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云南临沧凤庆原来叫什么名字
凤庆,原名顺宁,古称蒲门、庆甸。位于东经99°31’—100°31’,北纬24°31’—25°02’,海拔在919—3098米之间,为低纬度高海拔的立体生态环境。澜沧江横穿其间,山峦起伏,层林叠嶂,原始密林茫茫苍苍,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成林成片。据文献记载,凤庆在商周时期,早期先民濮人就种茶、采茶、并将其作为药用、祭祀、食用之中。
在《徐霞客游记》、《滇行目录》、《滇南新语》、《滇海虞衡志》等书籍中都溯及凤庆茶叶历史。清朝末朝,顺宁知府琦璘导民间大量种茶,制茶业得以空前发展,茶叶贸易商号亦顺运而生。期间以晒青、紧压、砖、沱、饼茶为商品,经缅甸、下关等地销往藏区及南洋。1938年“滇 红”诞生,是凤庆茶史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凤庆茶园面积已达20余万亩,年产量8000多吨,产值上亿元,茶叶产业已占全县国民经济收入的半壁江山。
凤庆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是滇红的诞生地,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城之一。
❷ 临沧市历史名酒
西凤酒产于陕西凤翔县。凤翔位于关中西部,故称西凤酒。据史书记载,唐代西凤酒就有"甘泉佳酿,清冽醇馥"的美名。西凤酒用的是柳林镇的井水,水质清纯甘冽。酿酒用的原料是就近产的高梁,并用60%的大麦和40%的碗豆做曲酿造。在酿造中,采用"多次发醇,多次取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糖和矿物质,还兼有补气血、润肺等药用功能,是人们喜爱的佳品。西凤酒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就已列为珍品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现远销海内外。产品特点 清雅而不淡薄,浓郁而不酽腻,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西凤酒具有“凤型”酒的独特风格。它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酸、甜、苦、辣、香,诸味谐调,又不出头。它把清香型和浓香型二者之优点融为一体,香与味、头与尾和调一致,属于复合香型的大曲白酒。西凤酒的特点是:酒液无色,清澈透明,清芳甘润、细致,入口甜润、醇厚、丰满,有水果香,尾净味长,为喜饮烈性酒者所钟爱。
❸ 临沧日报的历史沿革
2007年《临沧日报》建报20周年,《临沧日报》的发展又将上了一个新台阶。《临沧日报》风雨兼程20年,为边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诞生: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
翻开临沧日报社的历史档案, 1987年11月10日,在祖国西南边疆的热土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张党委机关报诞生了,她的名字叫《临沧报》。
在白手起家时走过周报、周二报、周三报峥嵘岁月之后,《临沧日报》已经发展到今天正刊、副刊、周刊、晚刊竞相争艳、各展所长,天天出大报的格局。
从1987年创办到2007年这20年,《临沧日报》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临沧日报》就像一只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雄鹰,正矫健翱翔在澜沧江畔这片蔚蓝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间,她迈出的铿锵足音,早已融入临沧人民演奏的交响乐章,那种向上的力量让人激情难抑。
20年来,《临沧日报》见证着临沧改革发展的每一次腾飞巨变,记录着临沧大地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弘扬着临沧人民创造的临沧精神。1988年“耿马11·6大地震”,2004年临沧撤地设市,还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临沧日报》都忠实履行党报的神圣职责,以须臾不可缺少的新闻力量去引导社会、服务大众。
20年来,临沧日报社一批又一批党报新闻工作者,他们像战士那样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用手中的笔去战斗。人们不会忘记,报纸创办之初的艰辛,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人们不会忘记,几乎每一个重要事件、重要任务、重要战役,都有党报工作者繁忙的身影;人们不会忘记,凡是急难险重的时刻、凡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总有党报记者冲在第一线。在临沧日报社这支优秀的团队里,每个年轻人手上都有老一辈传下的接力棒,每个老同志心中都萦绕着对《临沧日报》的永久记忆和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审视《临沧日报》走过的路,让读者看到:这是一个艰辛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个团结战斗、不断开拓创新的历程,更是一个播种希望、收获感动的历程。他们每迈出一步,都是那样的扎实有力;他们每经历一次洗礼,都是那样的不屈不挠;他们每战胜一个困难,都是那样的豪情满怀;他们每取得一个成绩,都是那样的令人钦佩。这是一种荣誉,这荣誉是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的累累硕果,其业可仰、其功可志。
成长:徜徉在温暖的感恩中
