帝在太宁宫避暑时曾驻跸在这里。岛由开凿湖泊的泥土堆积而成,岛上遍植松柏,到处点缀太湖石。金末道士丘处机在《琼华岛七言诗》中赞道:“苍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阴森绕殿扶,……乔松挺拔来深涧,异石嵌空出太湖。”元人陶宗仪形容“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琼华岛四面皆景,尤以春天云天景观更为动人。广寒仙境,云蒸霞蔚,瑞气氤氲,松柏苍翠,花木含苞,山石俏丽。琼岛春阴正是古人对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
乾隆五十一年(1786)迁碑至白塔山东侧现址。
琼华岛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离宫以来,不断修缮,景色不凡。《八景图》记述说: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忽,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乾隆皇帝改为琼岛春阴,诗中有当春最早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之句以示他很关心农情。 玉泉山在万寿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鹿建泉水院。山上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也叫玉泉垂虹。乾隆曾言: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向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因此予以正名,表为天下第一泉。故改为玉泉趵突。
玉泉山风景秀丽,泉水清澈,晶莹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由于这里水清而碧,澄洁似玉,“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当初定名“玉泉垂虹”,成为燕京八景之一。
元代,引玉泉渚水注入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大都,作为宫城专用水源,一直沿袭到清初。元代陈孚、明代金幼孜均有《玉泉垂虹》诗。明代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泓溦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一在山之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他又同时赋诗,改“玉泉垂虹”为“玉泉飞虹”,诗中描写到:“碧障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遥看素练明秋壑,却讶晴虹饮碧川。飞沫拂林空翠湿,激波溅石碎珠圜。传闻绝顶芙蓉殿,犹记明昌避暑年。”
清代,康熙《宛平县志》改“玉泉飞虹”为“玉泉流虹”。乾隆初来时曾写《玉泉垂虹》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多次观察后,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所以改名为“玉泉趵突”。乾隆十六年,由于觉得“玉泉垂虹”不贴切,改名“玉泉趵突”并写诗说:“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我国古代,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所谓“质贵轻”就是这个意思。历代古人多以江西庐山谷帘水为第一,或以扬子江金山水为第一,而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时后,乾隆下令内务府制银斗,较量天下各泉名水,发现玉泉山水最轻。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丘、碧云寺诸水各重一两一厘。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用水。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记文:“两山泉皆泭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向之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爰正其名,且表天下第一泉,而为之记。”并直言不讳地说:“即予向日题燕京八景,亦何尝不随声云云”而“不能免讹议”。由此一说,群臣附和,人云亦云,长达数百年之久。
玉泉山的水,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中占有极其特殊地位。经辽、金及元代,疏浚河道,使诸水汇入长河,流入都城;明代继续建设,清乾隆时期又大规模疏浚玉泉诸水。开挖昆明湖、玉渊潭两大水库,以解决都城供水和西郊水患之难。由于玉泉山水质好,用以灌溉生产出来的水稻,芳香四溢,成为享有盛名的“京西稻”。不过北京近千年,虽然地形变化不大,但由于植被减少,气候干旱,水位下降很大,乾隆帝说的“不改千秋翻趵突”,时至今日,不但趵突翻涌不复存在,就连涓涓细流也已消失。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
“西山积雪”就是西山雪后著名景观。据史载,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说这里是章宗定西山积雪的景点,似属无可非议。可以想像,每当雪后初晴,从这里凭高临远,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应该说,“晴雪”要比“积雪”更富有诗情画意。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的“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园内不仅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具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保持着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诗中写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也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
