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东省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由来:最早的山东之名来自金朝所设置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金户部侍郎行于山东得名“山东行省”,明朝始置山东行省,后改为山东山东布政使司。
相关历史:明始置山东行省,辖济南府,青州府,兖州府,东昌府,登州府,莱州府,辽东都司。清朝将辽东半岛划入盛京,由盛京将军统辖 。山东青岛,威海先后造列强侵占。
1949年8月山东解放,同年划出菏泽、聊城新建平原省,后平原省被撤,上述地区划入山东。
1953年陆续将范县划入河南,馆陶县划入河北。将东明县,宁津县、庆云县划入山东。
(1)山东邹城市黄庙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其他省份:
1、福建省名的由来:
福州府(今福州市)和建州府(今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2、广东省名的由来:
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辖区汉初为 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② 山东名字的来历
因为太行山的关系,太行山位于中国东部,(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所以得名——山东
山东别名齐鲁。指的现在山东。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鲁是中国区域范围名称,该名始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2)山东邹城市黄庙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中文名称:山东省
外文名称:Shandong Province
别名:齐鲁、东鲁、海右、海岱
行政区类别:省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2副省级市15地级市
政府驻地:济南市
电话区号:0530—0539、0543、0546、0631—0635
邮政区码:250000—277000
地理位置:中国东部,黄海、渤海之滨
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
方言: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著名景点:泰山、崂山、三孔、微山湖、沂蒙山、趵突泉、栈桥、蓬莱阁、等
齐鲁名人:孔子、孟子、墨子、孙子、莫言等
著名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
省花:牡丹
③ 山东各市名称的由来,具体点
一、山东省省名由来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秦据关中,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金代设置山东东、西两路,"山东"第一次成为政区名称。明初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清初设置山东省,自此,"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
二、济南市市名由来 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今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设立济南国。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
市中区 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1955年9月起称济南市市中区。因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南部而得名。
天桥区 1955年9月8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历下区 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槐荫区 因其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1955年改称为槐荫区。
历城区 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县建历城区。
长清区 秦置卢县,东晋改为太原县,隋始名长清县,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县设长清区。
章丘市 公元556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改称为章丘县。1992年,撤县设章丘市。
平阴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济阳县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商河县 因有河水流经,故名河县,1086年改为商河县
三、青岛市市名由来 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市南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为市南区公所,1951年改为市南区人民政府。因位于青岛市市区的南端,故名市南区。
市北区 清属即墨县仁化乡,为青岛市辖区之一。境域变化多次,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四方区 四方区建于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沧区 1994年,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崂山区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设置。
黄岛区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划归青岛市,为黄岛区。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崂山区 1988年改设崂山区,因境内崂山而得名。
城阳区 1994年5月设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胶州市 1987年撤县设立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
即墨市 秦代,即墨始定为县。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设立即墨市、
平度市 据《重修平度县志?叙》载,"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顾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明始称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县,1989年10月撤县设市。
胶南市 胶南历史上多分属胶州、诸城,1946年成立胶南县,因地处胶县南部而得名。
莱西市 1941年,莱阳县先后析出莱东、莱西和莱西南县。1950年,莱西南与莱西县合并为莱西县。1958年,莱西、莱阳两县合并为莱阳县。1962年两县分立。1991年撤莱西县设莱西市。
四、淄博市市名由来 因原境内辖淄川、博山两县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9日设立淄博市。