当然,《临沧日报》从创办至今,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终成彩虹,依靠的是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依靠的是临沧市委的坚强领导,依靠的是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依靠的是临沧人民的厚爱和呵护。这是一条历史的经验和结论,它雄辩地证明:舍此依靠,《临沧日报》将寸步难行,舍此依靠,《临沧日报》将一事无成。所以,《临沧日报》要衷心地感谢——感谢催生她、沐浴她的临沧大地,感谢培养她、关怀她的各级党委、政府,感谢呵护她、善待她的临沧人民。《临沧日报》要让这份感动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工作动力,更好地承担起市委和临沧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不是承诺,但却是临沧日报人庄严的抉择。
改革:跃舞在边疆发展的最前沿
时光荏苒,万象更新。今天的临沧无论是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片古老的土地已从偏僻、贫困、落后、鲜为人知,阔步走向开放、文明、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瞩目。《临沧日报》也同全市其他行业一样,新闻事业和新闻产业都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临沧撤地设市以来,临沧日报社党组按照市委“解放思想、为民办报”的要求,带领广大编辑、记者,以创新的精神办报,走出了一条“人才兴报、质量立报、产业强报”的路子,四年迈出了四大步:
第一步,2004年7月将《临沧日报·周末》改造成《临沧日报·副刊》,不仅使报纸的内涵和外延扩大,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运用市场手段,引进人才于8月创办了临沧人自己的都市报《临沧日报·澜沧江晚刊》,这种创新举措,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读者的欢迎。第二步,2005年针对报业发展形势和报社面临的困难,以发展新闻产业为重点,对正刊、副刊、晚刊的广告经营实行“集中管理、竞争搞活、扩张增效”的运行模式,使广告收入大幅增长,为寻求聚变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第三步,2006年报社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为切入点,狠抓队伍建设,全方位进行内部改革,建立起一套“指挥高效、管理科学、考核量化”的“采编合一”运行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质量”,极大地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办报水平和报纸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第四步,2007年报社党组一班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人员、设备、经费以及工作条件都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对临沧人民的感恩之心,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创办了“直面社会、服务大众”的《临沧日报·新临沧周刊》,实现了临沧日报社天天出报纸的历史性突破。
未来:誓为边疆和谐添砖加瓦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经过老一辈、新一代党报工作者20年不懈努力,《临沧日报》已经树立起权威、公正、服务的主流媒体形象,并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和社会凝聚力,《临沧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力、新闻宣传力,越来越有效地推动着临沧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临沧日报》与党同心同德、与读者风雨同舟,正在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党委满意、读者欢迎、市场接受”的报纸定位和奋斗目标,在人们的青睐和关注中,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这是一个标志,一个历史性的标志,它标志着《临沧日报》已经迈进新的伟大征程。
但是对于历史,谁也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将其穷尽,然而历史却总能让人浮想联翩、遐思无限。回眸过去,多少惊涛骇浪、多少跌宕起伏、多少艰辛努力、多少成功喜悦,都已变成曾经的奉献、曾经的创造和曾经的辉煌。当历史揭开新的一页,对《临沧日报》来说,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有些甚至是制约发展的严重困难,但是没有什么能比“守土有责、不辱使命”更加重要、更加崇高、更加富有意义,她今天面对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机遇与挑战、困难与希望、信心与憧憬,正在伴随着临沧日报人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激励临沧日报人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昨天的《临沧日报》已成追忆,今天的《临沧日报》正散发着芳香,明天的《临沧日报》将沿着党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在中共临沧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建设主阵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超越的事业追求,努力把《临沧日报》办得更加可靠、更加可信、更加可读、更加可亲、更加可用,为临沧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边疆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食粮。
❹ 云南这些地名到底是怎么起的
中国人向来对名字是极为看重的,甚至把这看做一个人的人生缩影。同理,地名也是件蛮严肃的事。中国很多老百姓都认为好的地名是能够促进一个地方风调雨顺快速发展的。
今天,最云南君想要带看看云南各地的地名,都是如何产生的?