香山的景色,一年四季各臻其妙。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特别是香山西南坡一带,云蒸霞蔚如锦似绣,每遇阴雨季节,山林间云雾飘渺,朦朦胧胧;特别是冬季的雪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绵延无际的峰峦,“西山晴雪”更是名不虚传。香山雪景固然很美,但北京降雪已经不多,美丽雪景很少出现,别说外宾不易赏到,就连市民也难得一见雪后西山,声誉渐薄。而香山的良辰美景,由香山红叶所取代。秋季丹黄朱翠红色炫彩,黄栌红叶层林尽染,成为游览观赏的好地方。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的景观,但此处并非蓟门。汉代以后的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已无非议,那为何又称此处为蓟门呢?《水经注》说:蓟城西北隅有蓟丘,指的当是原白云观处之土丘。邹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把旧城误解了,其实应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后,称金中都为旧城)。明代的《长安客话》索性说: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显然是错误了。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考》以此为依据,故把蓟门烟树碑立在这里。《八景图》记说: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来其中,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益,生前在客游燕赵期间,曾有题为《秦城》的七绝一首,诗云:“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烟树远依依。秋空莫射南来雁,纵遗乘风更北飞”。诗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宝坻县南十里,传为“秦始皇所筑”故名。诗中说的“蓟门”,当时指的唐时幽州藩镇城,亦后来辽金故都城之前身。不过在金中都城中,则又真有称为“蓟门”的一处地方。《金史》记: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对臣下说:“朕前诣兴庆宫,有司请由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从他道”。可见当时的蓟门是个繁华所在。据考证,其地约当今宣武门外大街西侧一带。垂直“南行约一里”便进了牛街北口,蓟门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阁。据《析津志》载:“蓟门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阁,南行约一里,基枕其街盖古迹尔”。辽圣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阁,因改名圣恩寺,成为“蓟门飞雨”的来源。后来,大悲阁圮废,蓟门地名也不存在了。
明代,姚广孝曾作《蓟门诗》:“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不知铜马坊何在?惟有桑干水自流”。李东阳也有《蓟门作》:“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村有数峰;坐久不知迟日暮,隔溪僧寺午时钟。”诗中所叙蓟门景色仍在金中都城中,但其景名逐渐由“蓟门飞雨”演变为“蓟门烟树”。明人邹缉所题王绂之《燕台八景图》上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误指元大都德胜门)门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寻访古迹,指元大都西墙残门为蓟门。写诗:“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四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乾隆写了诗还觉不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于此,并在碑后赋诗:“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酒于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它确切地描述了蓟门当时盛况。其实,历史上的蓟门不在元大都西城墙北部(今学院路西侧土城),而是在今宣武区界内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蓟门烟树”不过是借题发挥。为了后人怀古之情,1949年后,据史料和乾隆的诗,在学院路西侧土城又建起雄伟壮观的城门和碑台,蓟门烟树碑重新高高耸立;修造古朴典雅的楼、馆、廊、青砖灰瓦,别具风采,种植了花木草坪,再现“芳树重重拥蓟门,苍茫烟翠满郊原”的景色。 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至于该台的位置,由于年代久远,一时较难确切指出。目前有金台七八处。 《上谷郡图经》说: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延天下士。《水经注》说固安东有黄金台遗址。明代的《长安客话》: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为乐、郭而礼之者。胜迹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载:易州,易水边二处,都城朝外一处,有三处黄金台。清代的《宸垣识略》载:永定门外三里有黄金台。
除上述记载外,还有城内灯市口东口路北的二郎神庙,该处即内城金台夕照处(见马芷庠《北平指南》)。朝外小庄往北有金台路地名,当地人说,这里是古“金台夕照”的遗址。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关东店南3501厂内(原苗家地教场东边半里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还能见到石碑倒卧的照片。 2006年,北京地铁十号线修建过程中,重新出土了金台夕照石碑,如今树立在地铁十号线“金台夕照站”以C出口西侧不远的一个广场中,供人们凭吊昔日的盛景。
燕山八景原有道陵夕照,后改为金台夕照。道陵为金章宗陵,位于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后,海陵王选址大房山云峰山修建金帝陵墓。云峰山又称三峰山,俗称坟山,古有“幽燕奥堂”之誉。这里群山环绕,峰峦重叠,九条山脉奔腾而下,号称“九龙”。山巅林木隐映,云雾苍莽,山间隘口处泉水淙淙,长流不息。金朝帝王陵墓依云峰山南麓而建,绵延百余里,为古都北京最早的一个规模宏大而又集中的皇陵群。金陵在金元之际已遭破坏,到明代因年久失修,仅有残迹。明代诗人储巏有《大房山金源诸陵》诗曰:“长白山高朔漠连,金源风致故依然。千秋魂魄犹思沛,万里丘陵却到燕。感事重翻江统疏,伤心莫问靖康年。幽兰一尽雄图歇,汝水悠悠入墓田”。