张店区 张店城区,古称黄桑店。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门庭大,客房多,生意兴隆,遐迩闻名。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至元代,称之为张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张店区。
临淄区 临淄原名营丘,公元前859年,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
淄川区 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1956年称淄川区。
博山区 其一,博山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县名。1955年3月改为博山区。
周村区 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曾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1955年4月设周村区。
桓台县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县。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高青县 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沂源县 1944年5月建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六、东营市市名由来 原为村名,1964年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设在该村。翌年,惠民地区东营办事处在此成立,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即以"东营"为名。
东营区 1984年,市辖东营区、牛庄区建立。1987年两区合并为东营区。因系东营市政府驻地,故名。
河口区 1982年11月设立河口区。因黄河自1855年起先后7次改道在境内入渤海,建区时境域仍有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垦利县 此地原有垦区和利津洼两个名称,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垦区正式称垦利县。
利津县 在周秦时代属齐国。隋代建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因邑内有东津码头,取永利、东津之字得名利津。
广饶县 西汉初置广饶县,隋移置千乘县,金改乐安县。1914年,全国改定重复县名,乐安县复称广饶县。广饶县名之由来,概取"海滨广斥,饶于鱼盐"之吉祥义。
七、烟台市市名由来 烟台之名源于"兵事"。1398年,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沿海设置了烽火台,遇警昼则生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以资戒备,后将这种火台称为烟台。烟台市因市区内烟台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烟台地区改建为地级烟台市。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1985年3月20日动工兴建。1992年5月4日升格为副地级。
芝罘区 因境内有芝罘岛而得名。秦始皇三次东巡此岛,始有"之罘"之称,后改为"芝罘"。1983年11月改为芝罘区。
福山区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金天会九年(1131年)置县,故名。
莱山区 相传800多年前,在今莱山大地上,一夜间来了一座小山(今烟台莱山机场内马鞍山),当时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由此得名建镇建区。
牟平区 牟平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唐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县,1994年12月撤县设区。
龙口市 1986年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因原黄县有龙口镇而得名。
莱阳市 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故称莱阳。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阳为莱阳。1987年4月改名莱阳市。
八、潍坊市市名由来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
潍城区 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潍坊市组建为地级省辖市后,设立潍城区。
坊子区 因潍坊市1984年在坊子设立县级区而得名。
寒亭区 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后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区。
奎文区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
青州市 青州之名起源较早,是古九州之一。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中华大地的东方故名。
诸城市 原名东武,西汉初年置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诸城,取汉故诸县城为名。1987年7月撤县建市。
寿光市 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西汉(前148年)置县,1993年设立寿光市。
安丘市 因安丘侯国而得名。安丘春秋时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在山水环抱之中,故称渠丘。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户,国名"安丘"。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县。1994年撤县设市。
高密市 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
昌邑市 古称邑、都昌。春秋时设城邑,为齐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称昌邑,为县治所。1994年6月撤县设市。
昌乐县 昌乐县古称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
临朐县 西汉始设临朐县,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得名。
九、济宁市市名由来 秦置任城县;因地濒济水,五代时又设济州,初治巨野;但金时巨野一带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势高亢,遂迁之。元时则取安宁意,更名为济宁府,后升为济宁路。明代,济宁路降为州。清初,改为直隶州。民国初年,改为济宁县。1946年设济宁市。1953年设济宁专区,1976年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10月撤销济宁地区设省辖地级市。
市中区 秦置任城县,1913年改济宁县,1946年划济宁县城关设立济宁市,1983年改市中区。
任城区 1993年12月设任城区,因境内自秦至明代先后设置任城县、任城国而得名。
曲阜市 曲阜之名在《礼记》一书中就已出现,因"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周为鲁国都。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更名为曲阜。1986年设立县级曲阜市。
