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鼓山的名字由来

鼓山的名字由来

发布时间:2021-05-19 05:46:53

❶ 简要说明福州西禅寺和鼓山涌泉寺的由来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约1.5公里,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记载:梁时有王霸在怡山修道,隋末废圮,唐观察使李景温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步入大坊前,石埕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放生地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址,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啖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莘田的“荔支风点佛龛灯”传世,广布佳话。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啖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

涌泉寺居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❷ 鼓山的第二个亭子叫什么名字

“闽山第一亭”是根据朱熹题书“闽山第一”四个字作为横额的,这个亭子不是上面所说的神

晏法师修建的上山第一亭,现在这个亭在山麓的廨xiè(可是按照当地人的读音为xi通“下” )
院前面。
过廨院,就是“东际桥”,桥上盖亭,叫“东际亭”,过这个亭,才是真正登山道的开始,现
在这个亭被围在索道站内。
过东际亭,登阶93级,到“仰止亭”。这个亭久废待修。乾隆时的福州太守李拔曾题有《仰止
题》一诗:云霄有路重重,今古几人景从?不到上头不住,山前遥见云封。
再上216级,为“洗心台”,旁有巨岩如人心,其下泉声潺潺,意为人在此洗净心肠,去除邪
念,方可登临佛家圣境。
又上157级,即“石门亭”,俗称“头亭”。据说旁边才是已废的“听涛观瀑亭”原址;又有
人说“石门亭”就是“听涛观瀑亭”。现在看到这个亭的匾额上就写着“听涛观瀑亭”。在此如遇
风雨大作,可听到松涛阵阵,观赏到亭右侧的岩瀑飞流,因而名之。此即为镇蛇
第一亭。
由石门亭拾阶而上,登257级,就到了“乘云亭”,俗称“水云亭”,初名“梯云”,因旁有
泉,所以又叫“灵泉”。继续上行,沿路有石刻,如:王用文的“乘云”、黄廷勋的“仰涛”、高鹊桥的“小鼓”,此亭即为镇蛇第二亭。
再上422级,到“合珪亭”,因旁边有两石如合珪(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器物),故名,又
因登山到此已至半山,所以又称“半山亭”。此即为镇蛇第三亭。
从半山亭上行147级,路旁有一岩石,上刻“路通仙苑”,从这里的小径北上,可达著的“十
八洞景”。(“十八洞景”还可以从另外的路径进去)
再上行284级,有岩刻“桃岩洞口”,由此小路东去,可到桃岩洞、桃岩精舍等处。
再上91级就是“茶亭”,又叫“圆通庵”,可惜原址已经被风雨侵蚀,早已废弃,现在在旧址
右边建有“观音亭”。旧亭址旁有福州人耳熟能详的“欲罢不能”(清乾隆壬午福州太守李拔)的题字,还有“宜勉力”(清光绪辛卯周宝臣)的题字,都意在勉励人们已经到此了,就要继续努力攀登,不可放弃。此即为镇蛇第四亭。
过茶亭,继续登阶328级,达“松关亭”(现在旁边有服务部、餐厅等),亭旁两侧各有新修石径,分别通往“八仙岩” 、“葛仙居”等“十八洞景”景点。
松关亭后,秦如篪chī的一笔“虎”,写得很活,以至成真。传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此虎便
会活了,常常出来伤害周围的百姓和牲畜。群众追之,至此竟现出一“虎”字,群众乃知此“虎”活转了,为了防止虎再伤人,于是在字的旁边,围筑石墙以圈之,自此,此虎不再伤人了。这个传说大概是为了说明这个字写得活罢了。
从此处至更衣亭前,还有戴定邦的一笔“龙”、一笔“虎”,更是虎踞龙盘,跃然于石上。林
可桐刻录文天祥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手书,很有气势。光绪丁酉卧云法师的口书(即把笔含于口中书写)的“静气养神”,如钢刀细凿,力透石背,非常难得。
从服务部前行几十步,就是第五亭:“更衣亭”,亦称“王审知更衣亭” ,此亭原称“观化亭”。亭名改称,此中还有一段传说:

唐末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奉唐末朝廷之命入闽,王潮因不适应此中潮湿气候与水土,不到两年就
死了,埋在惠安到泉州之间的“土山”。王审知续位,大力开发闽地,为闽地百姓做了大量好事,
被五代的梁朝廷任命为“开闽王”。梁开平年间,闽王大兴土木,填潭造寺,到闽侯雪峰寺,请来
神晏法师到鼓山住持。

