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李渔名字由来

李渔名字由来

发布时间:2021-03-27 08:25:37

⑴ 金华李渔路的来历

和宾虹路差不多性质,是以古代名人的名字而取的。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

⑵ 将夜 君陌名字的由来

君子不行陌路,意指二师兄为人,君陌,小说《将夜》的重要角色,书院二师兄,一个很骄傲,同时也有骄傲本钱的人,他的象征就是头顶那个高冠。实力是知命巅峰,兵器为一把“直方大”的铁剑。昊天世界破碎后,游历世间,只留下其传说。

君陌,书院二师兄,一个很骄傲,同时也有骄傲本钱的人。他的象征就是头顶那个高冠。养了一只跟他一样很骄傲的鹅。实力是知命巅峰。他最崇拜的人是小师叔,而他自己也是宁缺最崇拜的人。率师兄弟于青峡力挡包括柳白,道痴,天谕神座,叶苏在内的神殿联军二十余万。兵器为一把“直方大”的铁剑,绝学为浩然剑。

败叶苏,伤柳白。君陌在青峡与柳白一战后失去一臂,和七师姐结为夫妻。

后修佛,助悬空寺残暴统治的农奴起义并与大师兄一起抢夺棋盘,后与宁缺配合,用元十三箭将悬空寺讲经首座钉于崖洞内,最终率农奴成功颠覆悬空寺千年残暴统治。

灭神殿一战,君陌率书院全体师兄弟(除大师兄与观主交战未至)设大阵阻挡神殿前的屠夫。

昊天世界破碎后,携七师姐游历世间,只留下其传说。

(2)李渔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将夜》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玄幻小说,作者是猫腻。

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段可歌可泣可笑可爱的草根崛起史,一个物质要求宁滥勿缺的开朗少年行。小说基于修真世界,却又胜于修真,讲述了人定胜天,花开彼岸天的历史,引人深思。

全书前半部分讲述主角突破修炼难关,提升了自身修为,报了家仇;后半部分讲述主角身边人物和环境突变,国运逢危,风雨飘摇,一众人竭尽全力,扭转乾坤,挽救危局。

主角能力到了后期也未出现其他修真小说中“天下第一、所向无敌”的情况,所以情节更加曲折耐看。全书前半部分可为修真小说佳作,后半部分另辟蹊径,堪称修真小说神作。

男女主角

宁缺

穿越者。书院十三先生,书院天下行走。聪明、冷血、无耻,写得一手好字,也练的一身杀人手法。林光远案遗孤,原是将军府门房的儿子,林光远被抄家诛九族时,不甘心被当做少爷的替死鬼而杀掉少爷和管事逃走,逃走途中捡到桑桑和黑伞。

在长安城内杀当年参与林光远案的仇人后,重伤逃走途中被朱雀击碎雪山气海,再由黑伞重建,最后借助陈皮皮的通天药丸,终有资格进入修真世界。测试中胜过隆庆而进入书院二层楼,师从颜瑟学符法。

在北方荒人南下,书院新一批弟子赴北疆草原历练途中,巧遇大河国墨池苑众人,结识天下三痴的“书痴”莫山山,在魔宗山门被隆庆用桑桑威胁,含怒立下赌约最后一箭废除隆庆修为,随后联手莫山山与入知命的“道痴”叶红鱼激战,开启魔宗山门。

进入山门中遇到莲生,临危时领悟小师叔的浩然气从而入魔,成功杀掉莲生,却在最后被莲生传下衣钵。颜瑟战死后接掌惊神阵,并从老师绝学井字符中悟出自己的神符“二字符”。在夏侯归老当天对他进行生死挑战,在桑桑帮助下把他杀死,大仇得报。

听从夫子建议送桑桑去烂柯寺求医,领悟佛门四大手印,在桑桑被认为是冥王之女后,和桑桑一齐进入棋盘开始逃亡。在卫光明的追随者掩护下带着桑桑向北方逃亡,被唐率领的荒人收留,后被夫子所救。和桑桑于热海旁在夫子见证下成亲。

夫子和桑桑登天后,回到长安修复惊神阵,与莫山山联手用乂字符阻拦观主,最后宁缺借助惊神阵一刀废了观主。隐约知道桑桑在西陵神殿,于是冒险离开长安赶去确认。破坏了光明祭,在光明神殿中见到昊天(桑桑),在经过长时间相爱相杀后一同离开西陵,带她去看人间。