兖州市 充州之名由来已久,《禹贡》记载:"河惟兖州"。言此州东南据济水,西北据河。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兖州即为九州之一,相传以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的"水"而得名。""与"兖"字同音、通用,故名。1992年建市。
邹城市 公元前221年设驺县,唐初改驺县为邹县,1992年10月改名邹城市。
汶上县 1208年始称汶上县,取汶水在上之意而得名。
泗水县 秦置卞县,南朝宋初,卞县废,466年复置。591年更名为泗水县,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
微山县 1953年8月,建立微山县,因境内微山湖而得名。
鱼台县 秦置方与县,唐宝应元年(762年)改为鱼台县,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
金乡县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金乡县,因境内金山而得名。
嘉祥县 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县地置县。因春秋鲁哀公时西狩获麟的故事发生在境内,取其祥瑞之意而得名。
梁山县 梁山县始建于1949年8月,因境内梁山而得名。
十、泰安市市名由来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以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85年3月,设地级泰安市。
泰山区 1985年5月设泰山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
岱岳区 岱岳区因境内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时亦称岱岳。(哈哈,俺家乡)
新泰市 西晋泰始年间,大臣羊祜表奏晋武帝,取新甫山(境内山名)、泰山首字为县名。1983年成立新泰市。
肥城市 肥城因周封肥子国而得名。1992年9月撤县建市,称肥城市。
宁阳县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于宁山之南置县,故名宁阳。
东平县 东平,古称东原。《尚书?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十一、威海市市名的由来 为加强海防,抵御外来侵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析文登县辛汪都三里立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义。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
环翠区 1987年成立地级威海市时,以境内名胜环翠楼将原县级威海市命名为环翠区。
荣成市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县设市。
文登市 文登之名源于文登山。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而名。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置文登县。1988年撤县设市。
乳山市 乳山之名源于大乳山。山在今市境南部海滨,山势浑圆丰满,顶峰挺拔突出,状如乳房,故名。1941年2月建县,1993年8月改为乳山市
十二、日照市市名的由来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设区带县。
东港区 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区域设立县级东港区。以李鹏总理题词"黄河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五莲县 1947年建五莲县,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
莒县 莒地多产芋,时人称"芋"为莒,并食之,故以莒为部落名。商属姑幕,周称莒国,秦置莒县,隋设莒州,1913年改州为县
十三、莱芜市市名由来 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带,因此地荒芜故名。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升为地级市。
莱城区 莱城区是1992年11月因县级莱芜市升为地级市而设立的县级区。
钢城区 1992年11月,莱芜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钢城区。因为境内有省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莱钢,故名
十五、德州市市名由来 德州之名源于安德县,安德县之名源于德水,秦更黄河名为德水,因德水流经县内,故以为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德州卫。1950年6月建立德州专区,1964年更名为德州地区,1994年12月改设地级德州市。
德城区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于今城区,始名德州。民国元年改称德县。1946年6月德县解放后,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县级德州市更名为德州市德城区。
乐陵市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乐陵县。大阜曰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1988年9月1日,撤县设市。
禹城市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县为禹城县。1933年10月18日,撤销禹城县设立禹城市。
陵县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今陵县城置安德县。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设定安公国,治所安德(今陵县县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为州,称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陵县。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县、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所在陵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称陵县,今陵县之名称始于此。
宁津县 公元1128年,因临鬲津河而得名的临津城毁于大水,迁至现址,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县。
庆云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庆云县。城东有一卧龙岗。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雾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
临邑县 秦时置漯阴县。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称临邑县。
齐河县 金天会八年(1130年)撤齐河镇设县,始称齐河县。另,齐河县,因城临济水,济水又名齐水故名。
平原县 平原县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县。
夏津县 夏津县原称县(汉置),隋大业间改县置夏津县。以华夏民族及地处古黄河大渡口而得名。