但是王审知因公务繁忙,自从寺庙建好以后,许久都不得空上山朝拜。一晚办公至深夜,他踱
步至署衙前(即今十九中旁的“庆成寺”),抬首望见长庚星旁,大约于现在鼓山第五亭附近,有
闪光数丈,上烛霄汉,其迹似觉颇近,有一个极亮的夜明珠熠熠闪光,连续几个晚上都是如此。闽
王颇觉奇怪,派校尉循迹侦之。校尉返回复命,曰:“东门外鼓山,人迹罕至之处,有僧闭目枯坐
树上,不食不喝,远近无知之者,口中自念偈语。”闽王顿悟,曰:“此为善知识者,奉佛命提醒
我,勿怠慢了念佛之事矣,我当往见之。”于是第二日速速备办了香花、水果、香烛之类,前往参
拜。攀至现在的第五亭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倚石小憩,起而于此亭内更衣,准备入寺拜谒佛
祖。后来闽王及众香客上山,都于此亭内更衣,然后入寺,以示对佛祖尊敬。

为了纪念闽王开发闽地及建造涌泉寺的功德,后人遂将此亭改名为“更衣亭”。清代的杨庆琛
还有对联记载此事: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

今日登山,在此更衣仍然有意义,因为高处不胜寒,每升高百米,温度大约降低一度,登山者
不但要换掉汗湿的衣裳,而且还要添衣,此处就成为更衣的好去处。

此处有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拔的“毋息半途”,
说的是登山不可半途而废,
学习也不可停滞不前;
有咸丰元年林秉淳所书“眼底浮云”;同治

guǐ
亥年林可桐、杨豹所书的“新路须平”;还有清代
道光丙午秋杨庆琛的题咏:“石鼓名山法席开,更衣亭外见楼台。一声钟罄碧云寨,人自万松深处
来”;有形如和尚,安详面壁的“佛”字摩崖石刻等等。

过松湾,下石阶
80
级,穿公路,迎面就是“石鼓名山”大牌坊了。

穿过牌坊,不远就到了“山门亭”和“驻锡亭”。山门亭石柱上有中国百对名联之一:“净地
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细观此地,此联充分利用了这里的地理特点,又利用双关的手法,巧妙撰写的一副对联,真是
恰如其分,令人叫绝。

跨过山门,进入甬道,一会儿可以看见右边一道粉墙月门上的横匾上,题写着“兰花圃”,为
朱德委员长的亲笔手书。朱德委员长游鼓山时,伫立此地,细观一会儿,突然指着一棵大樟树上说:
那里有一棵兰花。因此人们才发现鼓山原来也有兰花,于是将之命名为“鼓山兰”,并且继续扩大
培养之

❸ 金湖名字的由来

金湖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山脉南端泰宁县境内,是金溪新湖的简称。名胜区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现有景点180多处,分为南会、城西、金湖、弋口、坝区等景观区。金溪是闽江上游富屯溪一大支流,迂回穿行于闽西北万山丛中。1980年夏,金溪芦庵兴建池潭水电站,金溪水被堵截后,上游形成一个全长60余公里、湖面26平方公里的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金溪新湖。湖周原是千姿百态、千岩万壑的丹霞地貌,高峡出平湖后更显得钟灵毓秀。湖面浩瀚坦荡,碧波潋滟。湖中绿岛罗列,湖畔峰岩竞秀,洞壑幽深。金湖融湖光山色于一体,流泉飞瀑、山环水绕,衬以翠绿蓊郁的浩浩林海,镶以久负盛名的古刹、府第、山寨等人文景观,形成“碧水丹山、人文相映,绚丽多姿,幽秀奇绝”的独具一格的风景。

十里金湖浩浩瀚瀚,水天一色,湖中岛绿水也绿,湖岸丹岩千奇百怪,北岸双乳峰生机勃勃;东岸金龟入海、雄柱峰等活灵活现;南岸“妙龄女郎”仰卧湖间;西岸虎头寨幽谷迷津,景象万千。湖中大赤壁巍然耸立,明人说:“黄州赤壁,浪得名尔!”,该赤壁倒映如画,与黄州赤壁相比又是一种风韵。大赤壁为大山中裂一隙,两边悬崖,犹如神工一斧劈就,石色赤红如霞,气势浩然。大赤壁右有一小湖,湖水漫漫,冬春时节有大群鸳鸯来此,故名“鸳鸯湖”;入口处一悬岩如慈祥老人,人称“月老石”。湖中悬崖如一对情人,名“情侣峰”,崖边有块小石如娃娃,构成一幸福的“三口之家”。

金湖胜景多不胜数,已发现的180多处名胜古迹,尽置于碧水丹山之中。其中有16处被称为“金湖十六佳”——水天一线、幽谷问津、盘斜云径、梵宇独支、金猫浴日、虎踞雄寨、鸳鸯情绵、尚书府第、水漈悬瀑、醴泉清风、剑峰夕照、赤壁映辉、珠洒花涧、十里平湖、天台灵境、擎天一柱;前八景又称为“金湖八绝”。

1.水天一线

此景为悬崖峭壁间开裂出的一条高百余米、宽不足两米、长半公里左右的狭窄水道,只容小船擦壁缓行驶入,称水上一线天。仰望悬岩顶端双壁拱合,仅留一缝,上有蓝天一线;下视水中一脉开光。岩壁上有兰花、翠竹、古藤等点缀其间,煞是好看。

