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恩施名字的由来50字

恩施名字的由来50字

发布时间:2021-05-20 19:36:06

㈠ 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西北与重庆市交界,南和南偏北与湖南省接壤,东邻宜昌,东被角连神龙架林区。区境南北长260公里,东西宽220公里。据清同治年《恩施县志·地理志》和《施南府志·地理志》等书记载,恩施上古时期为?君国地,春秋为巴子国,战国属楚巫郡,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属吴,晋属建平郡的沙渠县,后周为施州清江郡,隋义宁初为施州清江县,唐属江南道,宋、元属清江县。清朝前,其隶属名称迭易无常。恩施之称始源于施王屯(又名蛮王寨,现恩施市舞阳办事处红庙居委会瓦店子处),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桓无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县城关驻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归所辖。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从此,历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称。据同治《恩施县志》:“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改称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名,故名恩施。从元至清出四百余年皆系土司制。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设置施南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十五年改为施鹤道,十六年设鄂西行政区。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后,建立了人民政府,沿用“恩施”之名至今。

㈡ 汉字的来历简介50字

汉字,史书上记载的汉字是由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但事实上,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是劳动人民通过劳动探索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独立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汉族文字。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初期形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

㈢ 湖北名字的由来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万人。全省设有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省辖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市,1个恩施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城市为武汉市。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

㈣ 介绍一个关于地名的来历50字急!!!!!

武汉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 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集家嘴的由来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 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 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 “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 也”,于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 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 应,他 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 头,楚王的仓库 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汉何以又称"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云:“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谓江城,乃指武昌,后沿称武汉为江城。

"六渡桥"的民间传说

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

是谁称汉口为东方芝加哥

20世纪初,日本驻武汉领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汉口》一书中称:“汉口今为清国要港之第二,……使视察者艳称为东洋芝加哥”。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署名为魏尔·瓦 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写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沧海的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㈤ 恩施方言来历

1、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西北与重庆市交界,南和南偏北与湖南省接壤,东邻宜昌,东被角连神龙架林区。区境南北长260公里,东西宽220公里。
2、据清同治年《恩施县志·地理志》和《施南府志·地理志》等书记载,恩施上古时期为君国地,春秋为巴子国,战国属楚巫郡,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属吴,晋属建平郡的沙渠县,后周为施州清江郡,隋义宁初为施州清江县,唐属江南道,宋、元属清江县。
3、清朝前,其隶属名称迭易无常。恩施之称始源于施王屯(又名蛮王寨,现恩施市舞阳办事处红庙居委会瓦店子处),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桓无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4、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县城关驻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归所辖。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从此,历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称。据同治《恩施县志》:“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改称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名,故名恩施。从元至清出四百余年皆系土司制。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设置施南府。
5、民国初废府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十五年改为施鹤道,十六年设鄂西行政区。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后,建立了人民政府,沿用“恩施”之名至今。
6、恩施(土家)方言的由来:土家族方言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的归属尚未确定。文字资料很少,由于与汉族杂居后,汉族语言逐渐成为各民族间共同的交际工具。现在除少数地方外,土家族语言已逐渐消失。

㈥ 恩施名字的由来50多字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地域,春秋时属巴国;战国属楚国的巫郡;秦朝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汉代北部属南郡(治所在今荆州),南部的来凤、宣恩以及咸丰的南部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

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属建平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今恩施地区的土著人向邹兄弟归附朝廷,因此设施州,今恩施地区始有“施”字之名。

以后各个时代,施州曾改过庸州、清江郡等,但绝大多数时间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卫,清朝改施南府。

清朝设施南府,其名来源于元代始设的施南土司。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对今恩施地区的统治主要为羁縻制度,即“以土官治土民”,封赠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羁縻府州、羁縻卫所”制度。

宋代,施州改属四川省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在今恩施南部设立了一些羁縻州县。如定州(鹤峰县南部并跨入湖南境内)、富州(今来凤一带)、顺州(宣恩沙道沟一带)、保顺州(宣恩县李家河一带)、高州(宣恩县高罗一带)、懿州(咸丰县境)、龙渠县(利川市忠路一带)。

元代统治中国后,鉴于宋代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每到王朝衰微时,不听其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对土司的建制、职衔、职责、升降、进贡、征调等,都做了规定。

其时在今恩施境内共设10多个土司:施南宣慰司(改土归流时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早期治所地有争议)、湖南镇边宣慰司(即以后的忠峒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一带)、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即以后的镇南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李家河一带)、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今来凤境内)。

师壁宣抚司(今来凤境内)、高罗宣抚司(今宣恩境内)、安定宣抚司(辖今鹤峰、桑植、慈利三县毗邻地区)、怀德宣抚司(遗址待考)、忠孝军民安抚司(今利川元堡一带)。

盘顺安抚司(来凤卯洞土司的前身)、龙潭安抚司(今咸丰龙潭一带)、木册安抚司(今宣恩板栗园)。施南土司是级别最高的三个宣慰司(从三品)之一,其名称源于其治所在施州之南。

