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喊沙傣寨名字的由来

喊沙傣寨名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05-22 10:52:50

『壹』 傣代表是的哪里

这里只有点傣族的风俗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百鸟啼鸣。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为城镇,“洪”为黎明。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路”是汉语。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勐”为地方,“养”为剩余,“囡”为小。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据传,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佛祖经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还有勐腊,意为产茶之地;勐仑,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服饰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饰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饰很有文化价值。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傣族的天文历法
西双版纳傣族常用的算术叫“维萨算”,受汉族的影响较多,也有其它民族的影响。傣文算术书中的乘法口诀,有从汉族口诀翻译的,也有其它民族的;使用时要用本民族语言。傣族算术没有加、减、乘、除符号;计算方法是从左至右,边计算,边将已计算过的数码擦掉,最后剩下得数。善于计算又懂得历法的人,能用这种方法准确地推算出闰年、闰月和日月食。

『贰』 关于云南的一些问题

方案路线:从云南丽江向西南出发,经大理,腾冲,瑞丽后返回昆明,全程以汽车作为最主要交通工具,行程超过1500公里。选择丽江和昆明作为假期的起始地和结束地,是因为这两地皆是前往云南旅游的必经之地。当然也可以反着走,从昆明出发到丽江结束

第一天(D1);丽江:黑龙潭公园,白沙,束河。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丽江黑龙潭公园,然后租自行车骑车去白沙古镇和束河古镇,傍晚返回丽江古城。
提早起床,赶往古城北的黑龙潭公园看日出。公园离古城很近,沿古城古城东大街到古城水车,之后沿着水流往北走十多分钟便可到黑龙潭公园,门票¥40。黑龙潭的日出很漂亮,站在岸边可以看到玉龙雪山在潭中的倒影。黑龙谭潭中有很多的鲤鱼,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潭边小贩处买鱼食喂鱼逗乐。从公园回古城后,早餐推荐去大石桥旁的瑞煜小吃。他们家的凉拌米线,鸡豆凉粉和鸡爪的味道不错。早餐费用¥6。
早餐后,在古城内租一辆自行车出发,租车费用¥10。之所以骑车前往白沙和束河,主要是这两个地方离古城不不远,都位于古城北边。更重要的是这一路景色宜人,适合随时随地停车照相。出古城,沿香格里拉大道向北骑,在一大转盘处有标识,右侧通白沙,左侧通束河。建议先去白沙。
白沙乡位于丽江大研镇以北8km处,骑车1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曾是宋元时期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今仍保存着明代的木氏土司建筑以及壁画(白沙壁画)。门票¥15。白沙乡位于玉龙雪山山脚下,在公路上能拍到不错的片子。参观完白沙后原路返回,前往束河。束河的门票是¥30。束河的人工景点相对古城来讲多了点,但纳西文的路牌很有特色。越往里走越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古镇。古镇里也有四方街,吃的东西不贵,午饭费用¥10。
结束了一天的游玩,晚饭可以在古城内的顺水楼解决,推荐凉拌吹肝,豆豉烤鱼。人均费用¥30。也可到新城七星街上的草墩罗非鱼庄去吃罗非鱼火锅,活鱼只要¥7/斤,晚餐人均¥25。
晚上可在古城转悠,体验四方街的热闹和老民居的静谧。晚上住古城的客栈,费用¥30。
门票:¥40+¥15+¥30=¥85
食宿:¥6+¥10+¥25+¥30=¥71
交通:¥10
总计:¥85+¥71+¥10=¥166
第二天(D2);丽江-大理古城。周城买蜡染,喜洲严家大院,,三塔倒影公园,洋人街。
早起后,在瑞煜小吃吃完早餐,费用¥6。出古城,去丽江长途汽车站。买去下关的车票,票价¥43。注意,下关是大理州的州府,去大理古城要提前半个小时下。建议可以不要直达大理,顺路可以游玩周城和喜洲两个地方,他们是大理白族村寨中地方民族特色最浓的地方。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处。在周城,你还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价格比古城要低。喜洲位于大理古城北18公里处,喜洲的白族民居很有特色。最有名的应该是严家大院了,从公路口可以坐电动三轮车去,价格¥2一人。严家院子是民国时著名大商人“永昌祥”商号严子珍的故居,也是当年拍《五朵金花》时公社大院的外景地。严家大院门票¥10。在大院里,可以品尝白族的三道茶,看表演。午餐可以在喜洲解决,也可到古城解决。费用¥15。
到达大理古城后,大理的客栈也很多。建议去城北福康里的清馨庭院或福馨庭院住宿,性价比很高。住宿费用¥25下午可以在古城内转转,大理古城不大,东南西北方向各有城楼。南门的城楼顶上景观最好,是鸟瞰古城的最佳角度,门票¥2。接近黄昏的时候,可以去三塔倒影公园看崇圣三塔在夕阳下的倒影。不推荐去三塔公园,门票太贵且不值得。可以去北门坐马车到三塔倒影公园,往返车费大致¥4一人。三塔倒影公园门票¥4。
晚餐推荐去人民路上的益恒饭店,是老字号店。特色菜有沙锅鱼,酱爆螺肉,木瓜鸡等。晚餐费用¥20。入夜后,可在古城的洋人街转悠,酒吧很多。在喧闹的洋人街上,居然能找到一家书吧:懒书吧。环境很好,推荐。大理的小吃不少,因盛产青梅,青梅制品很多。在大理,最常见的小吃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牛奶做成扇子卖的乳扇。推荐去邮电局对面的乳扇店吃,价格也不贵,¥2一个,不过奶膻味有点大,可能一些人吃不惯。对了,大理的酸奶也不错,可以一尝。
门票: ¥10+¥2+¥4=¥16
食宿:¥6+¥15+¥20+¥2+¥25=¥68
交通:¥43+¥4=¥47
总计:¥16+¥68+¥47=¥131