云南
“云南”,最早不是作为省名出现,而是以县名出现的。
《云南通志》载:“汉武年间,彩云见于南中,谴吏迹之,云南之名始于此。”《南诏野史》亦载:“彩云现于龙兴和乡,县在云之南,故名云南。”这个以“彩云南”冠名的县就在今滇西门户祥云县境内。
从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于今祥云县云南驿镇至今,已经2100多年。其间,蜀汉建兴三年,改设云南郡;南诏大理国时期,设云南节度;元年间,设云南行中书省,至此,“云南”正式成为省级区划的名称。
由此可以看出,“云南”也是全国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划名称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特别有趣味的是,“云南”不论以什么级别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云之南”、“彩云之南”都是她的诗意别称。正是这诗意别称,形象地概括了并生动地展示了云南大地的美丽、富饶、神奇、多彩,扩大了云南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
昆明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昆明”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Q、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
宋宝佑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
嵩明
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曾会盟于此而得名。一说因蜀汉时诸葛亮南征,与当地部族会盟于秀嵩山麓,故名。又据《元史》:“嵩明,治沙扎卧城,乌蛮东氏所筑。白蛮强盛,汉人徙云,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立长州,蒙氏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以部落为名。
呈贡
汉有呈贡故城,元置呈贡县。呈贡,据传段氏为云南王,南路蛮夷率服时,由此地献纳贡物,因以“呈贡”名县。一说系彝语“扯过”、“柴谷”的谐音,意为“稻湾”或“稻坝”。
晋宁
唐置晋宁县。据《徐霞客游记》:“至唐武德中,以其为晋时宁州统会之地,置晋宁县,此州名之所由始也。”
宜良
清置宜良县,因纪良山而得名,元代将纪良讹为宜良。
安宁
据《安宁县地志资料调查书》:“唐武德元年(618年)东川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唐设安宁县。1998年设市。
禄劝
元置禄劝州。清代时改县。1985年改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路南
据《元史·地理志》:“路南州,夷名路甸”,“路”字可能是彝族古代落蒙部住地之略称或他称“倮”之转音异写。“甸”字在彝语意为平南、平地。元代命名路南州,或因其位于迤东路之南而得名。1913年设路南县,1956年改为路南彝族自治县。
东川
东川似与会川有关。据《元史·地理志》会川路载:“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说东川系少数民族语译音。1958年设市。
昭通
东汉置朱提郡以来,南诏始称乌蒙部,明置乌蒙府,清朝改土归流,清雍正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后,统治者为了标榜其功绩企图青史留名便以更改地名为手段,并想借此摧垮本地土著的心理防线。当时负责此事的云贵总督鄂尔泰望文生义借机曲解乌蒙为“乌暗蒙敝”之意(据说乌蒙在彝语中有鲜花盛开之意),故请示雍正皇帝将乌蒙府改为昭通府。
巧家
《据巧家县地名志》记载:“是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带,先年系渠领有,此士身殁,后人几以此二字命其领土,设县治时,亦即以此二字命名。”也有人说:“巧家”二字,是开辟初当地的彝族头领“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后演变为“巧家”。
永善
名字由来: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镇压米贴彝民,改米贴(彝语为打仗出名的地方)为永善,意在安抚百姓,使其“弃恶从善,永为良民”。另一含义,据说是永善地处金沙江和关河之间,左右靠水,“二水”为“永”,圣哲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此“永善”又有师法自然,向流水学习,从善如流之意。
镇雄
古代乌蛮后裔阿统之子“芒布”居此,始号“芒布部”,嘉靖五年,明政府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曾一度改土归流,废除芒部土司的世袭,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嘉靖九年,迫于土官势力的反抗,又取消流官知府,恢复土司制,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改镇雄府为镇雄军民府。雍正六年(1728年),云南总督鄂尔泰政府镇雄,再次改土归流,降镇雄府为州,隶属于昭通府。
曲靖
元宪宗六年,立磨弥部万户。至元八年,改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就这样,曲靖这一滇东北边地的地名,如云雾一般,沿着乌蒙山,越过历史的空间,飘落到了滇东腹地,一直使用到今天。
陆良
陆良历史上曾名同劳、同乐。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很长一段时期陆良大坝子的景象却是荒凉悲怆。每逢雨水降落,洪水泛滥成灾,陆良坝子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