被她骗入佛祖棋盘,用千年时间帮她去除红尘意斩断尘缘,最终无法阻止她离去。与众人试图射杀酒徒。

第二次灭唐之战中,立于长安城头,用元十三箭震慑世间众人,得知桑桑仍在人间后,离开长安,四处诛杀强敌,于极北荒原寻得桑桑,终与其不分彼此,不再分开。后观主(陈某)认为已成人的昊天不再是昊天,无法庇佑众生,维持规则秩序,携七卷天书决定取而代之。

为躲避观主追杀,携桑桑往长安奔逃,路遇被观主许诺事成后得以永生的酒徒所拦,在事先由书院所设之局以及朝小树的舍命帮助下击杀酒徒,回到长安。

后观主重创大师兄,来到长安城下,利用七卷天书,将自身与神国规则融合,行换天之事,并要夺取桑桑神格成为新的昊天,生死之际,与桑桑共同引领整个人间的意志写出真正的神符——人字符,开天辟地,彻底击杀知守观观主,并由桑桑破碎昊天世界规则限制,成就今日地球。

最终和桑桑得以修成正果,幸福生活……

桑桑

宁缺的侍女,一个黑不溜秋的小姑娘,因为从小受到阴寒侵体,导致体质虚弱,身体长期冰凉。其是宁缺最信任的人,亦是挚爱之人,从宁缺在逃亡途中将其捡起,两人便开始相依为命,在护送公主回长安的过程中,结识了公主李渔。后来在宁缺前往荒原寻觅天书之时,因为偶然机会成为光明大神官卫光明的唯一弟子。

灭杀夏侯后,寒病复发,宁缺在夫子建议下带她去烂柯寺求医,七念和大师兄李慢慢做了治病的约定,但七念背信弃义让桑桑在盂兰铃声中被认出是冥王之女,在歧山大师帮助下成功进入棋盘从而开始漫长的逃亡。在荒原被世界联军所围,释放体内的寒气与联军对抗。引发神国之门打开,天上神龙降临。

夫子察觉桑桑的身份之后,带着桑桑和宁缺游历世界各地,吃遍人间美食希望昊天能够知晓人间的美好。两人于热海旁在夫子见证下成亲,之后在泗水畔觉醒化身昊天邀夫子一同登天一战,后因夫子破坏了神国之门化身为月堵住回去之路,桑桑落入人间无法回归神国。

觉醒成昊天之后,回到西陵神殿召开光明祭试图打通回去神国的路,被宁缺等人破坏,被迫与宁缺重建本命联系,在经过长时间相爱相杀后一同离开西陵。跟随宁缺看遍人间,利用佛祖棋盘去除夫子所留人间之力,利用人间信仰之力所化神舟离开回到神国,却不料失败而到了岷山。

在长安城上,借力量于宁缺,依靠宁缺用全人间之力所画的人字符开天辟地,彻底击杀依靠七卷天数欲行“换天”之事的知守观观主,随后亲自破碎昊天世界,成就今日地球。

最终和宁缺幸福生活在一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将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君陌