第三天(D3);大理:洱海,苍山,大理-下关。
大理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苍山洱海了,今天去洱海,苍山后,在顺路前往下关。因为开往腾冲的班车是由下关始发的。
早餐推荐去福合园,它位于玉饵路和复兴路的交界处。门面很不显眼,但米线和饵丝的味道很好,尤其是饵丝,很筋道。早餐费用¥3。
去洱海,可在洋人街乘2路车在才村码头下,车费¥1。洱海游船票面价格¥100。但可以跟拉客的当地妇女砍价到¥25。游船在洱海里停靠观音阁和金梭岛,来回约1个多小时。观音阁门票¥10,金梭岛门票¥3。返回古城洋人街车费¥1。
苍山修了两条索道,分别是感通寺索道和中和寺索道。因时间有限,建议从感通寺索道上,上山后沿着玉带云游路走5km,到达七龙女池后便可返回,再从感通寺索道下,顺路可以去清碧溪。往返时间约4个小时。感通寺索道往返票价格为¥82,但如果在居住客栈的老板处买,可以便宜到¥45。另外在洋人街上,也有很多索道售票点,应该也能讲价。建议还是从客栈老板处购买,可以省下不少钱。从古城可搭乘4路公共车,在感通寺索道外的公路口下车,车费¥2。路口有小巴开往索道,车费¥3一人。
从苍山下来公路后,还可搭乘4路车或小巴前往下关。车费约¥2。在建设路上的下关客运站下车,买明日前往腾冲的车票。下关发往腾冲班车最早的是10点,票价¥82。之后便可按个人喜好自由活动了,建议去双桥园吃米线。
门票:¥25+¥45+¥10+¥3=¥83
食宿:¥70
交通:¥45+¥1+¥1+¥5+¥2+82=¥136
总计:¥83+¥70+¥136=¥289

第四天(D4):下关-腾冲。
下关前往腾冲的班车是早上10点,所以早上不必太急。早餐还是米线吧,费用¥6。腾冲位于云南西南,距下关有6~7小时的车程。不过车况和路况比较好,也不至于过于疲惫。一路上要翻越高黎贡山,景色很美。在中午大巴会在保山市的蒲缥镇停留,让乘客吃午餐,餐费¥10。待抵达腾冲新客运站,基本上要到17点了。新客运站附近住宿不方便,建议打的¥5到城区苍山南路一带找住宿。腾冲县政府对面的广厦宾馆双人标间¥35。
去腾冲,一定要去县政府侧的腾越食府夜市去品尝当地小吃。推荐去里面的腾冲四街华艳小吃,炒螃蟹、炒罗非鱼和大救驾一流。也可品尝一下傣族特色的小吃:撒撇。晚餐费用¥15。
腾冲曾是东南亚重要的的玉石宝玉交易中心,若有兴趣的可以去玉石宝玉交易中心看看。腾冲的物价很低,在这里能玩好吃好。
门票:无
食宿:¥6+¥10+¥15+¥35=¥66
交通:¥5
总计:¥66+¥5=¥71

第五天(D5);腾冲:热海,国殇墓园,和顺乡。
腾冲是个有着奇特景观和丰富历史文化的滇西重镇,也被称为极地边城。她是这次假期的重点,相信来此的游客一定不会失望而归,这也是我专门安排在此地玩满2天的理由。
热海和火山公园是腾冲最有名气的自然景区了。今天安排热海,明天再去火山公园。早餐可以在酒九庄,饵丝或大救驾,费用¥6。之后乘2路车到热海路上的车站,转乘小面的去热海,车费一共要¥6。热海门票¥30,遍山的地热都很发达。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温泉,还有地热奇观,甚至手摸山岩都能感觉到是热的。热海景区内有名的温泉有热海大滚锅(徐霞客游记里有专门介绍过),大滚锅水温高达97度,当地村民用草绳串起鸡蛋扔进去煮,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鸡蛋串着卖”了。景区内还有送胎井,珍珠泉,蛤蟆泉,眼镜泉,鼓鸣泉等特色热喷泉,非常的奇特。喜欢温泉浴的可以去美女浴温泉体验一把在大自然中泡露天温泉的感受,另加门票¥60。离开温泉区后,会路经热田景区,让你有飘行在云雾中的感觉。出热海后,还搭乘小面的¥6回腾冲县城。午餐费用¥10。
位于县城西南1km处的国殇墓园内埋葬着为收复腾冲而牺牲的3346名有姓名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该墓园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有历史良知的国人都应来此拜祭!让更多的人知晓那段历史,也向保家卫国的先烈们致敬!可在县城内乘4路车前往,车费¥1。门票¥20。
从国殇墓园出来后,可搭乘面的¥2到和顺乡。和顺去年刚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门票¥50。可游览和顺图书馆、弯楼子、滇西抗战纪念馆、艾思奇故居、元龙阁等景点。之后可在和顺过夜,也可回县城过夜。晚餐¥15,住宿¥35。
门票:¥30+¥60+¥20+¥50=¥160
食宿:¥6+¥10+¥15+¥35=¥66
交通:¥6+¥6+¥1+¥2+¥5=¥20
总计:¥160+¥66+¥20=¥246
第六天(D6);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北海湿地。
早餐¥6,在县城花¥1搭乘2路到西门。那里有去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方向的出租车或班车,都是坐满人后才开。出租车是¥15一人,班车是¥7一人,因路况很不好且要行40分钟。建议搭乘出租车前往。若搭乘班车的话,则在马站乡下车。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97座火山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休眠期天然火山群。门票¥30,包括大空山、黑鱼河和柱状节理三个分散景点。后两个离售票处较远,需另行搭乘车子前往,时间若紧的话可不去。大空山相对海拔只有100多m,可以沿着火山岩修建的楼梯拾级而上。到山顶后甚至可以步行下到火山口里。在山顶,张目四望可以看到周围的火山群。游览玩火山公园后,原路返回腾冲,车费¥15,午餐¥15。
下午还是在西门车站附近搭乘前往北海湿地的小面的,车费约¥5。北海湿地33处国家重点湿地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这里最奇特的是浮在水上的草甸可以当船划。北海湿地最美的季节应该是4-5月,遍地盛开着紫色的北海兰。北海湿地门票¥30,进去后换要先雨鞋,搭乘渔船在湿地里转一圈,途中可以下船在当地村民引导下体验行走于湿地有惊无险的感觉,刺激!换雨鞋费用¥2,导游费¥2。
晚餐可以在湿地边的农家饭店吃河鲜,也可回县城的腾越食府吃炒螃蟹,车费¥5,餐费¥15,住宿¥35。
门票:¥30+¥30+¥4=¥64
食宿:¥6+¥15+¥15+¥35=¥71
交通:¥1+¥15+¥15+¥5+¥5=¥41
总计:¥64+¥71+¥41=¥176