古人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时的大坝子,眼见之处皆荒凉,“六凉”之名即由此而来,到了明代和清代亦沿用此名。后来,人们觉得“六凉”二字作县名不雅,太悲观消极,故改名“陆良”。
玉溪
玉溪市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就置俞元县,唐代设温富州,元代设新兴州。横贯玉溪市区的珠江源头——玉溪河(本地称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1916年,玉溪因水得名,沿用至今。
易门
“易门”是彝族先民找水留下的地名,《元史地理志》载:“县西有泉曰?⒃矗?河锒镒饕酌拧!币蚶?飞弦妥迦褐谠诖讼匚鞑咳荷街蟹⑾至艘还扇????矢蚀迹?毂傺吕┰矗?妓?氤兀?美匆?谩⒛鹁啤⒅贫刽??湮渡趺溃?⒖??引水,垦殖繁衍,聚邑而居,遂名其泉为“?⒃础薄U馐呛河镉胍陀锘旌系孛??陀铩??蔽????⒃础币馕?兴?吹牡胤剑?破浒幼游?⒚拧T?猎?哪?1267年)设?⒚徘Щ?????年(1275年)置易门县。
保山
明置保山县,因城西的太保山而得名,故名。太保山里建有西南第二大的武侯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的诸葛亮。
施甸
“施甸”这一县名的由来与一个朝代的更替有关,明朝是一个精明的王朝,在奋力推翻元朝的同时,在对待云南边疆设治的问题上却汲取了元朝的羁縻理念:以江为界,澜沧江以东宜流不宜土而设“县”治,怒江以西宜土不宜流而设“安抚司”,而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区域则土流并治,设“长官司”分而治之。因此,在明洪武二十三年将“石甸”雅改为“施甸”,设长官司衙署,并延续至今。
丽江
清置丽江县,据《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故丽江一直是古名。
玉龙
县域在战国时期属秦国边地,楚庄?建滇国时属滇国之地。西汉元鼎六年至东汉时期属益州越?Q郡遂久县。蜀汉建兴三年划归云南郡,1961年4月10日,被正式设立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专区。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普洱
“普洱”为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明清时的普洱府含盖了现在版纳、普洱、临沧的地域。普洱因茶得名,茶又因地得名,普洱茶的历史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诸葛亮)的说法。
镇沅
明置镇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一说,镇沅为傣语'正也'转音,意为'粮仓小城'。1913年设县,1990年改为镇沅彝哈尼拉祜县。
临沧
临沧,古称缅宁,临沧是以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澜沧江为藏语拉楚,意思为“獐子河”。
大理
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改国号为“大理”。其目的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思。还有一说大理系泰语,“大”意为“地”。另一说大理为掸语稳渡之意。
弥渡
有资料说,弥渡地名名称是传说远古弥渡地区,水潦弥漫,船行其间经常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迷失渡口所称“迷渡”。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经弥渡时,被弥渡的美景、物产、人文所迷,小憩数日。一日游览天生桥,进了“老君磨豆腐洞”,走啊走,山洞总也走不到尽头,猴头性起,金箍棒一捣鼓,师徒四人出来一看已经到了祥云青华洞。从此,留下了青华洞“碗大一个天”的景观。后到了西天,在和西天极乐国王谈论大唐东土的风土人情时,说到东土大唐的弥渡,把弥渡赞誉为人间天堂,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聪慧美丽,豪爽大方,热情奔放,与你的极乐王国相媲美。
文山
因靠近文山东部的“东文山”而得名。清置文山县。人称为“滇东南大门”。东文山上的文笔塔建于康熙年间,叫拱翼学宫,曾有“雁塔秋风”之说,为文山旧八景之一。
普者黑
普者黑实为彝族的发音,意思是“盛满鱼虾的湖”。名副其实,普者黑中心景区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万余亩,天然湖泊54个,河流15条,地下暗河总长达120公里,有孤峰312座,大小溶洞83个,荷花面积近万亩。年平均湿度为77%,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为当地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红河
红河境内的元江,因河流大部分流经热带红土区,水中混有红土颗粒,略呈红色,故名红河。
蒙自
公认的原因是蒙自县城西面有目则山而得名。目则山又名蒙自山、麒麟山、莲花山,离县城约15公里(现为个旧市辖区)。该山由于山势高耸,傍晚日落,霞光万丈,旧志中称“目则云霞”。
彝语称目则山为“母祖白莫”,目则为彝语“母祖”的转音,意为天的最高处,“白莫”即山峰的意思。“母祖白莫”即峰插云端的大山。“母祖”经汉语翻译为“目则”,而“目则”在常年的使用中又演化为“蒙自”。
蒙自之名最初是由《元史·地理志》记载:“县境有山,名目则,汉语讹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县治。”
云南省设有地级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8个。其下管辖的市辖区12个、县级市9个、县7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29个。
你知道你所在地方的名称来头吗?一个城市,一个村落,一条街道,都有可能在名字里藏了一个秘密!
欢迎在下方评论告诉最云南君喔!