武城县 战国时属赵地,因地处赵国东部边塞,四无山阜,为防御强齐入侵,岁饬武备,修筑城防以屯兵,是谓武备之城。西汉初年,设东武城县。西晋太康年间,改称武城县
十六、聊城市市名由来 聊城市因史称聊摄国故名。明代称东昌府,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1914年改为东临道,1949年8月改设聊城专区,1967年改称聊城地区,1997年8月撤地设市。
东昌府区 1998年3月设东昌府区,因明代称东昌府,境内有东昌湖故名。
临清市 卫河古称清河,临清因傍清河而得名。西汉初始置清渊县,330年改清渊县置临清县。1958年建县级市,1963年撤市复县,1983年撤县复市。
高唐县 高唐因地处沼泽之丘而得名。汉朝置县,元、明、清升县为州,1912年复改县。
茌平县 秦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
东阿县 因济、二水沿今东平湖两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称"阿"。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战国改称阿,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汉置县相沿至今。
阳谷县 隋朝设县时取东阿、阳谷县界"阳谷亭"为名。
莘县 春秋为卫国莘邑,秦置阳平县,606年称莘县。
冠县 因春秋时曾在此设冠氏邑而得名。隋(586年)置冠氏县,1269年升州改称冠州,1370年降州为县,定名冠县。
十七、滨州市市名由来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区行署驻地滨州市,惠民地区改为滨州地区。2000年6月,滨州地区撤地设市,改为地级滨州市。
滨城区 2000年6月10日,设立滨州市滨城区,因辖区为滨州市城区所以命名滨城区。
沾化县 1042年置招安县。1195年更名为沾化县,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海滨之民"复沾圣化。
博兴县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李国昌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邹平县 西汉以前,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公元前201年置邹平县。
惠民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
阳信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无棣县 春秋设无棣邑,因北界"无棣水"而得名。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袭称无棣县。
十八、菏泽市市名由来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始以菏泽作为地方名称。1949年设菏泽专区,1967年改称菏泽地区,2000年设地级菏泽市。
牡丹区 2000年,设立菏泽市牡丹区,以原县级菏泽市的行政区域为牡丹区的行政区域,因境内牡丹园而名。
鄄城县 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秦时改鄄邑为鄄城,西汉初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鄄城而得名。
郓城县 春秋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鲁在此驻军并筑城名郓,郓城自此而得名。
巨野县 西汉始建巨野县,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
成武县 秦置成武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将县名"成"作"城"。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城"改"成",复为成武县。
单县 古称单父,春秋为鲁国单父邑,秦置单父县,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唐末置辉州,宋置单州,明初改称单县。
定陶县 定陶之名缘于陶丘。《说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济阴",这里有丘双层,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出海至齐,辗转至陶,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曹县 明洪武二年,曹州治因水患近盘石镇(今县城),至四年降州为县,始有曹县之名
④ 山东省邹城市有哪些历史典故
1、传说:
梁祝化蝶: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而他们的故里究竟在哪里一直是民俗界争论不休的问题。2003年10月27日中午,一块立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梁祝墓碑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出土,这块墓碑长180、宽80、厚24厘米。出土的墓碑碑额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8个篆字,碑文831字,根据碑文记载,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作为朝廷钦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视察河道时,途径微山马坡,发现已破败不堪的梁祝墓,决计重修。碑文还记载了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在邹县(现山东省邹城市)峄山读书学习三载,后二人因思恋而死,合葬在泗河西马坡的史情。据悉,这是中国十处梁祝墓中惟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刻立时间最早的一块碑。
梁祝的民间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552~555)的《金缕子》一书。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详细的描述: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有"义妇冢"及梁祝故事的记载。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十几个省,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万章误失登云鞋: 万章,战国时孟子的学生,家住峄山西北二十余里处,现邹城北宿境内万村。
万章自幼好学。当时孟子在峄山设帐授徒,万章就到峄山拜孟子为师。因为家有老父、继母,不能常住峄山求学,只得早出晚归,每天往返四十余里,不仅十分劳累,而且耽误了大量时间,万章经常为此苦恼。
一天夜里,万章梦见一位老人告诉他:“峄山有个白龙洞,白龙洞里有个小峄山,小峄山上有个白雪翁,他会帮助你。”梦醒之后,老人的话记得清清楚楚。第二天,听完孟夫子的讲授,万章就到白龙洞去了。入洞不远,便见到了一派奇异的景象:迎面是一座玲珑的小山,白色的山石,白色的岩洞,白色的树木,白色的花朵,玉砌的道路,水银似的泉水。万章顺着玉路,转过一个小山头,见一位老人席地坐于树下,这老人就是白雪翁。万章上前深深一揖,说:“学生万章拜见老人……”老人微开双目,轻摇蒲扇说:“好,不用说了,你的来意我已知晓。我这里有一双鞋,叫登云鞋,穿上它,你来去就便当了。不过,你要天不明就起身,天黑了才能回家,不能让人看见,否则,与你不利。”说罢,从身后取出一双鞋交给万章。万章接过鞋,拜别老人,顺原路走出白龙洞。出了洞,天就黑了。万章穿上登云鞋,一迈步,就听呼的一声,起在空中,再迈另一只脚,就到家了。从此,万章每天到峄山求学,早出晚旧,方便极了,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于是学问大进。