第七天(D7);腾冲-瑞丽;瑞丽弄安金鸭塔。
今天就结束腾冲的美妙之旅,前往云南傣族特色浓郁的城市-瑞丽。瑞丽位于云南西南边陲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同西双版纳一样都是傣族的聚居地。早餐¥6,之后打的¥5前往腾冲客运站。早上10:10有趟开往瑞丽的班车。车票¥36,中巴,车况很差,建议一定要坐前面。车程近6小时,中午车会在陇川户撒芒东路口停留,路口上有很多卖户撒刀的店,买完后可以直接托老板邮寄回家,省得路上惹麻烦。有兴趣的游客可以选购。过户撒后,车会翻阅一座山,转弯很急。建议晕车的游客要提前服用晕车药。下午约16点,可抵达瑞丽客运站。下车后,推荐前往南卯街的利民宾馆住宿,双人标间¥40。
瑞丽与缅甸只有一江之隔,在市区能看到很多不分男女都穿着裙子的缅甸人。很有异国特色。友情提示:瑞丽靠近金三角,又是国家贸易口岸,来往人士较复杂。一定要提高警惕,入夜后偏僻一点的街道少去。
瑞丽地处南亚热带,终年气温很高。可以去南洋宾馆下的步步冷饮店吃特色冷饮,该店的服务生都是缅甸人,推荐大家品尝下异国特色的冷饮:波露多。店内的炒米饭也很有特色。冷饮费计¥10。瑞丽市内除了弄安金鸭塔外就没有什么景点了,都分散在市区外面。弄安金鸭塔里南卯街不远,步行可前往,无需门票。
晚上可前往华丰批发市场的夜市,内有专门的泰国缅甸食品店,也能吃到正宗的傣族撒撇,¥4一份。
门票:无
食宿:¥40+¥10+¥10+¥4+¥40=¥104
交通:¥36
总计:¥104+¥36=¥140

第八天(D8);瑞丽:姐告,大等喊,南茹河淘宝场。
南卯街上的饮食店不多,早餐可以去街西侧的一家米线店吃米线,费用¥4。姐告是我国在瑞丽江对岸唯一的一块国土,是瑞丽出境缅甸最大最重要的公路口岸,被称为:“天涯地角小深圳”。这里有中国边境唯一的两国街—中缅街,街上有上百家两国的商品门市。从瑞丽打的前往费用¥10。中缅街上有很多买玉石的店铺,倘若不识货最好不要购买。
返回瑞丽后,午餐¥15。大等喊傣家寨位于瑞丽西南20公里处,大等喊傣家寨内还有一座寺庙,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建筑风格别有特色。可以在瑞丽城区搭乘中巴前往,费用¥5。在前往大等喊的路上,还有喊沙村,一国两寨等景点,都不需门票。瑞丽又有“孔雀之乡”的美称,在喊沙村以及大等喊中能看到很多野生的孔雀。从大等喊出来后,可以同方向前往弄岛的南茹河淘宝场,拦中巴车费¥5,门票¥50。淘到的宝石归自己,但加工费需另计。从淘宝场返回瑞丽车费¥10。晚餐¥15,住宿¥40。
门票:¥50
食宿:¥4+¥15+¥15+¥40=¥74
交通:¥10+¥10+¥5+¥5+¥10=¥40
总计:¥50+¥40+¥74=¥164

第九天(D9):瑞丽:姐勒金塔,畹町,莫里原始森林,瑞丽-昆明(夜班车)。
历史上瑞丽是“乘象国”中心地带,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现有众多的文化遗迹。瑞丽东北的姐勒金塔就是东南亚五座名塔之一。前往姐勒金塔可搭乘前往畹町的小巴,在姐勒村下,车费¥3,姐勒金塔门票¥2。
参观完金塔后,可以回到公路上拦前往畹町的小巴,车费¥5。畹町是中国最小的城市, 畹町真正的迷人之处在于那座毫不起眼的畹町桥上。畹町桥是中国国西南之门户,滇缅公路之锁钥,中印公路之纽带。在抗日战争中,它是盟军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最重要陆路通道。周恩来也曾与缅甸总理并肩走过它。在畹町吃午餐,费用¥10。
前往莫里原始森林,因司机要等游客游览后返回瑞丽,所以要在畹町包车。包小巴费用¥60。莫里原始森林门票¥15,它是一个纯粹的亚热带雨林,雨林内古木参天,清幽异常,有很多平时难以见到的植物。雨林深处是有条高达40m的瀑布­—扎朵瀑布。
在从莫里返回瑞丽的途中,可以在芒令村的“独树成林”景点停留,不需门票。
返回瑞丽后,前往瑞丽客运站购买晚上开往昆明的夜班车,车费¥200。瑞丽距昆明880km,车行14多小时。需注意的时,出芒市的时候会路过检查站,会有缉毒武警上车检查,要预先准备齐全证件。
门票:¥2+¥15=¥17
食宿:¥4+¥10+¥5=¥19
交通:¥3+¥5+¥60+¥15+¥200=¥283
总计:¥17+¥19+¥283=¥319

第十天(D10);昆明:世博园,金马碧鸡坊。
班车早上抵达昆明西苑长途车站,在车站附近饭店吃早餐,费用¥5。休息片刻后,去火车北站转71路公交车在世博园下,车费¥1。世博园还是很值得去的,票价¥100。园区很大,有园林园艺馆和民族风情馆等,可以转上大半天。
从世博园返回昆明市区后,可去桥香园吃米线,餐费¥15。可到昆明市中心的金马碧鸡坊,它是昆明的象征建筑物。它旁边就是繁华的南屏步行街,是昆明市民的购物街。街上有家乐福,游客可以在此采购返程所需的食品以及当地特产。
至此,便结束了10天的完美假期。行程超过1500公里。
门票:¥100
食宿:¥5+¥15+¥15=¥35
交通:¥2+¥10=¥12
总计:¥100+¥35+¥12=¥147

10天假期费用分项消费如下:
门票:¥575
食宿:¥644
交通:¥630
费用总计:¥1849。
注:以上所有价格是基于2005年初的本人实际消费计算而得,只做参考之用。