2.幽谷问津

这是一条弯弯二十四曲、长达2公里的水上峭壁窄缝。划船左曲右弯至水上二线天,此处一峰突兀,水道两分;俯视水中,天亦分为两线。谷中老树古藤倒挂水面,棕榈修竹成林。在此游览清幽雅绝,凡尘顿清。

3.盘斜云径

登曲径而上,但见一峰高耸入云,中间呈斜曲面切开,沿此微裂的岩隙俯身贴壁摸索着往上攀登,又有“岩隙天梯”之称。

4.梵宇独支

甘露岩隐于形似神仙的钟山、鼓山中间。岩中依坎坎岩石顺势架造甘露寺,始筑于南宋初年。该寺重檐歇山式,重楼叠阁,木质结构,建造多处且奇特,仅靠一大木柱支撑,殿阁倚势呈“品”字形,且不假片瓦,凌空而起,气势雄伟,酷似山西悬空寺。

5.金猫浴日

“金猫”昂首倦伏于十里平湖畔猫儿山巅,从湖中望去,它正竖起“双耳”虎视东方,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旭日东升时,金猫倒影湖中,沐浴于灿烂阳光、粼粼碧波之中,构成一幅绝妙的“金猫浴日”图画。

6.虎踞雄寨

虎头岩酷似雄踞湖畔、俯视沧波的老虎,形势险要。相传宋元年间即有人于此占山筑寨,有巾帼寨主统寨的传说。附近有仙女池、石臼、古井、水牢等古迹。

7.鸳鸯情绵

鸳鸯湖为金湖的一部分。游船拐进鸳鸯湖时,即见湖口立一巨岩,形似手牵红线的月下老人,湖内的情侣峰更酷似一对情侣带一稚子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每年冬春之际,常有大批鸳鸯结伴栖居于此。

8.尚书府第

穿过泰宁尚书坊,沿具有明代风格的尚书巷东行,随路进入以条石铺砌的府第甬道,北为仪仗厅,“大司马”额匾高悬;府第并列五幢,一字排列,幢间以雕花门楼相隔;每幢门楼分别悬“四世一品”、“柱国少保”等匾。府第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尚书府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❹ 福州各个路段,大桥名字的由来

先学习福州地理解放大桥:纪念福州解放;闽江大桥:最早建在闽江上;金山大桥:与金山连接;鼓山大桥:与鼓山连接;前横大桥:与前横路连接;尤溪洲、鳌峰洲、橘园洲、三县洲、洪山桥、淮安、青州大桥等与地名有关;

❺ 福州鼓山名字由来

中国所有鼓山都来源于河北武安市和峰峰矿区之间的鼓山。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邺城的依靠和屏障,佛教圣地,国师稠禅大师住锡之地。

❻ 响堂山名字由来

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山上建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初名为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寺,近代则均称为响堂山石窟,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❼ 福州景点的故事,急!

鼓山的传说(六则)