万章登云鞋的秘密终于被后母发现了。后母早就想害死万章,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独占家产。于是她暗地里做了一双和登云鞋一模一样的鞋子,趁万章熟睡之后,偷偷地换了一只,拿回自己屋里。第二天一早,万章不辨真假,穿上鞋就走。一抬腿,飞上了高空,又迈另一只脚,唰地一下,落了下来,气绝而亡。办理丧事的时候,后母的儿子得知万章是穿了假登云鞋摔死的,心想母亲屋里的一双鞋一定是真的,不防试一试,他哪里知道,那双鞋也是一只真的,一只假的。他穿上之后,一迈步,嗖地一声,起在空中,又一迈步,唰地落了下来,也摔得头破血流,气绝而亡。就这样,后母害死了万章,也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钢山的传说:钢山位于邹城城北,据传很久很久以前,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东不远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猪山。糠山本来比较大而猪山比较小,但过了若干年之后,猪山渐渐地大了起来,糠山却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响到城市的自然风光。这时人们认为一定是猪吃糠的缘故。不然为何猪山越来越大而糠山越来越小呢?于是人们便把猪山改为朱山,把糠山改为岗山,可是,朱与“猪”同音,岗又与缸同音,猪到缸里寻食不更方便了吗?所以依然没有制止岗山变小的趋势,人们急了,干脆把岗山分为前后两山,后山称为钢山,前山称为铁山,“钢铁”并立,猪是无论如何也啃不动的。这一下还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为尖山,从那以后两山和平相处,各自独立发育直到现在。这大概便是今人“岗山”与“钢山”不分的缘故吧。铁山的传说:在邹城城西北偶还有一座山,该山为花岗岩石质,向阳面是一片二亩多的巨大石坪,团上面刻满的佛家经文,当地俗称“佛经山”后来改称为“铁山”。说起铁山的由来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唐朝玄奘师徒从西天取经后,为广传佛法,又不辞劳苦译成各国文字,用24匹白马驮负着500多部佛经自西向东前往蓬莱仙岛,意将佛家秘籍传往海外,一路风餐露宿甚是顺利。一天行至邹城附近,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白马上驮的经卷不一会就淋湿了,师徒们非常着急,见天色已晚只好到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内歇息,唐僧想着淋湿的经卷,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一早,天气渐晴,悟空从寺外跑回对唐僧说,师傅不要着急,老孙已经找好了晾晒佛经的地方,唐僧问在什么地方?悟空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随悟空来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说,师傅就这块草坪上,唐僧大喜,说,徒儿们赶快将佛经拿来晾晒。不一会,师徒们七手八脚把淋湿的佛经都铺在石坪上,当时山风正紧,悟空急忙念起定风咒语,那佛经就像浆糊一样紧贴在岩石上甚为牢固。一会工夫佛经全干了,他们揭起佛经以后惊奇地发现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经文,如同刻凿的一样。唐僧叹道,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这里吧。从此这座荒山秃岭因为有了这片佛经,人们就称这座小山叫“佛经山”。
时隔不久,八仙出游齐鲁驻足泰山,听说邹鲁之地有座峄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珑,众仙商议前去一游,于是各显神通往峄山而来。吕洞宾因贪喝了几杯仙酒起身较晚走在最后,当日天晚也借宿在钢山晚照寺内。夜间,山风阵阵将寺内佛塔角铃吹得叮当乱响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内长老问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铃叮当作响甚是聒耳,长老笑着说,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铃不响?吕洞宾不动声色道,愿吹费试之,遂念口语猛吹一气,顿时佛塔角铃都哑然失声,然后吕洞宾双手拱别,乘云奔峄山而去。寺院的长老半天才醒悟过来,口称,真乃神仙也。以后这个寺院的塔铃就是换了新的也是不响了。
吕洞宾来到峄山白云宫前七仙早已聚齐,齐声问吕仙为何来迟?吕洞宾将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铃聒耳长老戏谑一事讲给众仙听,谁知这一说不要紧气坏了爱管闲事的铁拐李。谁知他把铁拐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响,说,我去找那和尚算账。说着便使起道法一脚站在峄山插天石上,另一只跛脚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经山上,他这神脚的千钧之力竟在花岗岩石坪上踩出一个二米多长的大脚窝来,连经文也被踏下一大片。至今在半山腰还留有一个清晰的大脚窝,如仔细观察,不但五道脚趾印明显,脚印下还有踏下去的佛经文字。
后来人们称这脚窝是“铁仙遗迹”。这座佛经山,也因而得名为铁山。
2、故事:
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故事见第六章《亚圣孟子》
欲盖弥彰: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县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
邹城市乃至全国最经典的反腐倡廉历史典故《羊续悬鱼》
⑤ 山东省邹城市唐王湖、护驾山由来
因为唐太宗来过,湖就命名为唐王湖,山就命名为护驾山。
唐王湖位于邹城市区南部,顺河路和峄山路的交汇处,北靠博物馆,南临唐王湖小区,东依风景秀丽的护驾山,西临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孟庙、孟府。唐王湖上游有两大水系注入,一是孟子湖涵洞之水渗为小溪,淙淙不断,经五龙潭而后注入避水湖;二是唐王山,接驾山水系,从九里涧、蛐蜒沟,九曲十八折,而后直接流进唐王湖。唐王湖一称,概因修建于唐王山下,加之唐王山水系注入湖中,故得此名。
唐王湖始建于1994年,湖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水面东西长750米, 南北阔150米,面积450亩,环湖4米高的石砌护堤总长约1800米。整个湖被南北桥连接,西东路街相衔分划为四个部分,构成田字形框架,湖面形成一个“十字坡”。北部的景区,自西而东依次由荷花池、双岛湖、避水湖。东部湖岸曲屈天然,参差有致,微风轻佛,湖水涟漪层层,细石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湖中间建一石拱桥,总长75米,名日“观景桥”,立于桥上,放眼望去,波光潋滟,画航迢递,游人络绎,荷花芬芳四溢,笙歌悠悠传情;湖岸垂柳依依,鸟鸣啭啭;路边花池密植月季、红芍、海棠、丹桂、冬青等奇花异草,攀名逐贵,争奇斗艳。
桥下,伫立湖心十字路坡,东二十余米,为“双岛湖”观光游览区。有一造型别致圆洞拱顶石桥,名日“望湖桥”。
登桥伫望,天光水气,浑然一色,微风拂面,驭风而行,正应了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如坠仙境令人心醉神痴,物我两忘,什么宦海忧愤,财路怨结,人际烦恼,似乎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⑥ 山东蓬莱岛名称的来历