个人简历:本人现为电子工程师,崇尚自助游。曾多次自助出行,游历过甘肃,川西和云南。本人最为得意的自助游经历是和女友一道从四川成都出发,游历川西,滇西,最后返回成都。行程4300余公里,日程30天,平均花费95元/人。一路吃好,玩好,住好。
第三天(D3);大理:洱海,苍山,大理-下关。
大理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苍山洱海了,今天去洱海,苍山后,在顺路前往下关。因为开往腾冲的班车是由下关始发的。
早餐推荐去福合园,它位于玉饵路和复兴路的交界处。门面很不显眼,但米线和饵丝的味道很好,尤其是饵丝,很筋道。早餐费用¥3。
去洱海,可在洋人街乘2路车在才村码头下,车费¥1。洱海游船票面价格¥100。但可以跟拉客的当地妇女砍价到¥25。游船在洱海里停靠观音阁和金梭岛,来回约1个多小时。观音阁门票¥10,金梭岛门票¥3。返回古城洋人街车费¥1。
苍山修了两条索道,分别是感通寺索道和中和寺索道。因时间有限,建议从感通寺索道上,上山后沿着玉带云游路走5km,到达七龙女池后便可返回,再从感通寺索道下,顺路可以去清碧溪。往返时间约4个小时。感通寺索道往返票价格为¥82,但如果在居住客栈的老板处买,可以便宜到¥45。另外在洋人街上,也有很多索道售票点,应该也能讲价。建议还是从客栈老板处购买,可以省下不少钱。从古城可搭乘4路公共车,在感通寺索道外的公路口下车,车费¥2。路口有小巴开往索道,车费¥3一人。
从苍山下来公路后,还可搭乘4路车或小巴前往下关。车费约¥2。在建设路上的下关客运站下车,买明日前往腾冲的车票。下关发往腾冲班车最早的是10点,票价¥82。之后便可按个人喜好自由活动了,建议去双桥园吃米线。
门票:¥25+¥45+¥10+¥3=¥83
食宿:¥70
交通:¥45+¥1+¥1+¥5+¥2+82=¥136
总计:¥83+¥70+¥136=¥289
第五天(D5);腾冲:热海,国殇墓园,和顺乡。
腾冲是个有着奇特景观和丰富历史文化的滇西重镇,也被称为极地边城。她是这次假期的重点,相信来此的游客一定不会失望而归,这也是我专门安排在此地玩满2天的理由。
热海和火山公园是腾冲最有名气的自然景区了。今天安排热海,明天再去火山公园。早餐可以在酒九庄,饵丝或大救驾,费用¥6。之后乘2路车到热海路上的车站,转乘小面的去热海,车费一共要¥6。热海门票¥30,遍山的地热都很发达。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温泉,还有地热奇观,甚至手摸山岩都能感觉到是热的。热海景区内有名的温泉有热海大滚锅(徐霞客游记里有专门介绍过),大滚锅水温高达97度,当地村民用草绳串起鸡蛋扔进去煮,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鸡蛋串着卖”了。景区内还有送胎井,珍珠泉,蛤蟆泉,眼镜泉,鼓鸣泉等特色热喷泉,非常的奇特。喜欢温泉浴的可以去美女浴温泉体验一把在大自然中泡露天温泉的感受,另加门票¥60。离开温泉区后,会路经热田景区,让你有飘行在云雾中的感觉。出热海后,还搭乘小面的¥6回腾冲县城。午餐费用¥10。
位于县城西南1km处的国殇墓园内埋葬着为收复腾冲而牺牲的3346名有姓名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该墓园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有历史良知的国人都应来此拜祭!让更多的人知晓那段历史,也向保家卫国的先烈们致敬!可在县城内乘4路车前往,车费¥1。门票¥20。
从国殇墓园出来后,可搭乘面的¥2到和顺乡。和顺去年刚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门票¥50。可游览和顺图书馆、弯楼子、滇西抗战纪念馆、艾思奇故居、元龙阁等景点。之后可在和顺过夜,也可回县城过夜。晚餐¥15,住宿¥35。
门票:¥30+¥60+¥20+¥50=¥160
食宿:¥6+¥10+¥15+¥35=¥66
交通:¥6+¥6+¥1+¥2+¥5=¥20
总计:¥160+¥66+¥20=¥246
第十天(D10);昆明:世博园,金马碧鸡坊。
班车早上抵达昆明西苑长途车站,在车站附近饭店吃早餐,费用¥5。休息片刻后,去火车北站转71路公交车在世博园下,车费¥1。世博园还是很值得去的,票价¥100。园区很大,有园林园艺馆和民族风情馆等,可以转上大半天。
从世博园返回昆明市区后,可去桥香园吃米线,餐费¥15。可到昆明市中心的金马碧鸡坊,它是昆明的象征建筑物。它旁边就是繁华的南屏步行街,是昆明市民的购物街。街上有家乐福,游客可以在此采购返程所需的食品以及当地特产。
至此,便结束了10天的完美假期。行程超过1500公里。
门票:¥100
食宿:¥5+¥15+¥15=¥35
交通:¥2+¥10=¥12
总计:¥100+¥35+¥12=¥147

『叁』 傣族的民族习俗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民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民族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礼仪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再裹上一层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傣历7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食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典型食品
傣族风味凉、热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锅鸡、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烧鱼、腌牛头等。
民族服饰】

女性服饰

传统
傣族民族服饰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现代
妇女服装既保持了傣族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汉族风格。傣族传统的短衫和筒裙仍为女性所青睐。她们所穿上衣袖管细长,仅容一支胳膊穿过。衫身紧窄,长仅及腰,刚好在筒裙的银腰带上,以浅色居多。天冷时,外套各种彩色的毛衣、西装。
老年妇女以白毛巾缠头。中年妇女留长发,盘发于顶,用各色纱巾包头,幼女也用纱巾裹头。少女、青年妇女则梳发辫,发式和内地相同。只有在节日时,少女们才绾髻于顶略向左倾,饰以插簪,鲜花等。青年女子盘发时,头发不够长,就把一丝袜套于发上,以增加头发的长度,盘成发髻。
妇女们喜欢带手镯、戒指、耳坠、项链等,这些物饰金质、银质、玉石均可,仿制品也行。女婴生下来几天,就由家长用消过毒的针为娃娃扎耳,为带耳环作准备。对女性而言,银腰带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带上饰以孔雀、莲花等各种花型。女人们认为银腰带越宽就越美。
“筒帕”仍很流行,但多是中年妇女使用,很多姑娘已改背皮包。