明代所传“金台夕照”地点在何处,至今未考证清楚。明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中说:“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中说:“都城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土,登斯台者,辄低睠顾,有千秋灵气之想。京师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
乾隆依据历代的诗及其有关记述,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诗,概括了黄金台的历史情况。诗曰:“九龙妙笔写空蒙,疑是荒基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辨方孟任小童。遗迹明昌重校检;睾然高望想流风”。并立“金台夕照”碑于朝阳门外关东店苗家地教场,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尚可见到已经倒卧的金台夕照碑的形状。
传说,校场中有个高台,称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之后一小段时间,由于金台地势较高,暂时还有一段太阳光线照到这个地方,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了这一景色,动疑心。据说他问明这里的地名后,担心姓苗的得天独厚,对朝廷不利。于是改苗家地为“金台夕照”,并就地立了一座碑,借以破坏苗姓的风水。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的由来。 卢沟即永定河,古来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桥,1192年(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广利桥。桥如长虹,十一拱券门,四个华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狮485个。桥长266米,宽9米。 古时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约是半天的路程。送别京门,打尖住宿,来日早行。鸡鸣上路,尚见明月当空,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即发生于此。当晚,日寇以失踪一名士兵为借口,要过桥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二十九军守桥部队的拒绝。以此展开激战,守军挥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丧胆。1000多鬼子被分片包围,只等一声令下,即可将其全部歼灭。可是汉奸政府竟命令前线部队不要把事态扩大而把日军放跑了。 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战宣言,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古桥已经宣布光荣退休,不再担当巨大的运输任务,而是作为旅游胜地迎接着远近客人。卢沟桥修复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筹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使卢沟桥焕发新姿,让它在旅游事业中贡献第二青春。
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
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景点之一。 居庸叠翠,是以关沟中的居庸关为中心的八达岭风景区。关沟是著名的溢道,为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之中的第八陉,即军都陉,是古代“九塞”,即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居庸关,始于秦代,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关沟中名胜古迹很多,相传有关沟七十二景,除居庸叠翠之外,还有二龙戏珠、仙人枕、栓马柱、青龙潭、弹琴峡、六郎相、状元桥、关城、云台、八达岭等。关城中心的云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原云台上矗立着三座喇嘛塔,后被毁,现仅存础石遗迹。云台面积有三百一十平方米,台下券门呈半六角结构,门上正中刻有金翅鸟王,两旁刻有金刚杆图案和象、龙等浮雕,台下券门内壁上有四大天王浮雕和兽神图案,券顶上布满“曼陀罗”图样,花中刻有佛像,共有二千二百一十五尊,均为元代艺术精品。内壁还用梵文、藏文、八思正文、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等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是研究佛典古代文字的珍贵材料。
居庸关位于关沟中部,1971年在内蒙古东汉墓发现的《居庸关运筏图》壁画,不但有关城,还有舟渡。水门之下题有“居庸关”三字。今所见居庸关有水、陆两个关门,其水门跨于百米的山沟间,水门券门虽已倒塌,基址尚存,山泉终年不断。当年水势很大,过沟需用渡船。元代陈孚有《居庸叠翠》诗喻之:“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嵯岈枯木无碧柯,六月太阳飘急雪。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
明代画家王绂绘《北京八景图》题称:“两山峡峙,一傍流水,骑通连驷,车行兼辆,先入南口,过关入北口,关中有峡曰弹琴,旁道有石曰仙枕,两崖峻绝,层峦叠翠。”
清代,乾隆皇帝多次游览,并写了居庸叠翠诗:“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岚拖千岭浮佳气,日上群峰吐紫烟。盛世祗今无战伐,投戈戌卒艺山田”。也许乾隆认为自己诗写的很美,或是想对此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写赋诗:“断戌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含峰暖欲生烟。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并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现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遗弃在公路的西侧。
❺ 北京燕京八景分别是那八景
希望楼主采纳!
