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流亭名字的由来

流亭名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05-20 19:11:29

㈠ 青岛为何称其为青岛因为每个地名都有来历

【名称的由来】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㈡ 青岛的由来

青岛市,简称青,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又被誉为“东方瑞士”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 ,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的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明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记述为:“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这里的“青”,即指青岛。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㈢ 青岛栈桥的资料及来历

资料:

青岛栈桥,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市重要标志。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

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栈桥划波斩浪,像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的怀抱;伫立阁旁,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击起万千碎玉;

进入阁内,沿螺旋楼梯登到楼上,四周尽是宽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风景,“飞阁回澜”因此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来历:

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

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

1901年5月,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1901年10月7日,小港码头建成,运输物资均由小港码头承担,栈桥的运输功能也慢慢减弱。

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

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

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

2013年11月2日,山东省青岛栈桥的桥身部分实现合龙。2014年4月25日,经过11个月的加固维修,栈桥重新运行开放。

(3)流亭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回澜阁对面那座小岛是小青岛。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美景天成。小岛原名就叫青岛,这个小岛因为常年林木葱郁,对面有黄岛,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青岛市1929年建置,当时也是由这个小岛得名而来。其距离海岸720米,海拔仅为17.2米,面积也只有0.012平方公里。

㈣ 青岛的地名来历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㈤ 青岛市名的由来

青岛市市名由来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
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市南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为市南区公所,1951年改为市
南区人民政府。因位于青岛市市区的南端,故名市南区。
市北区清属即墨县仁化乡,为青岛市辖区之一。境域变化多次,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
部而得名。
四方区 四方区建于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沧区 1994年,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
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崂山区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设置。
黄岛区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划归青岛市,为黄岛区。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崂山区 1988年改设崂山区,因境内崂山而得名。
城阳区 1994年5月设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胶州市 1987年撤县设立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
即墨市秦代,即墨始定为县。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
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设立即墨市、
平度市据《重修平度县志·叙》载,"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
对齐宣王,顾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明始称平度州,1914年
改平度县,1989年10月撤县设市。
胶南市胶南历史上多分属胶州、诸城,1946年成立胶南县,因地处胶县南部而得名。
莱西市 1941年,莱阳县先后析出莱东、莱西和莱西南县。1950年,莱西南与莱西县合并
为莱西县。1958年,莱西、莱阳两县合并为莱阳县。1962年两县分立。1991年撤莱西县
设莱西市。

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其中,也反映出青岛的发展历程。

㈥ 青岛流亭机场 为什么叫流亭

因为机场所处的位置是城阳流亭村

㈦ 青岛地名的来历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7)流亭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按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类系统,青岛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盐土等5个土类。

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样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

尤其是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也很丰富。

㈧ 谁能告诉我青岛的来历

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其中,也反映出青岛的发展历程。
朋友,你看看这个回答好不好?
南无阿弥陀佛……

㈨ 青岛地名的由来

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其中,也反映出青岛的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927263.html

㈩ 青岛为什么叫青岛

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其中,也反映出青岛的发展历程。
(转)

阅读全文

与流亭名字的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