向龙借地建涌泉寺
传说很久以前,鼓山原叫做“白云峰”,曲径通幽,绿荫如盖,溪涧绕山,土地肥沃。山上住着不少人家.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安闲自在。谁知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响午,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刹时倾盆大雨劈头盖脑而下,只听霹雳一声,云层中窜出一条恶龙,张牙舞爪闯进山上灵源深洞里去了。一会儿,雨止天晴,白云山又恢复了常态。但山上的人受了一场虚惊,不免担惊受怕,上山耕种,多数结伴同行,不敢大意。果然,不出人们所料,从此祸害接踵而来,躲在灵源深洞的恶龙,经常出来残害生灵。开头吃牲畜,牲畜吃光了就吃人,弄得山里人家无法生活下去.纷纷出外逃生。恶龙吃不到人,就毁庄稼,啃树木,把整座林深草茂的白云峰糟蹋得不成样子,山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各种各样的奇岩怪石了。白云峰的石头说也奇怪,他们一见恶龙出来,便大小岩石齐鸣,好比战鼓一样咚咚地响彻天穹。恶龙听到鼓声.不敢出洞。人们见恶龙不敢出来作孽,逐渐又回到白云峰重建家园。庄稼种下刚一个季节,正要开镰收割,一个晌午,.恶龙又出来吃人了。这时,村上有一对青年夫妇,平时除了耕织.还练就一身好武艺,他们见恶龙到来,起了保护乡亲,男的挥动日月宝刀,女的手持鸳鸯宝剑,朝着恶龙猛扑过去。刀光飞闪,杀得恶龙左翻右滚。乡亲们也拿来锄头助战,恶龙见势不妙,便张开血盆大口.从大鼻孔里喷出两道毒气。一时满山遍野乌烟滚滚,人们都中毒倒毙。就在这时,那位挥剑的女子生下一个男孩。恶龙饿得慌,正要扑吃婴儿,突然天外传来一声断喝:“毒龙休得作孽!”恶龙抬头一看,原来是南海观音,连忙抖两下尾巴,化作一阵白烟又逃进了灵源洞。观音要赶赴蟠桃会,无暇停留,只好抱着小孩匆匆走了。这个小孩在南海长到十岁,观音把他送到雪峰寺里,不觉二十三年过去了,小孩皈依法门,法号“神晏和尚”,当了雪峰寺住持。
神晏来到白云峰,到处尽是荒山秃岭,一阵风过,山上岩石咚咚作响。所以白云峰后来被人改称为“鼓山”。这里山秃石顽,只见白云,不见绿荫,在此建庙,诸多不便。但神晏不好违拗观音的嘱咐,只好在这里着手动工。房子刚刚建起,山上就涌来泉水,建了年把时间.连房基也没建成。神晏好生苦恼,便念了经向土地公间明究竟。土地公说:“这里灵源洞藏着一条妖龙,占地为王,兴妖作怪,作恶多端,残害百姓,不会让你在这里修盖庙宇的。”神晏和尚得知这情由之后,决心为民除害,便和恶龙展开了一场恶斗。双方剑来杖往,飞沙走石,打了三百多回合,不分胜负。神晏心想,既然武力制服不了它,应该转向斗智。他虚晃一杖,跳出圈外,喝道:“恶龙住手,你不肯让地,也不勉强,能否暂借一用呢?”恶龙此时打得有些招架不住,听和尚说暂借一用,便收剑问道:“要借多久?”神晏说:“只借一夜。三更借地,五更便还。”恶龙心想,只借两更天,无关紧要,便一口答应了。可是恶龙不放心,赶紧又补充说:“和尚言出。可守信用?”神晏答道“出家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恶龙听了说.“那我去睡!”和尚说:“尽管去睡,听到打五更,你一醒来.我就还地。”恶龙果然呼噜呼噜地睡去了。
等那妖龙睡了,神晏和尚马上咬人动工建庙.交代打更的小和尚说,在这里只准打三更,不准打四更、五更。就这样,那条妖龙一直睡在那里。一年之后,寺庙建好了。神晏招纳各地和尚上鼓山寺院居住。每日照常诵经拜佛,和尚打更都只打到三更为止,四更时就起床做功课,永远没有打五更的,妖龙没有听到五更鼓,连续睡了好几年不醒。从此,不再有山洪为患了。
一天.福州的个大官来到鼓山游览,听到传说,有意跟神晏为难,他命令庙里的和尚打五更鼓。小和尚不敢违命,只好打了五更。更声刚响,恶龙便腥过来了。它见此地己被人占用,盖了寺庙,认为神晏和尚不讲信用,立刻喷吐龙泉,要把这里的庙宇全冲走。可是神晏经过这几年的修行,法术己更加高明了。恶龙向他要地,他马上搬一箱佛经塞住龙口,龙口就吐不出水了。妖龙大怒.向神晏猛扑过来。神晏一个禅杖便把妖龙活活打死了。而那个大官,却被最先喷出的龙泉水冲下山沟里去了。从那时起,鼓山这座大寺庙,便命名为“涌泉寺”。恶龙被除,地方清净,鼓山依旧一派好风光。所以,涌泉寺大门的石柱上,刻着这样一副对联:“真东冶无双福地,水生功德,看泉水滚滚,禅心早彻毒龙潭;”“是西来不二法门,轮转声音,听天外逢逢,梵唱远通灵鹫岭。”
王审知和神晏和尚
唐末王审知开疆福建。唐亡,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
有一天,王审知巡游马江,望见鼓山山巅上霞光闪闪,瑞气腾腾。他想:这山上定有宝物,不然,哪来的霞光瑞气呢?他决心前往探究一番,便轿也不坐,马也不骑,抄起袍褂径直望鼓山方向跑去。跑呀跑呀,跑得满头大汗,将近霞光升起的地方时.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王审知急于要看那山上的宝物,便抽出腰间青锋宝剑,用力往大石头砍去,只听得“咣当”一声,大石被劈成两半,开出一道门来。王审知从这座门走过去.这座门后来就叫“石门”,岩石上刻有“仁知石门”四个大字。到现在还看得到哩!
王审知走过石门,霞光就在眼前,瑞气万丈,使王审知一时睁不开眼来。过了片刻.定神一看.原来不是什么宝物,而是一个老和尚盘坐在一块岩石上修炼。王审知大失所望.便把一腔怒火发在和尚身上,连声喝问和尚是什么人,高踞石上做什么。他连问三声,这和尚理也不理,仍然闭目修炼。王审知更加恼火,便亮出自已开疆闽王的身份,并说:“寸土属王,你既然这样无礼,目无国主,就不该坐在我的领土上面。”这个和尚听到王审知“寸土属王”四个字,便慢慢离开那块石头升到半空中,一动不动地坐在云端上。这时闽王看傻了眼,才知道这和尚是个高僧,连忙伏身下拜赔罪,并表示愿拜长老为师,敬请重临凡土,仍坐在原来宝座上,受弟子大礼参拜。和尚一听,又慢慢地从半空中落下来坐在原位,这块石头就是现在的“国师岩”了。
原来这和尚就是神晏方丈。他落座之后,扶起闽王,接受他为徒弟。王审知请求神晏师傅给他讲经。他全神贯注地倾听,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问个究竟,师徒俩有问有答,十分契合。刚谈到兴头上,却常被灵源洞哗哗响的泉水声打断,这次神晏方丈突然大喝一声:“呔!”灵源洞的泉水马上停止流动,转向别的地方流去了。所以这个地方便被人称为“喝水岩”。
顽石点头
鼓山喝水岩下面大石壁上,刻有一位盘坐讲经的和尚,旁边还题有“顽石点头”四个大字。这和尚就是达摩祖师。