⑶ 一些字的来历

最早的字是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大篆,小篆.秦时又出现了隶书.渐渐出现了草,狂草,和楷书.
【释义】①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文字|识字|字典。②字音:字正腔圆|咬字清楚。③字体:篆字|草字|宋体字。④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⑤签有姓名的凭证、契约或合同:字据|立字为凭。⑥姓名或别名:签字|孔子名丘,字仲尼。
【字典】 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上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新华字典|小学生字典。
字 <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会意兼形声。从宀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同本义
字,乳也。――《说文》。字,生也。――《广雅》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论衡·气寿》
六畜遂字。――《汉书》。颜师古注:“字,生也。”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山海经·中山经》
亭有畜字马,岁课息。――《汉书·食货志下》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屯》
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史记·平准书》
又如:字牝(怀孕的母畜);字孕(怀胎;生殖)
字zì
⒈记录语言的符号:~体。汉~。难~。拼音~。
⒉音:咬~清楚。~正腔圆。
⒊字的形体:柳~。正楷~。
⒋书法作品:~画。
⒌用文字写成的条据、凭证、契约等:~条。~据。
⒍人的姓名或别名(也叫表字或号):签~。刘备~玄德。
⒎旧时称女子许嫁:待~。
⒏生子,〈引〉养育:妇人疏~者子活(疏:稀疏)。
关于⑥的解释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古人为什么起字和号?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字,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四)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入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如: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谨号“竞雄”等。
乙,强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古人起别号多用一些特定名词。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称“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称“子”的,如“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称“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洵),“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颖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称“翁”的,如“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蒙叟”(钱谦益);称“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称“山人”的,如:“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称“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称“渔和樵”的,如:“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用秦穆公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冰心起绰号“佘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
以上讲的是“别号”。
(五)富爵、地望
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
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
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
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
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
如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
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
这样一来,“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号以外的又一别称。
(六)少见的数字姓名
在我国古代,有些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古书中会遇到,所以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们的注意。以数字为姓名的有三种情况:
1.姓是数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
二直: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宫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云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国蜀汉任谏议大夫。
七希贤:施州卫人,明代正德年间任永春县训导。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间任礼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间做翰林学士。
十华:宋代乾兴年间进士。
2.名是数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黄八:黄庭坚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镇
崔九:崔兴宗
李十一:李构直
张十二:张贾
李十二:李白
韩十八:韩愈
李二十:李绅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数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诗草》和《台阳杂咏》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间进士,《西域闻见录》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间封的将军。
九·十:嘉庆时做广西提督。
用数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风气,清朝时满族人更喜欢这样取名。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年间写入官修史书中的数字名就有110个,民间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么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大多数是在小孩降生时,根据其祖父母的年龄或父母的年龄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
唐朝时,那些数字名则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间的排行。

⑷ 合欢树名字的由来

合欢花的原名为“夜合”,因为它的叶子容易受到光线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到了晚上,光线变暗,叶子就会萎缩,就像合起来的伞。后来,为了推广和象征吉祥,就将它改名为“合欢”,有“合家欢乐”之意。

一、合欢是一种惹人喜欢的植物,它有很多别名,其中“爱情树”的别名还有着动人的传说:

话说古时泰山脚下有个村子,村里有位何员外。何员外晚年生得一女,取名欢喜。这姑娘生得聪明美貌,何员外夫妻俩视如掌上明珠。欢喜18岁那年清明节到南山烧香,回来得了一种难治的病,精神恍惚,茶饭不思,一天天瘦下去,请了许多名医,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因此,何员外贴出告示,重金酬谢能够医治小姐疾病者。

西庄有一位秀才虽穷,却长得眉清目秀,天资聪慧,除了文才过人,还精通医道。苦于无钱进京赶考。看到告示,秀才便揭榜进门。见到小姐,秀才即全然知晓病情,原来那日小姐南山烧香,与秀才邂逅,喜欢上他了,回家后日夜相思,此番见到秀才,病就好了一大半。于是,在诊脉后秀才说:“这位小姐是因心思不遂,忧思成疾,情志郁结所致。”

又说南山上有一棵树,人称“有情树”,羽状复叶,片片相对,而且昼开夜合,其花如丝,清香扑鼻,可以清心解郁,定志安神,煎水饮服,可治小姐疾病。听了秀才的话,员外随即派人和秀才一起前往南山采集此花。按照秀才所讲方法,小姐服用后,不久痊愈,因此对秀才更生好感。在小姐的资助下,秀才进京赶考,考中状元,又赢得小姐芳心,金榜题名之时,即为洞房花烛之夜。后来,人们便把这种“有情树”叫作合欢树,这花也就叫合欢花了。

二、另有传说:虞舜南巡仓梧而死,其妃娥皇、女英遍寻湘江,终未寻见。二妃终日恸哭,泪尽滴血,血尽而死,逐为其神。后来,人们发现她们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合二为一”,变成了合欢树。合欢树叶,昼开夜合,相亲相爱。自此,人们常以合欢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

(4)李渔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花语

合欢花在我国是吉祥之花,认为“合欢蠲(音juān,免除)忿(消怨合好)”,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宅第园池旁栽种合欢树的习俗,寓意夫妻和睦,家人团结,对邻居心平气和,友好相处。

