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钟楼鼓楼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钟楼位于西安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移于现址,清乾隆五年曾经重修。钟楼上悬挂铜钟,用以报时,故名钟楼。
鼓楼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与北院门交汇处,东于钟楼隔广场相望,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清代曾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名鼓楼。
Ⅱ 西安钟楼名字的意义是什么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Ⅲ 西安鼓楼有哪些历史背景
在明代,除了明代城墙外,又建了两处标志性建筑鼓楼和钟楼。西安鼓楼位于西安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向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699年和1740年鼓楼先后经历两次重修。楼上原有一面巨鼓,每天击鼓报时,因此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巨鼓早已不在,只有鼓楼巍然耸立。
西安鼓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鼓楼。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登楼的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
在鼓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文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是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此楼竣工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书写的。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笔力挺拔,相传是咸宁李允宽所书。两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意义,且如画龙点睛,使楼生气盎然,更显得宏伟壮丽。
Ⅳ 西安钟楼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唐代有很重要的钟楼是景龙观钟楼,景龙观位于唐崇仁坊开通巷内,即今东南城墙外。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为景龙观铸成铜钟即景云钟,并“行三重楼以凭观”,景云钟重达6吨,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后景龙观更名为迎祥观,迎祥观钟楼位置适中,位于唐三大宫殿区中间,皇宫上朝、政府办公和商业活动都要统一作息时间,迎祥观钟楼起到了鸣钟报时、号令全城的作用。
其后朝代更迭,长安外城逐渐毁灭,迎祥观钟楼孤悬东城墙外,钟楼迁到城内势在必行。根据史料记载,在金元时期,城中心广济街十字已有钟楼,并新建迎祥观。又据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元代钟楼旧址上复建钟楼,位置在西大街广济街十字,楼设三层,有十丈多高,钟悬在最上层中央,此钟楼一直保存到清末。明代西安城向东、向北延伸,城中心东移到今钟楼位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今钟楼位置新建西安钟楼,其结构更为匀称,并加设基座,保存至今。
车宝仁教授表示,从名称、功能、作用、形制和所悬之钟来看,唐代崇仁坊景龙观钟楼受皇宫钟楼影响很大,并与金元明清迎祥观钟楼及明清至今的钟楼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可以确定,西安钟楼起源创建于唐代初期。
Ⅳ 西安鼓楼的由来
鼓楼。它创建于公元1380年,以前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上的钟形成“晨钟”、“暮鼓”(长安八景之一“晨钟暮鼓”),故称作鼓楼。后来不再用来报时,只是在战争时才擂鼓报警。
鼓楼楼基面积为1924平方米,楼基高34米,基座用青砖砌成。楼体呈长方形。外部为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式,内部上下两层,外部楼檐均饰有斗拱。四周有回廊,内外贴金彩绘,金碧辉煌。
Ⅵ 鼓楼地名的来历及形成
同意晨钟暮鼓 是古人用来报时的
西安市的钟楼在市中心 而鼓楼在偏北一点的广场上
南京市的鼓楼则在市中心(现在叫鼓楼广场 楼已经没有了)
Ⅶ 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是什么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钟楼和鼓楼因此而产生。
2、用途:报警报时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7)西安鼓楼的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古代其他报时方式:
(1)打更
打更,在旧时成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成都,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别看小小的打更,还有许多门道。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打更节奏,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成都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2)午炮报时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声,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炮,进入了午炮报时的时代。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炮台,用来报时的“午炮”就架在这里。
炮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电话发来指令时,炮台上的人马上点燃炮药,午炮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3)西洋高招 :落球报时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炮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
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密计时。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对于海员,“中午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我国曾经进行过落球授时的是上海,19世纪80年代,法租界当局就在法国码头设置信号站,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时间由徐家汇观象台控制。
Ⅷ 钟楼的来历是什么
我国的钟楼有很多,如西安钟楼、北京钟楼 、靖江钟楼 、福州钟楼 、榆林钟楼,它们的来历也各不相同,以西安钟楼为例,讲一下它的来历。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钟楼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二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亲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太子朱标不久以后英年早逝,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憔悴,迁都之事不了了之,西安在历史上最后一次错失了重温国都旧梦的机会,但西安钟鼓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鼓楼的重檐歇山式屋顶和天安门城楼一样。不仅是房顶屋檐,西安钟鼓楼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非比寻常。
西安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现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属碑林区管辖)。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每边长35.5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西安钟楼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它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首。
Ⅸ 鼓楼的历史由来
历史上的天津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历史上,天津鼓楼曾两建两拆。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1900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1921年(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
改革开放,中华振兴,津沽文脉,得以传承。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楼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
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取“9”的倍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鼓楼广场9乘9共81平方米。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00毫米,寓意为2000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
Ⅹ 谁知道陕西西安钟楼鼓楼的一些历史方面
钟楼位于西安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移于现址,清乾隆五年曾经重修。
鼓楼位于西安市西大街与北院门交汇处,东与钟楼隔广场相望,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清代曾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名鼓楼。钟楼上悬挂铜钟,用以报时,故名钟楼。钟楼是个交通枢纽口,东西南北的四条大街的风格都不同,有文化街、服饰街、食品街等等。
钟 楼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这就是西安人引以为自豪的钟楼。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这座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物,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竞均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在钟楼周围另辟圆形环道。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整体拆迁:钟楼的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经历过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整体拆迁。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距目前所在位置约1000米。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虽然明代初年扩建了长安城,但那时人们大概圃于习惯心理,初建 钟楼时没有与扩建后的城市格局相适应。过了两个世纪后,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俄贤的主持下,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据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拆 迁装建,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实在是我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
巨钟轶闻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浮雕故事: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 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 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 ;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鼓 楼
鼓楼,东与钟楼隔广场相望。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11年历史,为重檐三滴水与歇山顶的木结构,高大雄伟。清代曾两次修耷。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名鼓楼。昔日楼檐下悬挂有巨匾,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鼓楼斗拱彩绘,外观庄重绚丽,与钟楼为姐妹楼,亦有 “晨钟暮鼓”之说。
鼓楼系古典建筑,基座为长方形,用青砖砌成,楼高33米,面积1924平方米。楼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门洞,连通北院门和西大街。建筑结构采用重檐三滴水式与歇山琉璃瓦顶形式,与钟楼相辉映,楼内有梯可上,登至二楼,凭栏可眺望终南山与全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