相传,达摩祖师原是印度的大和尚,自幼出家,专攻佛经。他长得貌赛潘安,十分漂亮。他来到中国传经,刚踏上东土.经过一座木桥,迎面走来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从达摩身旁走过,谁知刚打一个照面,这妇义便被达摩的美貌迷住了,傻傻地呆在那里.忘了怀中的孩子.一松手.孩子掉进河里淹死了。达摩见到这个情况,吓了一跳,知道这个妇女是被他的外貌迷住了,心想我来中国传经,好事未做竟先害死一条性命,真是罪过。于是他便念动真言,自行毁容,霎时间脸上长起了无数疙瘩,非常难看。俗语说得好,事情做过了头便难办。达摩虽然佛经讲得十分透彻,可是没人来听。为什么?因为人们一看见他的面貌都吓跑了。后来,达摩来到鼓山讲经,同样也没有人来听。他不灰心,虔诚传经,便搬来许多石头当听众,执着地向石头讲解佛法,讲得天上的云儿不飘走,鸟儿停止了鸣叫。这时,连山上的松涛也不响了.只见一块块顽石频频点头,好像十分“领会”哩!
天风海涛亭诗会
鼓山屴崱峰(俗称绝顶峰),是福州最高的山峰,也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登峰远眺,烟波飘渺,茫茫东海,尽收眼底。历代骚人墨客题咏很多。宋代理学家朱熹书写的“天风海涛亭”就是取意于著名诗人赵汝愚“天风直送海涛来”的名句。
传说,明代有一个状元名叫龚明卿,很想在天风海涛亭上留诗传千古。有一天,他邀请福州文人学士来“天风海涛亭”举行赛诗会,以天风海涛为题,限香交卷。诗会开始了,许多人抓耳挠腮,搜索枯肠,迟迟不能交卷,龚明卿早已写就,暗暗得意,以为自己的诗句一定能够夺魁。正在他自我陶醉的时候,一个看牛小孩赶着牛拈从亭边过去,咀里喊着:“这里白云太美了,沾了我一身。”一个青年诗人听了灵机一动,奋笔疾书了一首五律,第一个交卷。当龚明卿读到:“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时,不觉脸上发红,叹为妙句.自愧不如。合座的人,也都交口赞服。后来,这两句诗便刻在天风海声亭的柱子上作对联,一直传到现在。这个青年诗人是谁呢?原来是龚明卿的未婚女婿林世璧。
八仙聚会
八仙中的蓝采和,常年跋涉高山深洞采集百草,济世除病。这一天,他来到鼓山,在芳草满地的山径上边走边找,边找边采,篮中奇药百草越采越多,他非常高兴,连采了好几天,竞忘了回去。这件事,让神晏和尚知道了,连忙跑去同蓝采和见面,恭请他到涌泉寺传授医道,蓝采和便毫无保留地把医术传给他。神晏学得了这一套医术,感恩不尽,正要上前施礼叩谢时,蓝采和却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了。蓝采和走了,大岩石上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现今“仙人巨迹”的由来。
蓝采和回到天上仙霞洞,把鼓山说得比仙境还美三分,比天堂还好几成。众仙听得入神,约定八月十五晚上齐集鼓山赏月。
转眼中秋节到了,八仙雅兴十足,云集鼓山十八洞前,都被这里的山光水色迷住了。韩湘子第一个吹起了笛子,悠扬的乐曲随着云儿缭绕在月亮旁边。汉钟离敲起檀板为何仙姑伴奏。吕洞宾激动得跳起九连环剑舞。曹国舅坐在岩石上哼古曲,怡然自得。张果老倒骑着小驴儿在洞前踯躅跶跶,呵呵大笑。李铁拐高兴得把葫芦里的美酒全喝光了……
八仙中秋鼓山赏月,给“八仙岩”留下了美丽的传说。清代诗人魏杰曾就这一传说写了这样的诗句:
石门不锁自高坚,
九曲盘旋住八仙,
开辟丹梯七层磴,
此身直上洞中天。
刘海钓金蟾
刘海原是涌泉寺的一个小和尚,年幼心纯,秉性正直。师傅对他说:“佛家莫见财就贪,见色就痴,见屈就怨。应该修心养性,不贪非分之财,看见美女不动心,受了委屈不发怒。”他出门化缘,在市镇上看见美丽的姑娘,本能地想多看两眼,一想起师傅的教诲,便把姑娘当作老虎避之,街坊小孩有时围着奚落欺侮他,本来气得想哭甚至想动手还击,可是一想到师傅的教诲便克制自己,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任人欺侮,他有时出去化缘,得到比较多的钱,想留下一点买点心充饥,一想到师傅的教诲,便半分也不敢私留,募到多少就全部上交。刘海把师傅讲的佛经,都视为金科玉律,一概遵命,不敢违反,十分虔诚。
有一天黄昏时分,刘海正在茅厕解手,见师傅从外面突然走进来,他不便招呼,把头垂下,一动不动。师傅不知道刘海在这里,一面数着钱,一面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募到十元钱,我私下留了四元,连昨天、前天留下的,只三天时间就有了十元。如此下去.不到几年我便可还俗回家,当个大员外,讨几个小老婆,且乐得下半世快活,还当这个清苦的傻和尚干什么!”刘海听了师傅这番话,不禁失声喊道:“哎呀师傅!”刘海的喊声,使师傅大吃一惊,手里的钱掉落茅坑里了。师傅的私心暴露了.心里一阵不好受,悔恨交集,染成重病,不久便呜呼哀哉。师傅死后,刘海每回上厕所都看到茅坑里有一只蟾蜍在那里跳来跳去,啯啯大叫。刘海觉得奇怪,转想师傅因为贪财致死,他的肮脏灵魂可能还在茅坑里找那失手掉落的金钱哩!所以,第二夭,他串起一吊铜钱,放下茅坑去钓师傅的“魂”,那蟾蜍果然紧紧抱着铜钱被钓了上来。刘海想,这蟾蜍就是师傅的化身,死了还要在臭茅坑里找钱,变成蟾蜍,还是见钱死抱不放。所以,刘海鄙视地将金蟾用力摔到东海中去。这便是“刘海台”与“金蟾洞”的传说故事。
张传兴搜集整理
(选自《乌塔与白塔》,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评点】
鼓山座落于福州东郊。据说,有一岩石似鼓,值风而大作,岩洞中可听到鼓声,因此得名为“鼓山”。它是佛教胜地.又是避署寻幽的好去处。历代文人学士、达官显宦,常在此处吟诗填词,留题岩壁,许多摩崖题刻成为传说的依据。
这里所选的六则传说,描绘了鼓山的千姿百态和自然人化的传奇性色彩。这些传说,通过寻找鬼斧神工造化的风物来源,有的对鼓山岩石奇特形状的遐想,追求它的真缔;有的把怪异的岩洞、奇峰人格化,作了幻想性解释,有的成为仙界足迹所到的好地方,有的从人间讲到佛界、仙界。更有趣的是释、道诸神,情趣相投,共处欢歌,翩翩起舞。这些传说,构思之巧,顺理成章,使人读后兴趣盎然。《王审知和神晏和尚》一则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进行加工的。据历史记载: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建鼓山涌泉寺,曾请神晏和尚主持。后来涌泉寺儿经修葺,至今保留着明代佛教建筑的风格。然而传说生发开去,既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又非本来面目,达到借史扬物的目的。