男性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男女老幼均喜欢赤脚穿拖鞋。

]【民族风俗】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泼水节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还有,传说诸葛亮曾经来过这,并教会傣族人民洗澡、造高房、种植等,所以到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大家会相互扑水表示祝福。

泼水节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泼水节爱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
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泼水节活动

划龙舟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放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泼水节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
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傣族家庭】

家庭形态

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权制小家庭。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家庭婚姻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婚札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肆』 宿松县的由来

“宿松”之名始于何时,至今学术者存在较大争辩。

一说始于晋武帝平吴(公元280年),一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前者见诸《和平寰宇记》、《辞源》等典,后者载于《隋书》、《旧唐书》等籍,已为官方所采信。

隋文帝杨坚一统宇内,在开皇十八年,一次更改了140多处带有前代姓名和重复县名。其间齐郡之高唐县与同安郡之高塘县字形相近、读音相同,遂改高唐为章丘、高塘为宿松。但不论改于何时,有一点能够基本确定,“宿松”一词的意义就“陈旧的松滋”。

宿松称号,有另一说法也颇有意思。宿松本名松兹,所以松兹**的招牌许多。但后来湖北有一松兹县,重名了,因而我们改了,叫老松兹。宿者,老也。

(4)喊沙傣寨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宿松县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西与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毗邻,东北与太湖县接壤,东南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长江相望。

宿松县地势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强烈波及,故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湖泊和平原,呈阶梯状下降。

『伍』 我要学傣话,有没有人教我啊,教一些常用的一些傣语,注;要用汉字翻译.

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从此就有了傣医。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 《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八、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傣族民间歌曲有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 两种。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事歌)、“喊暖轰”(流水歌 )、“桑烘”(凤凰情诗调)、“拽”、“索”、“森”等。喊秀为绿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桑烘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 。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海赛篾”、“喊玎”、” 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旋律似宫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 的下滑音。喊玎,意为玎琴歌;喊蹩,意为口弦歌。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 、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

歌舞音乐:歌舞音乐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音乐轻快活跃,多为徵调式。

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 跟鼓说唱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歌唱与舞 蹈穿插进行。

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

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这种半职业性艺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在孟连称”窝甘“。各地流传的曲调有” 赞哈调“、”窝甘调“、”孟连调“等。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常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

戏曲音乐: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傣剧包括多种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 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民族乐器: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 、竖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镲等。

芒锣:傣、佤、壮、景颇、德昂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芒锣形体圆厚,用响铜铸成。锣面低,中心有乳头凸起。锣边有穿皮条的孔两个。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槌击奏。也有将大小不同的录组成编芒,挂在木架上击奏的。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脚鼓舞:流传于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有斗鼓、赛鼓等竞技内容。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术

傣锦: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织品。傣锦是以苎麻为原料的色织物,纹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傣锦利用腰机织成。织幅不宽,长度也有限,以较细的苎麻线织成平纹作地组织,以较粗的苎麻纱经染色作彩纬织入。在平纹部分不起花纹,而在使用色纬时纬浮显色于织物表面。傣锦常使用小方块组成的菱形回纹。在大菱花纹转向时则往往又换用另一色的彩纬,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常随菱形花纹的斜向转换而调换色调。色调要求和谐,以棕色和黑傣锦纹样色调配。傣锦用挑花方法起纹,织物表面出现大量的浮纹起花。整经后的经纱均绕于木辊上,然后穿入分经辊、线综,而纬纱卷于小纡管上。织布时可以将卷有经纱的木辊挂在架上,展开经纱,在经纱上已绘有花型,织锦时只需在提综时一梭按平纹织入,另一梭则在织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经纱,而后用双纬色纱一次织入双根有色纬纱。打纬则用打纬刀压紧纬纱。用这种方法不适于生产过宽过细密的织物,花型也不能过于复杂。傣锦质地坚牢硬挺,花型美观,多作被面或装饰用。由于傣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娱乐

丢包:丢包不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也是它们选择对象、寻觅情侣的一种方式。每当傣历新年来临之际,姑娘们就精心地用花布条拼制成一种多菱形的布包,包内装满绵籽,四角缀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绳,包上还绣有各色花纹。这就是姑娘们的爱情信物——花包。丢包时,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广场的两边,用包互相扔掷。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罚,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钱输给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饰物输给男方,男的取到了胜利品,排到家里陈列着,但并不就据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还给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请宾客丢包盛会。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极尽妍丽的装饰了来到广场上,总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着一个棉籽包,由一个年长的做领队,提了一蓝鲜花,外客带着许多铜币到广场上应战,两阵对立,中间间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们不等你阵脚扎稳,五六十个棉籽包便纷纷地投过来,当然大半数是落在地上,于是输了,一群女将争上来领赏,每人发给铜元三枚。再对阵,客方照样把棉包丢过去,她们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鲜花。这样,待铜元都输光了,鲜花也散完了,方始满足地放你会赴席。

泼水: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浴毕,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赛龙舟:每年端阳这一天,傣族都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时,用平时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驾驶,在江而上作速度竞赛,数百里内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两岸围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优胜者会得到奖品。

火灯:火灯傣语叫“贡菲”。泼水节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灯放入天空。放火灯是泼水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传说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时,与原始宗教争夺传教权,佛教用火灯与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赛谁升得更高。比赛结果,火灯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胜利,火灯便流传开来。后来,放火灯却变成傣家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把钱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灯底部,让火灯把这些东西带到天上,同时把人们死后的灵魂也带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赋予放火灯新的内容,它是带着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飞向天空。

火灯是用棉纸糊成的,一盏火灯要几百张棉纸才能做成。火灯的底部不糊,用几十斤重的棉线绕起来做灯芯,灯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灯时,先用竹竿把未充气的火灯撑开,然后点燃灯芯。灯芯点燃后,热的气流就把干瘪的纸袋式的火灯涨得鼓鼓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气球,这时,只要抓住火灯底部的手一放开,它就像氢气球那样徐徐上升上。质量好的火灯,可以连续在空中运行几天几夜,从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女装用色彩鲜

『陆』 傣族的由来

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人是云贵高原的古人类之一。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等部落联盟国家。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在这之前,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称作“滇越乘象国”。

公元一世纪开始,位于达光王国东面的滇王国与其宗主国(汉朝)冲突不断,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称“滇越人”)涌入哀牢境内,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后,初步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