1.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
居庸叠翠是万里长城居庸关上的一处名胜古迹。居庸关位于北京西北,是长城三大名关之一,城关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溪谷中间,俗称关沟。谷有南北两口,南为南口,北称八达岭。溪谷两旁群峰起伏,重峦耸叠,山花野草,葱茏郁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幅天然美景,所以远在八百年前的金代,这景色就被称作“居庸叠翠”,名列燕京八景之冠。
2.燕京八景之二:琼岛春阴。
琼岛春阴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乾隆钦定该景石碑原在今北海白塔山西坡悦心门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迁到白塔山东侧现址。
3.燕京八景之三:玉泉趵突。
玉泉趵突以前叫玉泉垂虹。北京西郊的玉泉山,逶迤南北,六峰连绵,是西山的支脉。这里“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而且这些泉流,“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所以被称为玉泉,北京人也引以自豪,俗称“天下第一泉”。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由于这里水清而碧,澄洁似玉,“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当初定名“玉泉垂虹”,成为燕京八景之一。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多次观察后,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所以改名为“玉泉趵突”,并写诗说:“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4.燕京八景之四: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相传金明昌时,初名“西山积雪”。元时改为“西山晴雪”。明时又改称“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的 “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清乾隆时又恢复使用了元时名称。景碑现立于香山公园内半山亭北、朝阳洞山道右侧。
5.燕京八景之五: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相传是古蓟州遗址,又叫蓟丘,俗称土城,是辽城和元的故址。在德胜门外西北,距城内约4公里。古城墙和古建筑物都已废圮,只有古城门旧址两个土阜还存在。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的景观,相传当年其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故名“蓟门烟树”。其实,历史上的蓟门不在元大都西城墙北部(今学院路西侧土城),而是在今宣武区界内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蓟门烟树”不过是借题发挥。为了后人怀古之情,1949年后,据史料和乾隆的诗,在学院路西侧土城又建起雄伟壮观的城门和碑台,蓟门烟树碑重新高高耸立;修造古朴典雅的楼、馆、廊、青砖灰瓦,别具风采,种植了花木草坪,再现“芳树重重拥蓟门,苍茫烟翠满郊原”的景色。
6.燕京八景之六:太液秋风。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名为“水云榭”,太液秋风碑就立于这“水云榭”亭内,是“燕京八景”之一。太液之名,源于西汉长安的太液池。北京的太液指中南海和北海。中海和南海之间相隔一座石桥名叫“金鳌玉东”桥,桥南东水口方亭即为“水云榭”。这座水中凉亭环境相当优美,站在水云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桥,背倚琼岛白塔;南面可越过宽阔的水面遥望瀛台;东岸万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绿荫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紫光阁;远处碧波千顷,近处荷花映日,景色宜人;云光倒映,小亭宛在,好象出水的芙蓉,夏日荷香四溢,可说是人间洞天水国。《燕京八景图》中记述说:“……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诗中有“秋到农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7.燕京八景之七:金台夕照。
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三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其准确位置已不可考。目前有金台七八处。乾隆时定的黄金台约在今朝外关东店(台已夷为平地,现有金台路)。在清代,这里原是镶白旗满蒙军队的校军场。传说,校场中有个高台,称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时,由于金台地势较高,还有阳光照到这个地方。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有次乾隆皇帝巡行到此,看到了这一景色就动了疑心。据说,他问明这里的地名叫苗家地之后,担心苗姓得天独厚,对朝廷不利,于是下令为“金台夕照”,遂就地立了一座石碑,借以破坏苗姓的风水。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的由来。
8.燕京八景之八:卢沟晓月。
卢沟桥拂晓晨景,斜月低垂,晨霭苍茫,西山诸峰,笼罩轻烟,古桑干河,晓雾蒙蒙,如同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故称“卢沟晓月”。卢沟即永定河,古来交通要津。古时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约是半天的路程。送别京门,打尖住宿,来日早行。鸡鸣上路,尚见明月当空,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❻ 北京的北海公园的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急急急!!!