❽ 福州的历史以及福州名称的来源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受封为闽王,建立闽国。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
此外,福州在我国历史上还曾两次被作为临时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当时南宋政权的国都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其兄赵昰于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称端宗皇帝。当时的福州成为临时首都,改年号为“景炎”。但是,还不到半年时间,元兵又从浙江向福州进军,十月攻破邵武城,经南平而下,于十一月逼近福州。当时闽府尹王刚中开城门投降,端宗皇帝从海路逃往广东。
第二次福州被临时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于是在福州称帝,改纪元为“隆武”,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时改福建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为皇帝行宫,并封一批文武官员要职,犹如京城规范。其中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受封为“平虏侯”,郑成功赐为国姓(朱)。但不久,郑芝龙叛变降清,形势逆转。仙霞岭重关百里无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见势不妙,决定离开临时首都福州,经南平转闽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闽北建宁县,并直驱南平,朱聿键皇帝仓卒逃往长汀,这年八月(1646年)他与爱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以来它有十二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等。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入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凤城”:晋代地理学生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扩大范围。他在《迁城记》中说,福州“其城形状,如鸾如凤”。于是福州被人视为“凤城”,如今福州许多地名还都带“凤”,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耸立着一座“凤鸣三山”的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入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昰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天兴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别称,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耸立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辈出。林则徐纪念馆的大门左边上书“左海伟人”,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社长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笔名发表文章。
“闽州”与“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过“泉州”,但时间很短,到了唐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为“闽州”,把“泉州”这个名称移给了现在闽南的泉州,直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闽州”为“福州”。
“闽海”:辛亥革命后,废除旧府建置,改福州为“闽海道”,于是出现了“闽海”之别称,它包括福州话流行的长乐、福清、闽清、永泰、连江、古田、屏南、罗源、闽侯、平漂等十个县市,故在海外有“闽海十邑”之称。
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的民谣。其中“三山现”指屏山、于山、乌山。这三山呈三足鼎峙于今八一七路的中轴线上,十分显目,所以称“现”。 而“三山藏”与“三山看不见”则向无定论,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根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载:罗山、芝山、丁戊山为“三山藏”;灵山、钟山、玉尺山为“看不见”;二说是根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以罗山、冶山、玉尺山为“三山藏”,以龙山、芝山、钟山为“看不见”。不论哪种说法,其“藏”与“看不见”的三山,均系“三山现”(屏山、于山、乌山)的支脉,有的如岗阜,有的似山坡,随着历代道路的拓宽与民屋建筑的稠密,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挡,以致变成“藏”与“看不见”了。现将它们的遗址介绍如下:
罗山,在今南门协和医院后的一座小山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卫生厅后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闽山,在今光禄坊省高级法院围墙内。
龙山,又称灵山,在今鼓楼七星井巷内。
福州至今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了。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胸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在这居民区内,坊雹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庞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冶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宁时,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闽山保福寺遗址
杨桥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苍,因西能杨桥而改名。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你谢銮恩。冰心小时候新加坡在这里住过,好居《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宫巷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中亭街
这是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业古街。
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种商业象征,时刻都在牵动着榕城关注的目光。
“挤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传的这句口头禅,形象地道出了这条古街的千载繁华和其特有的商贾气息。
当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让中亭街的商业地位渐渐为榕城人所淡忘的时候,世纪之交的一项浩大工程,再度让这条古街成为榕城百姓瞩目的焦点。
缘于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业史的骄傲。当已经衰败、破旧的中亭街即将揩去千年岁月风尘的时候, 我们不禁要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欢呼。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残酷无比的市场竞争,我们不禁又为中亭街能否复兴千载繁华而忧思。我们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辉煌,仅有历史的沉淀和恢宏的建筑是远远不够的。她同样需要准确的商业定位并历经变幻莫测的商场洗礼。 毕竟,中亭街首先是商业街而不是观光街。它的气派和恢宏,并不一定与客流量成正比。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狼烟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种地利或环境就能创造商业神话的时代。更何况,现在不少福州人还有购精品、名品到鼓楼的消费习惯——位处台江区的福州亚细亚购物广场的沉沦,曾经让福州不少商人发出“台江开不了高档商业城”的感叹。
大手笔的中亭街能否从此扭转“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❾ 求关于鼓山风景的典故