(6)喊沙傣寨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傣族节日习俗

1、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2、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3、关门节、开门节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柒』 关于傣族泼水节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七个美丽的少女,她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们的父亲却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王,他的名字叫捧麻点达拉乍。这个魔王经常用他的魔法,给西双版纳人带来灾祸。善良的七姐妹非常同情受苦受难的傣家人。她们一心要为傣家人除去这一祸根,便暗中设下计策,决心杀死魔王,为民除害。

哪知当魔王的脑袋落地时,便四外燃起大火,烧毁了傣家人的竹楼和庄稼。七姐妹为使傣家人免受灭顶之灭,她们相互轮流抱着像一个大火球般的魔王的头,它就是罪恶的火种。当她们传抱到第99天时,正逢傣历新年,大火终于被七姐妹制服了。大火熄灭了,傣定人得救了,七姐妹才得以喘气和休息。

于是她们相互泼水,冲洗各自身上的脏物,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欢乐之情。后来,傣家人为纪念这七个大义灭亲的好姑娘,便在傣历新年时。用泼水来共度节日。傣家人以此表达对造福于后人的七姐妹的敬仰、感激之情,同时表达傣家人在除旧迎新时的相互关心与祝愿。

(7)喊沙傣寨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 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 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 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

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

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 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 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捌』 找关于"傣族"的资料!

自称“傣”,意思是“自由”或“人”。按分布地区又有“傣那”、“傣雅”、“傣绷”等。

人口及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O余个州、市、县。人口为 102.513万人(1990年)。

历史及由来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倭、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其先民被称为“滇越”、“掸”或“擅”,唐、宋朝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等;元、明朝时称“白衣”、“百夷”,清朝以后称“摆夷”或“摆衣”。

唐、宋朝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有“彻(车)里军民总管府”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沿袭明的制度,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国民党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解放前,内地和杂居区较早产生封建地主经济,西
生活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共有101.46万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西南部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思茅地区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云南省境内30余县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傣族270,531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傣族289,678人;另外,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傣族51,950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有傣族43,459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39,094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傣族22,075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21,444人、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15,188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有傣族8,391人;滇南的思茅地区有傣族126,354人、滇西南的临沧地区有傣族92,334人、滇东南的红河州有傣族85,238人、滇西的保山地区有傣族34,594人。

文化民俗

⒈服饰

傣族妇女都会纺线织布,衣服都是自己做。傣族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异不大,上穿无领大襟或对襟白布短褂,长及腰下臀上,袖口较窄;下身穿黑色、褐色或白色长管裤,裤裆较肥大;头缠黑色布、白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脚不套鞋,一年四季均赤足。天冷时身披棉毯或毛毯。晚上,小伙子去串姑娘时,除了一把长刀,便是披毯,方便谈情说爱。如果男女双方都情投意合,这床毯子就是两个年轻人的藏身之物,相互依偎在一起。男子的其它服饰还有戴牙套、镶牙或纹身。出门赶摆(佛事活动),则打旱伞,背“通把”(背包)。傣族妇女的服装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突出,而且各地不同。西双版纳的妇女,上身穿白色、绯红色或色彩鲜艳的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或对襟无领、白色或绯红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能盖住脚的筒裙,多为褐色的,喜用银质腰带。德宏、耿马、孟定的妇女,穿颜色艳丽的筒裙,上衣较短,仅齐腰部。潞西、盈江等地的傣族姑娘穿白色、浅蓝色对襟短衫,黑色长裤,围青色绣花围腰;到结婚年龄的姑娘改穿裙子;已婚妇女,改穿对襟上衣,下身穿黑色裙子。新平、元江一带妇女的裙子,都用彩色布镶边,并用银泡缀成花纹,耀眼夺目,尤其围腰更为鲜艳,故被称为“花腰傣”。各地傣族人民都跣足不履。

妇女的发式,各地也不一样。西双版纳和瑞丽、孟定、孟连都挽髻,但挽法略有不同。西双版纳妇女的发髻挽于头顶,常插以梳子、鲜花,有的用大头巾包上。瑞丽、孟定妇女,将发髻结于脑后,有的将余发打散,使其自然下垂。已婚妇女将发盘在头顶上,终年带着用黑布缠成的高筒帽,帽边用绿色发绳缠绕作装饰。

妇女的首饰主要有耳坠、项圈和手镯,多系银质,耳坠和项圈上还镶有翡翠、玉石、玛瑙等制品。银质腰带是西双版纳妇女的特殊装饰,此外,妇女的特殊装饰还有墨齿和戴牙套。现在傣族的服饰和发式也逐渐有所改变,慢慢趋于简单化。

回页首

⒉饮食

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一日三餐都吃米饭;德宏傣族人吃粳米,其它地区的吃糯米。西双版纳的傣族是用脚踏碓舂米,每天舂够当天食用的,这就是傣族“不吃宿粮”的习俗。傣族吃米饭不使用筷子,习惯用左手将饭攥成团后往咀里添,右手夹菜。傣族常吃猪、牛、鸡和鸭肉,但吃法独特,做成酸肉和“剁生”(把生肉剁成肉泥,加上辣椒、姜、葱、食盐和香菜等佐料,用温开水调匀。),下着酒吃,这是傣家的佳肴之一。鱼、虾、螃蟹、青蛙、螺蛳、黄蟮和青苔也是傣族人民爱吃的好菜肴。总之傣族人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所以傣族人民都有喝茶的嗜好,且常用来招待客人。中年以上的男女,常把草烟丝、石灰、槟榔合在一起嚼,据说可保护牙齿。

回页首

⒊建筑

民宅 傣族居住在亚热带河谷平坝,地势低洼潮湿,天气炎热,他们住的房屋是为适应这些特点而建筑的,一种是竹楼,一种是平房。史书说他们“楼居,无城廓”,称这种竹楼住房为“干栏”,是巢居的发展,以西双版纳最为典型。通常,竹楼建在靠近水的地方,用篱笆墙围住,四周栽种香蕉、木瓜、柑柚、芒果、椰子、菠萝密和仙人掌等热带水果和花木,一幢竹楼就是一个傣族家庭。竹楼一般为6、70平方米,呈正方形,楼板距地面约2.5米;竹楼的梁、柱用木料,房顶用茅草覆盖,墙壁、地板都是用竹子;竹墙的缝隙很大,通风透光,楼顶成“A”形。分上下两层,楼前有阳台,楼侧有走廊,楼后有厨房,楼上住人;楼梯一般为9级,在竹楼的一端。室内以竹墙隔成两部分,外为堂屋,内为卧室。堂屋一侧的厢房为两间,有火堂,是吃饭、喝茶、招待客人的地方;另一侧为配房,多是上下两层楼房,上层储存粮食、什物,下层圈栏牲畜、家禽、放农具、舂碓和织布机。傣族有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习惯。