清朝建立,初期仍袭明制,今恩施地区的行政名称仍为施州卫。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卫改施县,次年改恩施县,取皇帝恩泽施地之义。

1735年设立施南府,恩施县为附郭首县,即施南府署所在地。中华民国成立,废施南府,所属6县直属省府。以后在今恩施地区先后设荆南道、荆宜道、荆鹤道、施鹤道,仍为6县之治。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宜昌府属鹤峰州改县划入,为7县之治。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设鄂西行政区,始有“鄂西”行政区域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湖北省第十行政区,其时将宜昌府属巴东县划入,为8县之治。以后又改为鄂西第七行政督察区。这一阶段,恩施县均为附郭首县,未以其为府、道、行政区机构名称。

(6)恩施名字的由来50字扩展阅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设置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辖陆续解放的7县,仍为原来的8县之治。1955年改称恩施专员公署。

1968年改称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用至今。“恩施”两字,与今恩施州,与恩施人民难舍难分,就“施”来说,已有1400多年的时间,就“恩”来说,也有280多年时间。

㈦ 谁能给我说说恩施舞阳坝的历史,以及名字的来由。

我只能把我知道的告诉你。以前的舞阳坝算是郊区。也就是城外。听老一辈的人说、舞阳坝以前是乱葬岗。埋的都是些死的不明不白的人和作恶的人。 名字的由来我就不知道了。 抱歉。

㈧ 恩施凤凰山名字的来历

不知道是不是ES的那个

凤凰山,东晋时称龙山,历史悠久并见诸史籍。据《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光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所谓福德之地也,使阳裕、康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宗庙,改柳城为龙城县”。 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鲜将都城由棘城(今义县)迁移到龙城。自此,朝阳古城便翻开了三燕故都近百年的历史。

作为龙山, 其悠久的历史便也由这时发端并逐步走向辉煌。据《晋书.载记第九》记载:“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山,光新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历代帝王均自命为真龙天子,龙山上出现黑白二龙颇合燕王心意,“光大悦,还宫殿,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佛寺于山上”。龙翔佛寺,是凤凰山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宇,也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从此,佛教在这里广为流传,至辽代,凤凰山已成为影响很大的一处佛教圣地。龙翔佛寺的兴建,开始了凤凰山乃至朝阳佛教文化的历史。75年后,即北燕冯跋太平廿一年(公元420年),朝阳的佛教高僧释昙无竭(又名法勇)率同志沙门僧猛、昙朗等25人赴天竺取经,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西行求法僧人之一,早于唐玄奘207年。

至隋朝,龙山之名益盛。椐《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九隋记三》记载:“文帝十六年(公元596年)又诏北镇于营州龙山立祠”。

唐朝290年间,佛教在整个朝阳地区传播,塔寺建筑也向其它形胜之地发展,凤凰山步入了第一个兴盛期后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北宋时期的辽代,凤凰山再度兴旺。上寺之凌霄塔、中寺之摩云塔、北沟之大宝塔均是辽时构建,同期还兴建了华严寺、天庆寺、倒座观音油及观音堂。诚可谓大兴土木,盛极一时。此时的凤凰山,又叫和龙山,名字源于黑白二龙的传说。

到了清初,龙山改称凤凰山。关于凤凰山名字的由来,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说因山形而得名。据《塔子沟纪略》记载:“山顶有小塔一座,小塔左右有两高峰,建塔这峰其形少伏。数十里之外,望其左右两峰,如凤两翼,中峰微伏,有塔耸起,如凤昂首者然,故名凤凰山”。《承德府志》也有类似观点:“凤凰山在县属土默特右翼东南二十里,群峰连亘,周九十余里,山椒一塔耸峙,诸峰抱之,如翠凤昂首张翼形,故名”。

一说源于朝阳洞。清顺治八年春,时人偶然发现了卧佛洞,“洞口向西南,面宽两丈,进深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洞本元名,因其向阳,遂名朝阳洞”(《塔子沟纪略》)。清代诗人许植椿《游凤凰山》诗中即称“千年石洞号朝阳,因起山名是凤凰”。这是根据《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中“凤鸣朝阳”之意而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基于政治因素。清至乾隆,天下大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龙,自古便是帝王君主的象征,因而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根本利益出发,乾隆不可能容忍塞外有“龙”,更何况龙山早有盛名,此地又曾是三燕故都。因此,龙山改凤凰山,龙城变朝阳,既吻合“城东一带高山,诸峰连亘,山形如青凤昂首对城长鸣”之说,又去掉了清王朝心理上的忌讳,倒也算是两全其美。