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从而得名北海公园,作为皇家园林。
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乾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皇家宫苑。
北海公园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对公众没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况下,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北海公园及附近的景山公园被神秘关闭,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年后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对社会开放。
1987年,北海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6)琼岛春阴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位于迄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御苑北海公园内的琼岛春阴作为流传下来的为数甚少的燕京八景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琼岛春阴”是一年中最早呈现胜景的燕京八景之一,而此时正是欣赏“琼岛春阴”的最佳时机。为了响应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北海公园于2011年4月3日至5月3日隆重推出“北海公园首届‘琼岛春阴’赏春文化月”。
据史料记载“琼岛春阴”早在12世纪末的金代金章宗明冒年间就曾命名, 宋元以来,蜚声海内,最为当时文人雅客所爱,留下了许多辉煌不朽的诗篇。清乾隆对此景更是感慨万千并御笔亲题“琼岛春阴”。每到阳春三月“琼岛春阴”郁郁葱葱,白塔、叠石、景亭参差错落,遥相呼应,连翘、碧桃、丁香次第开放,五颜六色的山野花绽放欢颜,风景如画,令人陶醉。此时的"琼岛春阴"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春花烂漫的琼华岛春景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道独特的季节景观。
❼ 北海公园名称的由来
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从而得名北海公园,作为皇家园林。
元八年(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以琼华岛为中心,又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清乾隆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引进皇家宫苑。
北海公园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对公众没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况下,与中南海一桥之隔的北海公园及附近的景山公园被神秘关闭,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年后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对社会开放。
1987年,北海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7)琼岛春阴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位于迄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御苑北海公园内的琼岛春阴作为流传下来的为数甚少的燕京八景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琼岛春阴”是一年中最早呈现胜景的燕京八景之一,而此时正是欣赏“琼岛春阴”的最佳时机。为了响应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北海公园于2011年4月3日至5月3日隆重推出“北海公园首届‘琼岛春阴’赏春文化月”。
据史料记载“琼岛春阴”早在12世纪末的金代金章宗明冒年间就曾命名, 宋元以来,蜚声海内,最为当时文人雅客所爱,留下了许多辉煌不朽的诗篇。清乾隆对此景更是感慨万千并御笔亲题“琼岛春阴”。每到阳春三月“琼岛春阴”郁郁葱葱,白塔、叠石、景亭参差错落,遥相呼应,连翘、碧桃、丁香次第开放,五颜六色的山野花绽放欢颜,风景如画,令人陶醉。此时的"琼岛春阴"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纪实。春花烂漫的琼华岛春景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道独特的季节景观。
❽ 历史上有名的燕京八景中的两出景点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
宋、元以来,我国各地的史志书中,出现了北京地区"八景"的记载。至于为何非用"八景",有待进一步考证。北京地区的八景,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中,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所记名目叫"燕山八景"(见下表)。元代《一统志》所记载的"燕山八景"有二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秋波;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明代的《宛署杂记》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睛波;琼岛春阴叫琼岛春云;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至于"燕京八景"的称谓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中出现。其中名称与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到了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订了名目,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 今以乾隆钦定燕京八景景名为依据,讲述于后。
燕京八景名称的沿革
金代: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道陵夕照 蓟门飞雨 西山积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元代:太液秋波 琼岛春阴 道陵夕照 蓟门飞雨 西山霁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明代:太液睛波 琼岛春云 道陵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霁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清代 (康熙年间):太液睛波 琼岛春云 道陵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霁雪 玉泉流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清代 (乾隆十六年):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金台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增加几景:南囿秋风 东郊时雨 银锭观山 西便群羊