佛寺、佛塔 傣族地区建有大量的佛寺和佛塔,这些佛寺与佛塔在造型艺术上把东南亚诸国的造型艺术和本民族的造型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结构别致,造型优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座佛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殿,是人们诵经拜佛的地方;二是僧侣住处和学习经书的地方;三是藏经房,很多佛教经典和其它书籍都藏在这里。佛寺建筑的规模与它的等级和村寨的历史长短、富裕程度有关。一般村寨的佛寺比较简单,规模小;级别高的佛寺的建筑规模大,有寺有塔。如西双版纳州的“曼飞龙笋塔”(傣语叫“塔糯”,始建于傣历607年,即公元1207年)、“景真八角亭”,德宏州的“树包塔”等。这些佛寺、佛塔和傣族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民情构成了一幅幅极富民族特色、十分优雅的民族风情画。

许多佛寺都有壁画,绘有天堂、人间、地狱图,佛寺的墙壁和幡竿上都有宗教故事的连环画,西双版纳勐遮、勐连等地佛寺的绘画有历史传统,且壁画的绘画水平较高。

傣寨水井 傣族村寨边的水井建筑,与内地通常见的水井不同。傣族水井的建盖别具匠心,尤其是井罩的建筑,式样美观,技艺精湛。有的井罩象一座佛塔,尖顶挂着一串串的银铃;塔外壁嵌镶着各式各样的珠宝和明镜。有的井罩东西两面是两头白象的塑像,北面雕刻着正在开屏的孔雀,顶端也象一座佛塔。有的井罩壁上雕刻着《召树屯》、《兰嘎西贺》等叙事长诗故事。这些雕刻、塑像、壁画都有一定的象征性,且独具民族特色。

回页首

⒋婚姻家庭

傣族婚姻,在解放前有阶级限制。在领主阶层,车里宣慰使和各勐土司组成互相通婚的集团,但纳妾不受此限制。贵族一般是多妻,老百姓则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后,傣族家庭普遍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恋爱、结婚、离婚都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到了17、8岁就开始谈恋爱,一般利用赶街、赕佛、纺织、婚娶和各种节庆活动作为社交和恋爱的机会。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有的还有晚上吹葫芦笙“猎少”(串姑娘)的习俗。当小“卜冒”(小伙子)找到合意的小“卜少”(小姑娘),如果姑娘也满意,便拖出裙边藏着的小凳让小伙子坐下,两人谈得投机时,小伙子便把毯子展开,与姑娘依偎在一起。“丢包”活动不仅是男女青年们的一种娱乐,也是他们择偶的好机会。青年恋爱虽然较自由,但缔结婚约要通过父母,并托媒人带一些礼物到女家提亲。订婚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男方又托媒人到女方家商定婚期,是否从妻居以及从妻居的年限等等。结婚当天,双方都要杀猪、杀鸡来招待宾客。婚礼中的重要环节是“拴线”,即在结婚当天,人们把新郎送到新娘家里,由老人用白线分别给新郎、新娘拴线,表示他俩的灵魂和心永远联结在一起。

西双版纳的傣族普遍存在男子上门从妻居的婚俗,从妻居的年限不等。一般是3年住女家,3年期满再到男家居住,即所谓“三比拜、三比马”(3年去,3年来)。如此往返,直到继承了一方的财产,建立了家庭才算定居。。

傣族对偶婚的残余,具体表现为比较轻易的结婚和离婚。由于意见不和或一方提出离婚,就可以解除婚约。如果男方因事离家数月,杳无音讯,女方可另找配偶。离婚的手续非常简单,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只要村寨头人同意,妻子送给丈夫一对蜡条,丈夫就得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用具回自己父母家;如果是从夫居,双方不和睦,妻子即可带着自己的物品回娘家,若丈夫不去接妻子回来,就算离婚了。如果一方死去,不管多大年纪,也要办理离婚手续。通常是生者用一棉线绑在死者的棺木上,举行葬礼时,由一老人用刀将线割断,表示生者与死者从此无夫妻关系。由于对偶婚的普遍存在,各地傣族已婚男女终身只结一次婚的较少。再则由于妇女离婚次数多,离婚后与各个丈夫所生的孩子又都跟母亲,因此形成许多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

傣族家庭一般习惯儿子结婚后大都与大家庭分居,只有幼子随父母居住,家庭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幼子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分得部分财产。傣族家庭很少有兄弟同住一屋的大家庭。无子可以招赘或过继,寡妇可以再嫁。傣勒已有姓氏,家庭婚姻关系比较稳定。

回页首

⒌生育习俗

傣族妇女怀孕期间的行动,要受到一定约束。如不许挨近佛寺,更不许给正在赕佛的老人备办供品和担送斋饭;不许偷看日食月食;不准观看人家打灶;不许食用狗肉、蛇肉和猫肉一类动物肉,更不许食用生肉………。规定这些禁忌一是因为傣族人认为妇女怀孕身子不好看,傣语叫作“朵憨杂”,所以要处处避人耳目;其二,妇女在怀孕期间,被视为不干净时期,所以不能备办圣洁的赕佛供品。总之,凡是孕妇,若违背了以上禁忌,就认为是不吉利的,轻者受人冷眼斥责,重者被人驱赶。

过去,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生育一般都在火塘边,认为火预示着傣族人命运兴旺。生第一个孩子的妇女,都要由有生育经验的妇女来帮助接生。婴儿落地,胎衣由丈夫拿去埋在自家的楼梯下面或屋后园子边。生了婴儿,无论是男是女,都要在上楼梯的木柱上挂上竹篾编制的形同星星的“达了”标志,向本寨人或过路人表示此家已生育,男子要回避。产妇在满月前,多食用蛋类和绿菜,所食用的鸡是有选择的,一般食用白鸡或黑鸡,严禁食用啼鸣的公鸡、花鸡、黄咀黄脚鸡。生育后一年内,禁止吃花生、洋丝瓜。产妇要在火塘边住上一星期左右才搬入室内。