内容:内容来源于最云南媒体联盟拾云南
❺ 云南临沧市【耿马】这名字怎么来的谁知道
耿马的意思是腾飞的天马,是滇国时期就在使用的了,年头太远了
❻ 临沧市历史名人
人名人物生平胡瑛临沧市云县茂兰大丙边人,清光绪末年毕业于云南优级师范学堂俸光顺临沧市,云县大寨忙蚌村人,傣族,肄业于西南联大和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鲁光荣鲁光荣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永德班卡街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承头集资,聘请剑川赵文政等工匠建班卡文笔塔、青龙桥。蒋世芳蒋丗芳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施甸姚关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永德绅士张文清之聘于勐板文曲教私塾。西袜里西袜里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人,傣族,木邦宣慰司女。她从小习艺练武,武艺超群,崇祯五年(1632)夫亡,庶子罕闷摆尚幼。罕华基罕华基是耿马人,傣族,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耿马宣抚司21世土司官,精通傣文、汉文。俸秀斋俸秀斋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城人,傣族,1915年保山省立中学毕业,加人云南陆军教导大队,后调临安县第二混成部队任少尉候差等职。刀自昌刀自昌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双江勐库人,傣族。1929年,在勐库设立私塾,从事教育,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双江县第一个少数民族小学教师。何奇珍何奇珍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双江大吉寨人,拉祜族。小学毕业后于1935年任基督教传教士,后在户东、大吉任小学教师。黄子云黄子云是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凤翔镇人,清光绪年间人省武备学堂,后转完全科两级师范,毕业后参加辛亥云南光复起义。
❼ 临沧的历史沿革
商朝
临沧称为“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献珠宝、短狗等特产。武王十三年春,睽参与伐封,会于孟津。
秦、西汉,今临沧地市属哀牢国地,出现永康岩画。
《山海经》首次记述耿马县孟定为“寿麻”地。
西汉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滇置益州郡,辖二十四县,云县属益州郡辖。
由于筑通“五尺道”,云南开始了和内地的联系。铁器和其他物资从四川进入云南,促进了云南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期,益州郡的设置,使滇东北和滇池地区的人们在农业方面学会牛耕、灌溉;在工业方面学会铜、锡、银的开发和加工等先进的生产技术。虽然仅是运用手工方式进行生产,但却开阔了边疆人民的视野,提高了产品的产量,使滇中、滇西、滇东北的一些坝区逐步向奴隶制生产方式过渡。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便在云南劝课农桑,大兴屯田,发展生产,使今曲靖地区成为当时云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东汉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藐请求归附汉王朝。汉王朝以哀牢王辖地设哀牢(今腾冲、龙陵和德宏州、临沧地区)、博南(今永平)二县,割益州西部六县为澜沧郡,后改为永昌郡,治不韦(保山)。
建兴三年(225),镇康县在永寿境,属永昌郡辖。出现锹形铸犁及牛耕。
同年,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南征,“师至白崖”,追击孟获。“获因南走庆甸(今凤庆县)”。
三国
蜀汉时,永昌郡增设雍乡、永寿县,此两县域均在今临沧市。
两晋
西晋元康九年(299),永昌郡治南移永寿(今耿马)县,历时43年[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止]。
从西晋一直到唐朝中期,云南始终处于社会动荡、连年争战中。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才逐渐稳定下来。当时南诏是一个奴隶制政权,作为云南的统治政权,南诏把种族奴隶制——“佃人制”推行到各地。如征服“西爨”后,即把滇池地区的居民移迁到保山、大理一带,降为生产奴隶(佃人)。奴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四川掳掠来的工匠,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用奴隶成为南诏统治的基础。南诏末期,洱海地区已基本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的转化。
唐朝时期
大理国实行封建分封制,农奴主利用分封和占有的土地建立庄园,强迫农奴无偿地在庄园耕作,并负担沉重的劳役、兵役和苛捐杂税。不过,由于当时农奴还有人身自由和属于自己的少量土地,所以生产积极性比较高。大理国历时300多年,政治稳定,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高宗麟德元年(664),唐王朝设剑南道姚州都督府(今姚安县境),云县、凤庆属其辖地。
五代十国
南诏时期,以十败为一区域,加七节度、二都督共十个区域,凤庆地属永昌节度管辖的唐封川一带。南诏时期(748-895),在永康设拓南城,归永昌节度。
大理国前期,凤庆地仍属永昌节度,为蒲蛮孟柞地。
大理国后期,凤庆称庆甸,隶属永昌府,将南诏时期的拓南城改为镇康城。绍圣三年(1096),镇康分属金齿镇的镇康城和永昌府的庆甸。
元代初