❾ 琼岛春阴的发展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图》中记述?说:……?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在中海的建筑水云榭上,刻有乾隆皇帝亲题:“太液秋风”四字,是“燕京八景”之一。
站在水云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桥,背倚琼岛白塔,南面可越过宽阔的水面遥望瀛台;东岸万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绿荫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紫光阁;远处碧波千顷,近处荷花映日,景色宜人。
水云榭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专门写了一首《水云榭闻梵声诗》:“水榭围遮集翠台,熏风扶处午后开;忽闻梵诵惊残梦,疑是金绳觉路来。”后来乾隆皇帝也附合诗一首:“后无心出岫,水不舍长流;后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坐席生烟后,石栏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园吏。”朗朗秋日,在水云榭上静观秋风微动太液池水,波光鳞鳞,真是一种享受。 乾隆钦定该景石碑原在今北海白塔山西坡悦心殿门前。乾隆五十一年(1786)迁到白塔山东侧现址。 琼华岛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离宫以来,不断修缮,景色不凡。《八景图》记述说: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忽,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乾隆皇帝改为琼岛春阴,因为他诗中有当春最早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之句。表示他很关心农情。
琼岛春阴在北海白塔山东、倚晴楼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盘顶,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阴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制诗: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达见春亭、看画廊。 玉泉山在万寿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鹿建泉水院。玉泉山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叫玉泉垂虹。乾隆改为玉泉趵突。他说: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向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因此予以正名,表为天下第一泉。诗中并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
玉泉山风景秀丽,泉水清澈,晶莹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由于这里水清而碧,
澄洁似玉,“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当初定名“玉泉垂虹”,成为燕京八景之一。
元代,引玉泉渚水注入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大都,作为宫城专用水源,一直沿袭到清初。元代陈孚、明代金幼孜均有《玉泉垂虹》诗。明代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泓溦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一在山之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他又同时赋诗,改“玉泉垂虹”为“玉泉飞虹”,诗中描写到:“碧障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遥看素练明秋壑,却讶晴虹饮碧川。飞沫拂林空翠湿,激波溅石碎珠圜。传闻绝顶芙蓉殿,犹记明昌避暑年。”
清代,康熙《宛平县志》改“玉泉飞虹”为“玉泉流虹”。乾隆初来时曾写《玉泉垂虹》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多次观察后,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所以改名为“玉泉趵突”。乾隆十六年,他觉得“玉泉垂虹”不贴切,改名“玉泉趵突”并写诗说:“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我国古代,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所谓“质贵轻”就是这个意思。历代古人多以江西庐山谷帘水为第一,或以扬子江金山水为第一,而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时后,乾隆下令内务府制银斗,较量天下各泉名水,发现玉泉山水最轻。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丘、碧云寺诸水各重一两一厘。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用水。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记文:“两山泉皆泭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向之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爰正其名,且表天下第一泉,而为之记。”并直言不讳地说:“即予向日题燕京八景,亦何尝不随声云云”而“不能免讹议”。由此一说,群臣附和,人云亦云,长达数百年之久。
玉泉山的水,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中占有极其特殊地位。经辽、金及元代,疏浚河道,使诸水汇入长河,流入都城;明代继续建设,清乾隆时期又大规模疏浚玉泉诸水。开挖昆明湖、玉渊潭两大水库,以解决都城供水和西郊水患之难。由于玉泉山水质好,用以灌溉生产出来的水稻,芳香四溢,成为享有盛名的“京西稻”。不过北京近千年,虽然地形变化不大,但由于植被减少,气候干旱,水位下降很大,乾隆帝说的“不改千秋翻趵突”,时至今日,不但趵突翻涌不复存在,就连涓涓细流也已消失.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
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西山积雪”就是当时西山雪后著名景观。据史载,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说这里是章宗定西山积雪的景点,似属无可非议。可以想像,每当雪后初晴,从这里凭高临远,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应该说,“晴雪”要比“积雪”更富有诗情画意。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的“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园内不仅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具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保持着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诗中写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也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