清初到清中,凤凰山的寺宇建筑及佛事活动达到了鼎盛。云接寺、延寿寺等均建于这一时期。到了清末,凤凰山屡遭天灾人祸,十年文革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本已遗存不多的古建筑群及佛像几乎破坏殆尽,其中作为古城朝阳一大象征的凌霄塔也毁于人为点燃的炸药之下。

然而,有着1650多年历史的凤凰山,毕竟以她曾有的辉煌和绚丽,永远载入了史册,成为大辽西魅力永存的名山胜地。

㈨ 恩施的民间传说

1、施南城东的天池岭下,有一口莲花池,四周有五座山峰看守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焦土,很少人烟的地方。

有一年,东乡有个叫谭顺山的猎户,和父亲一起出山卖兽皮。刚刚走到天池岭,忽然狂风大作,谭顺山一下子被卷到了空中。后来他睁眼一看,自己躺在了一个松软的土堆上。这时候已是半夜,四周黑蒙蒙的,谭顺山又饥又渴。

他使劲爬起来,猛然看见远处有一点亮光,金黄金黄格外耀眼。他跑去一看,却见前面横着一口大塘,那金光是从水里面发出来的,把四周的山都照得有点亮了。一时间,水中突然升起了一朵大莲花,扑鼻的香味不断从水面飘来,四周原来光秃秃的山上,慢慢长起一片树林。过了一阵,天渐渐亮了。

谭顺山又惊又喜,赶忙回头找父亲。找到父亲后,把昨夜看到的奇事讲了一遍。父亲忙说:“这是神莲呀!” 他们回到山里,赶忙把遇到神莲的事告诉了乡亲们,大家邀伙结伴去看神莲。后来,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有灵气,干脆和一些乡亲把家搬到了天池岭下,人们辛勤劳动,使这一带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这事传到了施南府的于老爷耳里,这老爷心想:“把这神莲弄来献给皇上,定能得个高官。”他赶忙派几个下人,化装成几个老百姓的样子溜达到天池岭,乘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莲花偷偷地采走了。

乡亲们不见了神莲,都非常着急,四周查访下落,于老爷生怕露了马脚,于是栽赃谭顺山父子,把他们捆起来投到了塘中 ……

以后,神莲的下落,七说八不一,有的说神莲化作了一团大火,烧死了于老爷就腾云飞上了天;有的说,神莲又飞回了天池岭,化成了五座山峰,保护着大水塘。

居住在大水塘边上的人们,为了纪念神莲就给自己的山寨取名为“莲花池”。周围的五座山峰就世世代代地守护着这个神池。此后,这一带地方又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2、梭布垭下面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土家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种劳作,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里就是今天的大块村。

很久很久以前,山下太阳河里住着一条千年鱼怪。它听说大块村是个好地方,这里的肉好吃,酒好喝,姑娘也长得特别标致,就变成一个秀才到大块村来看个究竟。山民们摆席设宴地接待了它。茶余酒后,秀才眉飞色舞地给山民们讲了不少寨子外面的奇闻趣事,山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特意留秀才多住些日子。

这秀才成天在山寨上下东游西荡,特别注意人家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天晚上,它便化成一陈腥风,掳走白天看上的土家妹子,抢到山洞里供它玩弄,玩弄够了便一口吞下支。寨子里天天丢失妇女,弄得人们惊慌失措,大人哭,小娃儿叫,十分凄惨。 哭声震动了仙女岩。

原来,这仙女岩是盐水女神肉身变化而成的。女神见鱼怪拢得子孙不得安宁,便心生一计,把自己变成一个十分标致的幺妹子,又在淹水淌中间的岩石中变了一座房子住下。白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嘴里唱着甜美的山歌,引得鱼怪如痴如狂,心焦火燎。

一天晚上,鱼怪趁着夜色,化成一阵腥风直扑幺妹子的住处,想掳走幺妹子供自己玩乐。那想到盐水女神早有准备,奋起一掌把鱼怪把落在水中,现了原形,在水中拼死奔命。盐水女神正待作法打死这个怪物时,又转念一想,何不把它留下来,给世上的恶人作个教训。

于是用手指在淹水淌东南西北岩壁上戳出向个洞,淹水淌里的水纷纷从洞内流走了。鱼怪无水游动不得,陷在淹水淌里不能动弹。久而久之,便活活干死了。住在这里的人无不感谢仙女岩上的仙女为老百姓除了一害。

(9)恩施名字的由来50字扩展阅读

恩施的风俗文化

1、女儿会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2、月半节

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3、祝米

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4、哭嫁

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

㈩ 恩施名称由来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土 家 族

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为570.42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

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语言文字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宗教文化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习俗及社会 跳“摆手舞”是他们很盛行的活动。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民族简介]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宗教习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土家族的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阅读全文

与恩施名字的由来5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