洱海一带基本保持着封建农奴制,而滇池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则得到较快发展,到了元朝末期,封建地主经济已占主要地位。元王朝在云南省修建松花坝及六河堤,第一次对滇池进行综合治理。此外,大规模地组织军队和百姓在今昆明、曲靖、楚雄、红河、大理、保山6个地方实行屯田,由此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土地和个体农民所有制。这些个体农民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人身依附关系,除直接向政府交纳赋税处,还可享有土地上的其他收入。元朝以后,云南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兵自为食”的卫所屯田制度。
元朝
宪宗四年(1254),元兵克昆明,遂定云南诸郡,蛮部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皆设土官,归大理金齿都元帅统辖。
至元八年(1271),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镇康置东路安抚使。至元十二年(1275),赛典赤改东路安抚司为镇康路安抚使。
至元十五年(1278),镇康路安抚司改为宣抚司,立镇康路军民总管府。
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将罕的斤破金齿。二十四年(1287),金齿孟定甸官俺嫂、孟缠甸阿受、夫鲁寨木拜率民25000人降。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孟定路。至元三十一年(1294),置孟定路军民总管府,以金齿归附官阿鲁为孟定路总管,佩虎符。
至元二十三年(1286),撤镇康安抚司并入大理等处宣抚司。
大德、至大年间(1298-1311),梁王派苏庆任镇康军民总管府同知。
泰定二年(1325),顺宁(凤庆)部落首领孟氏,请求内附。木邦兵侵入镇康县境,土司泥囊率众抵抗七月,土官泥囊叛变,奉诏后出降。
泰定三年(1326)三月,孟定路东南置谋粘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废。
泰定四年(1327)十一月,置顺宁土府,以孟氏为土知府,左氏为土同知,属大理路,并赐姓氏。文宗天历元年(1328),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及大侯长官司。
❽ 历史上云南临沧有一个叫罗绍文的县长吗
可以去临沧政府相关网站咨询查询一下
❾ 临沧的七大特征是什么
临沧的七大特征,除了地理环境、水利水文资源、气候独特、矿产资源丰富的特征外,还有“世界佤乡”、“滇红”之乡、 "南方丝绸之路"等显着特征。
(一)地理环境方面,地势高差大。临沧市属横断山系怒山山脉的南延部份,系滇西纵谷区,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并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境内最高点为海拔3429米的永德大雪山,最低点为海拔450米的孟定清水河,相对高差达2979米。
(二)水利水文资源。临沧市内水资源丰富,河流分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其主要支流有罗闸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棒河和永康河。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至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均在临沧境内。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三)气候条件方面,有“亚洲恒温城”美称。临沧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突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6.8—17.7℃。
(四)矿产资源丰富。临沧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16种53个矿属。贵金属含量高,稀有金属储量大,锗在煤中含量居全国之冠;非金属硅藻土、高岭土、稀土藏量和品位排全国前列。
(五)“世界佤乡” 。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全区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临沧被誉为“世界佤乡”。
(六)“滇红”之乡。临沧是云南红茶即滇红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同时被誉为“天下茶仓”。
(七) "南方丝绸之路"。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也是历代“西南丝茶古道”,因此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
❿ 临沧 五老山 名字的由来
传说因为酷似五位仙人座以论道而得名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临沧县城东约15公里处,系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域。山以五座山峰远观如老人列坐闲谈而名,主峰海拔2583米,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1164毫米,相对湿度72%。植被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间有部分云南松。植物种类乔木树种100多种30多科,生长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青树、野茶树、青果树等10余种。野生花卉有云南山茶、杜鹃、兰花,野生药材有杜仲、厚朴、黄芩、龙胆草、雪山一枝篙等百余种。珍稀动物有猫头鹰、猴面鹰、茶花鸡、啄木鸟、杜鹃鸟、太阳鸟、白腹锦鸡、红嘴相思鸟、野猪、豪猪、野猫、野兔、猕猴、黑眉锦蛇等,被誉为动植物繁衍栖息的自由王国。山中自然景观山势峻拔,沟谷纵横,林中遍布流泉飞瀑,山崖藤罗密布。阳春三月,山野杜鹃如火如荼。夏秋阴云凝聚时山间白雾翻腾,山峰如云海仙岛。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山色苍翠欲滴,山腰白云如天然玉带。夕阳西下,余光返照,层林生辉。山中金竹林大叠水从悬崖峭壁飞流而下,形成高30米宽3米多的巨大水帘,身临其境使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