香山的景色,一年四季各臻其妙。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特别是香山西南坡一带,云蒸霞蔚如锦似绣,每遇阴雨季节,山林间云雾飘渺,朦朦胧胧;特别是冬季的雪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绵延无际的峰峦,“西山晴雪”更是名不虚传。香山雪景固然很美,但是近年来,北京降雪不多,美丽雪景很少出现,别说外宾不易赏到,就连市民也难得一见雪后西山,声誉渐薄。而香山的良辰美景,由香山红叶所取代。秋季丹黄朱翠红色炫彩,黄栌红叶层林尽染,成为市民观赏的好地方。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的景观,但此处并非蓟门。汉代以
后的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已无非议,那为何又称此处为蓟门呢?《水经注》说:蓟城西北隅有蓟丘,指的当是原白云观处之土丘。邹?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把旧城误解了,其实应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后,称金中都为旧城)。明代的《长安客话》索性说: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显然是错误了。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考》以此为依据,故把蓟门烟树碑立在这里。《八景图》记说: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来其中,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益,生前在客游燕赵期间,曾有题为《秦城》的七绝一首,诗云:“惆怅秦城送独归,
蓟门烟树远依依。秋空莫射南来雁,纵遗乘风更北飞”。诗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宝坻县南十里,传为“秦始皇所筑”故名。诗中说的“蓟门”,当时指的唐时幽州藩镇城,亦后来辽金故都城之前身。不过在金中都城中,则又真有称为“蓟门”的一处地方。《金史》记: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对臣下说:“朕前诣兴庆宫,有司请由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从他道”。可见当时的蓟门是个繁华所在。据考证,其地约当今宣武门外大街西侧一带。垂直“南行约一里”便进了牛街北口,蓟门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阁。据《析津志》载:“蓟门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阁,南行约一里,基枕其街盖古迹尔”。辽圣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阁,因改名圣恩寺,成为“蓟门飞雨”的来源。后来,大悲阁圮废,蓟门地名也不存在了。
明代,姚广孝曾作《蓟门诗》:“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不知铜马坊何在?惟有桑干水自流”。李东阳也有《蓟门作》:“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村有数峰;坐久不知迟日暮,隔溪僧寺午时钟。”诗中所叙蓟门景色仍在金中都城中,但其景名逐渐由“蓟门飞雨”演变为“蓟门烟树”。明人邹缉所题王绂之《燕台八景图》上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误指元大都德胜门)门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寻访古迹,指元大都西墙残门为蓟门。写诗:“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四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乾隆写了诗还觉不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于此,并在碑后赋诗:“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酒于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它确切地描述了蓟门当时盛况。其实,历史上的蓟门不在元大都西城墙北部(今学院路西侧土城),而是在今宣武区界内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蓟门烟树”不过是借题发挥。为了后人怀古之情,1949年后,据史料和乾隆的诗,在学院路西侧土城又建起雄伟壮观的城门和碑台,蓟门烟树碑重新高高耸立;修造古朴典雅的楼、馆、廊、青砖灰瓦,别具风采,种植了花木草坪,再现“芳树重重拥蓟门,苍茫烟翠满郊原”的景色。 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
至于该台的位置,由于年代久远,一时较难确切指出。目前有金台七八处。 《上谷郡图经》说: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延天下士。《水经注》说固安东有黄金台遗址。明代的《长安客话》: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为乐、郭而礼之者。胜迹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载:易州,易水边二处,都城朝外一处,有三处黄金台。清代的《宸垣识略》载:永定门外三里有黄金台。 除上述记载外,还有城内灯市口东口路北的二郎神庙,该处即内城金台夕照处(见马芷庠《北平指南》)。现在朝外小庄往北有金台路地名,当地人说,这里是古“金台夕照”的遗址。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关东店南3501厂内(原苗家地教场东边半里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还能见到石碑倒卧的照片。 2006年,北京地铁十号线修建过程中,重新出土了金台夕照石碑,如今树立在地铁十号线“金台夕照站”以C出口西铡不远的一个广场中,供人们凭吊昔日的盛景。
燕山八景原有道陵夕照,后改为金台夕照。道陵为金章宗陵,位于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后,海陵王选址大房山云峰山修
建金帝陵墓。云峰山又称三峰山,俗称坟山,古有“幽燕奥堂”之誉。这里群山环绕,峰峦重叠,九条山脉奔腾而下,号称“九龙”。山巅林木隐映,云雾苍莽,山间隘口处泉水淙淙,长流不息。金朝帝王陵墓依云峰山南麓而建,绵延百余里,为古都北京最早的一个规模宏大而又集中的皇陵群。金陵在金元之际已遭破坏,到明代因年久失修,仅有残迹。明代诗人储巏有《大房山金源诸陵》诗曰:“长白山高朔漠连,金源风致故依然。千秋魂魄犹思沛,万里丘陵却到燕。感事重翻江统疏,伤心莫问靖康年。幽兰一尽雄图歇,汝水悠悠入墓田”。
金台夕照是中都城内一景。昔燕昭王尊郭隗,筑宫而师事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遂以得名。其后,金人慕其好贤之名,亦建台在中都城内。明末清初人孙承泽的《天府广记》有云:“燕城故迹,见于元人莴逻禄、乃贤文集者,一曰黄金台,大悲阁东南隗台坊内”。这处隗台坊的地点,据《宸垣识略》写到:隗台坊内“其地约今白纸坊,殆金所筑也。”又有人考证,大悲阁旧址在今宣武区长椿街南口路东,隗台在教子胡同一带,金台当在其地。