涌泉寺西有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 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 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18景,这就是鼓山十八景:达摩面壁 南极升天 仙猿守峡 古鹤巢云 仙人巨迹 福寿全图 蟠桃满坞 玉笋成林 蚁蜓渡潮 渔灯普照 狮子戏球 金蟾出洞 伏虎驮经 神龙听法 铠甲卸岩 慈航架壑 八仙岩洞 千佛梵宫 这18洞景经过风化瓦解 岁月淘洗现在有的景点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点仍然惟妙惟肖,连同那美妙的神话传说,让游客感觉到大自然的无比神奇

镇虎岩 相传清朝时,方圆数十里的鼓山,常有几只大虎,经常下山残害生灵,山下百姓,追赶大虎 每追到此处,大虎都奇迹般地消失,大家认为这巨岩下可能是个虎穴,于是请来了涌泉寺的法师来此诵经降虎,在镇虎岩边刻上 南无增福寿佛 ,用佛法来镇虎,还在十八景西面建了一个伏虎祠,从此鼓山再无虎患

仙人巨迹 一块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罗汉台"三个大字特别醒目 相传罗汉化身的灵峤禅师,曾在此与八仙中的蓝采和会面,请他传授医道 蓝采和将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灵峤禅师后,化成一阵清风飘走了,却在罗汉台上留下了三个巨大的脚印,称为"仙人巨迹" 罗汉台上往南这3块巨岩,形状如三艘船,荡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慈航驾壑 传说观世音听了八仙们对鼓山的介绍后,亲自光临鼓山,也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 真是 风光优美这般好,怎令慈航不掩留 观世音在饱览了鼓山的胜景之后,返回南海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又将来临,观音向王母提议放在鼓山举行,王母喜极 于是,观音拨了3艘船,满载各路神仙,驾着祥云,飞向鼓山 后来这3艘船就留在了鼓山, 慈航驾壑 由此而来的

佛窟 在罗汉台上方的 佛窟 ,为清代鼓山涌泉寺主持道霈 1614 1702年 所题的摩崖题刻,道霈大师曾于清康熙七年 1668年 著写了一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 ,共有120卷,分装48册,木刻雕版达二千多块 1928年弘一法师来福建时,曾将它印了几十套分别赠送给日本的各个寺院,日本人民称道鼓山是 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 在左边这一块岩壁上,刻着55个佛名,连同罗汉台下断壁上刻着的33个佛名成为88个佛号,这些均为道霈法师的手迹 此处有一窟清泉如镜,终年不涸不溢,洁净不染