蓬莱岛之名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相传为秦始皇命名,“蓬莱”者,“蓬草蒿莱”也,也就是岛上蓬草丛生的意思。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岛上几乎所有东西都是白色,仙境一般,宫阙是用黄金白银做的,珠钎之树到处都是,果实都很好吃,吃了能长生不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派使者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
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这便是蓬莱岛的由来。
(6)山东邹城市黄庙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蓬莱岛的地理位置
蓬莱由仙山的名字变成了实际地名。唐神龙三年(707),蓬莱升镇为县。1991年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县级),现蓬莱市由烟台市代管。
蓬莱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7℃,年平均日最高气温28.8℃,年平均日最低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14.9℃,年平均降水量664mm,年平均日照量2826小时,无霜期平均206天,相对湿度65%,年均风速5.2米/秒,无洪水,不受台风影响。
蓬莱市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二海,东临烟台,南接青岛,北与天津、大连等城市及朝鲜半岛隔海相望。
蓬莱岛地处渤海、黄海之滨,其地势南高北低,属山前冲洪积、丘陵剥蚀平地为主的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15-25m之间,市内的主要地层结构为强风化玄武岩层,持力层的容许承载力一般为300Kpa。
⑦ 山东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名字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在现在的山东地界,主要有俩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就是齐国和鲁国!齐国的都城是现在的淄博市附近!鲁国那就是孔子的出生地了!! 就像现在的陕西,叫三秦大地!还有河北叫燕赵!都一样!!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W-G,C ?j9@U;_ h “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历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山东”一名,在历史上所指地域范围变化很大,到宋元时期,今山东地区,才作为行政区划提了出来,而包括范围,仍与今山东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为山东省。从此之后,地域范围或有变化,但名称不变,范围出入也不大,与古齐鲁范围基本一致。讲齐鲁文化,先秦时代,以齐、鲁两国地域范围为准,汉代以后以今山东省区范围为准,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这个标准处理,为了明确“齐鲁”和“山东”的关系,下边分别看看二名的由来和地理沿革。 一、“齐鲁”的由来及沿革 Q Ud0m"ipM ^U “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 f\UjLd.F 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 泰山是齐国鲁国的边界,所以叫齐鲁大地,一面是齐国,另一面是鲁国所以叫齐鲁大地,与历史沿革应该有关系吧(“齐鲁”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因为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 e{e OZW@ 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即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齐、鲁”一词也逐步联系起来,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
⑧ 山东名字的由来是什么古代山东和现在有何不同
山东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古人按照地理标志进行划分的区域或者是行政地区,古代山东所指的区域包含今天的山东,但不限于今天的山东,划分古今山东的地理坐标分别为崤山和太行山,前者所指代的面积更加庞大一些。
宋朝开始随着行政中心的迁移,崤山的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关于古山东的说法也就渐渐消失。今天的山东地区宋朝设立两个行省,叫做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不过随着金国的扩张,这一地区被金国纳入版图,其地理位置处于太行山以东,所以改称为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这也是今天山东省名字的由来。元朝时期开始将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划分为一个行政中心管理,统称为山东省,这一区域的划分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山东的称呼也随之流传下来,新中国建立以后也延续这一做法,此时的山东与古时的山东已经有了天大的差别。
⑨ 山东省名字的由来
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所以简称鲁。唐朝全国设置10个道,以黄河为界,山东省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 山东恢复发展。当时主要属于河南道。
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有几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而青、齐等地的物价仍远低于中国其他地方。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精美织品。至唐后期,战乱又起。
宋初,山东隶属于京东路和河北路,后又增置京东西路,曹州、郓州属京东西路。北宋末年发生了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
(9)山东邹城市黄庙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位置境域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
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东西长721.03千米,南北长437.28千米,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
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为山东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山东省陆地最低处。
⑩ 邹城市田庄村名字由来
镇名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张、薄、路、宋四族相继迁入,因在原村庄废墟中发现8只雕刻得十分精致的石羊故议定村名为石羊,后演变为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