清人李渔说:“萱草解忧,合欢蠲忿,皆益人情性之物,无地不宜种之。……凡见此花者,无不解愠成欢,破涕为笑,是萱草可以不树,而合欢则不可不栽。”

合欢花的小叶朝展暮合,古时夫妻争吵,言归于好之后,共饮合欢花沏的茶。人们也常常将合欢花赠送给发生争吵的夫妻,或将合欢花放置在他们的枕下,祝愿他们和睦幸福,生活更加美满。朋友之间如发生误会,也可互赠合欢花,寓意消怨合好。

⑸ 我名字的来历作文

你好
我叫陈晓宇,今年12岁,希望和大家交个朋友。
“陈”是姓氏之一,是随了爸爸的姓;我在凌晨出生,所以取了个“晓”字;爸妈希望我长大后能在各个星球遨游,所以名字的末尾以“宇”字收尾。这三个字合起来寄予我长大后要有大作为、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既然爸妈为我取了这个涵义深刻的名字,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辜负长辈对我的重望。就像这学期,刘老师布置了五篇作文,而我却没能按时上交,好长一段时间也没去上课……无视刘老师对我的重视,我感到很愧疚,我一定要改正,并且更加努力上进。
我是一个大气的男孩儿。一次,班里新转来的一位同学把我的笔碰到地上,摔坏了笔头。他十分害怕,担心我会告老师,而恰恰相反,我是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告老师的。我捡起笔,安慰他说:“没事儿,只是有点小损伤,修修就好了。”我顺便把这根笔递给了他,拍拍他的肩膀说:“这根笔送给你了。”其实,我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怕笔摔坏不能用了,而是因为他是新转来的同学,比较怯生,作为班干部的我应给予友好和鼓励。
这就是我,一个大气、有爱心的男孩——陈晓宇。
满意请采纳

⑹ 那先古人的名字说: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的是什么意思啊/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四)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人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如: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谨号“竞雄”等。
乙,强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古人起别号多用一些特定名词。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称“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称“子”的,如“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称“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询),“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颖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称“翁”的,如“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蒙叟”(钱谦益);称“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称“山人”的,如:“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称“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称“渔和樵”的,如:“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冰心起绰号“余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
以上讲的是“别号”。
(五)富爵、地望
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
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
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
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
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
如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
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
这样一来,“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号以外的又一别称。
(六)少见的数字姓名
在我国古代,有些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古书中会遇到,所以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们的注意。以数字为姓名的有三种情况:
1.姓是数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
二直: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宫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云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国蜀汉任谏议大夫。
七希贤:施州卫人,明代正德年间任永春县训导。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间任礼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间做翰林学士。
十华:宋代乾兴年间进士。
2.名是数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黄八:黄庭坚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镇
崔九:崔兴宗
李十一:李构直
张十二:张贾
李十二:李白
韩十八:韩愈
李二十:李绅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数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诗草》和《台阳杂咏》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间进士,《西域闻见录》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间封的将军。
九·十:嘉庆时做广西提督。
用数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风气,清朝时满族人更喜欢这样取名。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年间写入官修史书中的数字名就有110个,民间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么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大多数是在小孩降生时,根据其祖父母的年龄或父母的年龄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
唐朝时,那些数字名则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间的排行。

⑺ 男孩起名李渔儿好听吗

不是特别好,渔字本来偏向女性的名字,儿话音更是带有娇娇气。

⑻ 比目鱼名字的由来

比目鱼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鱼。

栖息在沙底的一种鱼类,最有名的就是它那对长在同一侧的眼睛。比目鱼的体色会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马上变换它的体色,

比目鱼的幼鱼时期,眼睛也是跟一般的鱼一样,一边一个,游泳也是正着游,但是随着发育过程的推演,它的眼睛就逐渐的跑到一旁去了,有的是左眼跑到右边(大部分叫做蝶鱼),另外有些种类是右眼跑到左边(大部分叫做”鲆”)比目鱼又称为皇帝鱼.

(8)李渔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全世界有540余种,中国产120种,主要类别有鳒、鲆、鲽、鳎、舌鳎等,为经济鱼类。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

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

⑼ 名字的来历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

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小名、别名、绰号、乳名等。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

(9)李渔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名字的类别:

1、笔名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2、艺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4、学名

学名,就是一个人开始求学时使用的名字。

阅读全文

与李渔名字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