八仙岩洞 八仙岩洞的传说始于元代,相传铁拐李首先得道成仙后,度汉钟离,汉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子和曹国舅,而张果老 蓝采和 何仙姑则是分别得道后共成八仙,经蓝采和的大力推荐,八仙们曾来到这里欢聚,一起共渡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金蟾出洞 刘海台和金蟾洞,分别在石道的左右两边,右下方的金赡洞洞顶岩形如蟾蜍行将出洞,岩底平白一片,犹如蟾腹,伏在坡旁草丛中,跃跃欲出

蟠桃满岛 金蟾洞东南向,有数块巨大的岩石,错落而成,就好象几个蟠桃堆放在一起,周围也有很多岩石酷似蟠桃,因此,这里叫蟠桃林,旁边还有一岩石洞,上刻有 曼倩岩 3个字 传说:当年曼倩曾是王母娘娘蟠桃园里忠实的看守官 但他终究挡不住仙桃的诱惑,在离任时斗胆偷了几个蟠桃,溜下人间,来到鼓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就把蟠桃种在了鼓山,曼倩怕王母娘娘知道后怪罪,也就留在了鼓山 经过多年的经心栽培,这里到处布满了仙桃 后来,这事被天兵知道后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亲临鼓山,要把曼倩带回天庭问罪,曼倩宁死不回 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曼倩和这里的蟠桃都点化成石
古鹤巢云 法华岩洞,它由两个互通的岩洞组成,洞内刻有清代魏杰的题词: 且憩 洞前的这一块小平地,相传过去常有白鹤盘旋,停栖,故名 古鹤巢云

福寿全图 法华岩洞右边的亭子,叫法华亭 据传,站在此亭俯瞰榕城,道路 农田 河流 湖泊纵横交错,天然勾勒出福寿全图,点划不误,令人叫绝 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已经看不到这幅 福寿全图 了

伏虎驮经 伏虎洞顶岩石伸出,酷似虎首,藏牙缩爪,远看如一只被降服归依之虎,背上驮着一块平石,如驮着佛法经书,故取名 伏虎驮经 伏虎祠祀奉伏虎禅师,并将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定为伏虎禅师的诞日,在此前后三日都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伏虎禅师诞辰
岩壑俱飞 莲花岩有巨岩如独木冲天,摩崖题刻"岩壑俱飞"四个大字,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色

铠甲壑岩 路旁有一奇岩怪石,其石表面有很多规则的小裂痕,形如古代将军铠甲上的鳞片,岩石上刻有"卸甲"二字,故称"卸甲岩"
玉笋成林 站在 卸甲岩 上,向东仰望,可见到对面云雾环绕,玉笋峰上露出了许多大小尖峰 岩石耸列,犹如雨后春笋,出土成竹,这是这里最为特别的景观,古人誉为"玉笋成林"之景

❿ 福州历史上都有哪些别称

宝塔锚地

选自《日本相册》

拍摄时间:20世纪30-40年代

拍摄地点:马尾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历代以来它有十三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闽都等。

万寿桥

拍摄者:岛崎役治等(日)

拍摄时间:20世纪20-30年代

拍摄地点:福州

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苟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2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2

晋安

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人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飞虹桥

选自《日本相册》

拍摄时间:20世纪30-40年代

拍摄地点:西湖

3

凤城

晋代地理学家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并作《迁城记》,文中对福州的地形作了这样的描述:“其城形状,如鸾如凤,气势盘肇,遇兵不乱,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其言下之意,把福州比作“凤城”,而凤鸟则是吉祥之象征,因此说福州是个福祥之城,如今福州还有许多带“凤”的地名: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院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地书院等。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桥南环岛还耸立着一座“三凤齐鸣”的仿古铜色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4

三山

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人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鼓山名胜

拍摄者:岛崎役治等(日)

拍摄时间:20世纪20年代

拍摄地点:鼓山

5

长乐

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6

榕城

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7

福安

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g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古城区

拍摄者:岛崎役治等(日)

拍摄时间:20世纪20-30年代

拍摄地点:于山

8

天兴府

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潭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9

左海

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别称,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耸立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辈出。林则徐纪念馆的大门左边上书“左海伟人”,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社长邓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笔名发表文章。

涌泉寺

拍摄者:岛崎役治等(日)

拍摄时间:20世纪20年代

拍摄地点:鼓山

10

泉州

唐代初年福州曾叫过“泉州”,但时间很短。

11

闽州

唐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为“闽州”,把泉州这个名称移给了现在闽南的泉州,直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闽州为福州。

鹤龄英华书院

拍摄者:西德尼戴维甘博(美)

拍摄时间:1918年

拍摄地点:福州

12

闽海

辛亥革命后,废除旧府建置,改福州为“闽海道”,于是出现了闽海之别称,它包括福州话流行的长乐、福清、闽清、永泰、连江、古田、屏南、罗源、闽侯、平潭等十个县市,故在海外有“闽海十邑”之称。

13

闽都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三年(909年)受封为闽王,建立闽国。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

商业街

拍摄者:西德尼戴维甘博(美)

拍摄时间:1918年

拍摄地点:福州

阅读全文

与鼓山的名字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