明代所传“金台夕照”地点在何处,至今未考证清楚。明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中说:“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中说:“都城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土,登斯台者,辄低睠顾,有千秋灵气之想。京师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
乾隆依据历代的诗及其有关记述,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诗,概括了黄金台的历史情况。诗曰:“九龙妙笔写空蒙,疑是荒基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辨方孟任小童。遗迹明昌重校检;睾然高望想流风”。并立“金台夕照”碑于朝阳门外关东店苗家地教场,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尚可见到已经倒卧的金台夕照碑的形状。
传说,校场中有个高台,称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之后一小段时间,由于金台地势较高,暂时还有一段太阳光线照到这个地方,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了这一景色,动疑心。据说他问明这里的地名后,担心姓苗的得天独厚,对朝廷不利。于是改苗家地为“金台夕照”,并就地立了一座碑,借以破坏苗姓的风水。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的由来。 卢沟即永定河,古来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桥,1192年(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广利桥。桥如
长虹,十一拱券门,四个华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狮485个。桥长266米,宽9米。 古时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约是半天的路程。送别京门,打尖住宿,来日早行。鸡鸣上路,尚见明月当空,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即发生于此。当晚,日寇以失踪一名士兵为借口,要过桥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二十九军守桥部队的拒绝。以此展开激战,守军挥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丧胆。1000多鬼子被分片包围,只等一声令下,即可将其全部歼灭。可是汉奸政府竟命令前线部队不要把事态扩大而把日军放跑了。 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战宣言,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现在古桥已宣布光荣退休,不再担当巨大的运输任务,而是作为旅游胜地迎接着远近客人。近年来卢沟桥修复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筹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使卢沟桥焕发新姿,让它在旅游事业中贡献第二青春。
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
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居庸叠翠,是以关沟中的居庸关为中心的八达岭风景区。关沟是著名的溢道,为太行八陉(即轵关
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之中的第八陉,即军都陉,是古代“九塞”,即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居庸关,始于秦代,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关沟中名胜古迹很多,相传有关沟七十二景,除居庸叠翠之外,还有二龙戏珠、仙人枕、栓马柱、青龙潭、弹琴峡、六郎相、状元桥、关城、云台、八达岭等。关城中心的云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原云台上矗立着三座喇嘛塔,后被毁,现仅存础石遗迹。云台面积有三百一十平方米,台下券门呈半六角结构,门上正中刻有金翅鸟王,两旁刻有金刚杆图案和象、龙等浮雕,台下券门内壁上有四大天王浮雕和兽神图案,券顶上布满“曼陀罗”图样,花中刻有佛像,共有二千二百一十五尊,均为元代艺术精品。内壁还用梵文、藏文、八思正文、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等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是研究佛典古代文字的珍贵材料。
居庸关位于关沟中部,1971年在内蒙古东汉墓发现的《居庸关运筏图》壁画,不但有关城,还有舟渡。水门之下题有“居庸关”三字。今所见居庸关有水、陆两个关门,其水门跨于百米的山沟间,水门券门虽已倒塌,基址尚存,山泉终年不断。当年水势很大,过沟需用渡船。元代陈孚有《居庸叠翠》诗喻之:“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嵯岈枯木无碧柯,六月太阳飘急雪。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
明代画家王绂绘《北京八景图》题称:“两山峡峙,一傍流水,骑通连驷,车行兼辆,先入南口,过关入北口,关中有峡曰弹琴,旁道有石曰仙枕,两崖峻绝,层峦叠翠。”
清代,乾隆皇帝多次游览,并写了居庸叠翠诗:“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岚拖千岭浮佳气,日上群峰吐紫烟。盛世祗今无战伐,投戈戌卒艺山田”。也许乾隆认为自己诗写的很美,或是想对此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写赋诗:“断戌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含峰暖欲生烟。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并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现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遗弃在公路的西侧。
❿ 琼岛春阴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皇家御苑北海公园内的琼岛春阴也开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琼岛春阴是一年中最早呈现的胜景,而春天正是欣赏琼岛春阴的最佳时机。
琼华岛东的建筑并不多,但林木成荫,环境幽静,别有风韵。据史料记载琼岛春阴早在金代金章宗完颜璟在明冒年间就曾命名,宋元以来,蜚声海内,最为当时文人雅客所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早在明朝初期,琼岛春阴被称为琼岛春云。后来清朝乾隆皇帝春游琼华岛,看到岛上美丽的春景,不禁赋诗一首:
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
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
后来他又把琼岛春云改为琼岛春阴。乾隆书琼岛春阴石碑,立于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
石碑为四方形,碑身四周刻缠枝纹饰,背面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碑座四周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