婴儿出生7天后,要由家里的老人主祭家神。婴儿是男的,就杀一只鸡,并在祭桌上放上一支笛子、一把胡琴和一杆秤,由丈夫家族中的老人念祝福词,念毕给产妇和婴儿拴线;如婴儿是女的,也杀一只鸡,只是祭桌上摆的祭品不同,笛子换成了纺织工具,胡琴换成了盐巴,秤换成了饭团,祭时,同样念祝词和拴线。

回页首

⒍葬俗

傣族通行土葬、火葬和水葬。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无论贫富,通常实行土葬;佛寺里的大佛爷、和尚病故,则行火葬。尤其是著名祜巴的葬礼非常隆重,在火化前,先将死者的尸体用薄棺盛殓,放在一个3、4尺高,装有4个木轮的木架上,然后于轮车两端系上若干条数丈长的粗试绳,再将轮车拉回广场,几十、甚至几百里以外的僧侣和群众都携带食品、行李前来参加拉尸活动。几天后,才将棺木拉向用木柴垛成的塔形火化处,在群众的围观中火化。火化毕,将骨灰盛于瓦罐葬于寺后,并在葬处建一石塔,以为标志。凶死者(即死者被认为不吉利、不干净的)或因流行病暴死者,亦采用火葬或水葬。

西双版纳傣族一般习惯在人临死前,即要由亲属为他念经,并从佛寺取一块黄布,盖在身上,证明是信奉佛教的。妇女死后,要穿最好的衣裙,戴上首饰,并将小件首饰或金银碎块塞入口中,做为殉葬物,用白布裹尸,放入用白布铺底的棺材后,再盖上白布,然后封棺。根据家境和本人身份,停柩1至3天。停柩期间,全村群众停止生产,为死者守灵,办丧事;并请僧侣念经,制做冥房。冥房的大小和层次的多少,是根据死者的身份和经济情况而定的。出殡时,由村人抬棺至墓地,挖坑埋葬,亲人不送葬,有的用火烧后再掩埋。西双版纳傣族习惯人死埋后不留坟堆,不守孝,不祭拜,不扫墓,夫妇也不合葬。《百夷传》载:“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

回页首

⒎节庆

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佛教活动有关,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是傣族民间最重要的3个节日。此外,傣族受汉族影响较多,有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习俗。傣族的节日主要有:

傣族春节 由于受汉族影响,傣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时间与汉族大致相同,但节庆具有民族特点。傣族春节一般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佛寺是节日的活动中心,老人们都到这里拜佛,祈祷丰年。

泼水节 傣语称“桑罕比迈”,即傣历的新年,是傣族人民迎新送旧的日子,时间一般在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七日(相当于公历4月中旬),节期3、4天。节日的第一天为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娱乐项目有放高升、划龙船等;第二天傣语叫“宛脑”,意思是空日。按传统习俗,人们或在家静养,或上山狩猎;第三天为元旦,傣语称“宛叭宛玛”,即“日子之王到来的一天”。这日晨,人们要前往寺庙拜佛,并在寺院里用细沙堆3、5座宝塔型沙堆,然后围塔而坐,聆听诵经和历史传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中午,每位妇女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紧接着,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的灾难。入夜,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项目。

堆沙节 实际上是傣族传统的傣年节,时间在公历每年4月15日前后3天举行,民间常以插完早稻小秧后为过节的日子。该节在西双版纳等地是“泼水节”活动的一部分。

祭龙节 傣语称为“干莫”,傣族传统农祀节日,每年农历六月择日举行。到了择定的日子,全村寨要杀鸡,作为供神的牺牲。然后举行集体祭祀仪式。参加祭祀的村民都自带米饭,祭祀结束后,大家聚餐欢宴。

关门节 又称“进洼节”,傣语为“毫瓦萨”。是云南省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传统宗教节日。时间为每年傣历的九月十五日举行。从这一天开始的3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节日之后,佛教寺庙开始了净居斋期,直到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这天前,僧侣们在佛寺中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出外巡游。民间的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7天进行一次赕佛活动。傣历九月十五日,相当于农历的芒种日,往后的3个月里,傣族地区正值雨季,民间也暂时停止婚庆、娱乐,集中精力忙于生产。

献经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民间宗教节日,傣语称“赕佛”,于每年关门节以后,傣历十一月十日至望日之间举行。它是“关门”期间的一次大“赕”,通常要举行3天3夜。节日时候,由佛爷、和尚集中诵读经文,信徒们都到佛寺里静听经文。每户人家要给佛寺奉献一部或多部经书。节日期间,民间白天举行盛大的“赶摆”,晚上还要举行放火花、烧爆竹、燃放孔明灯和赛鼓活动,十分热闹。

赕萨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宗教节日,各地时间略有差异,通常在开门节,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后举行。赕萨拉实际上是人们悼念死去的亲属所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

傣族中秋节 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傣家寨子里的人们,要在自家屋顶的平台上放一张篾制小桌,摆上丰盛的食物,在桌子四个角各放上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柱香。明月升空时,全家老小祭拜月亮,祈求丰收。随后全寨各家还有对天鸣放火枪的习俗。祭过月亮后,合家围坐在小桌旁,笑语相谈,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节日食品。

开门节 是傣族传统的宗教节日,傣语称“奥瓦萨”,德宏地区又称“出清”。也是信奉小乘佛教的布朗族、德昂等民族共同的宗教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傣历的十二月十五日。至开门节时,为期3个月的“毫瓦萨”(小乘佛教的关门节)已经期满结束。相传这一天是佛到西天讲经重返人间的日子,所以各傣族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人们除了到佛寺赕佛,举行隆重的“扛朵”(忏悔)仪式外,还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傣族吃新米 各傣族地区传统民间节日,时间在每年稻谷成熟的先后,由各家单独举行。节日时候,人们要先收“田头”的稻谷回来煮新米饭吃。节日的祭祀活动主要是感谢祖先神及民间崇拜的诸神明保佑,以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波宰曼 傣族的祭祀节日。宰曼,即寨心,是全村寨的心脏、灵魂,起着村寨保护神作用。作为宰曼的象征物,通常是木桩、巨石、大树等,位于村寨中央,村寨四方,各设一寨门。竖立或更换宰曼时,都要择吉日举行隆重的宗教祭典。每年要由寨主组织全村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活动。平时,婚嫁、迁离、迁入首先要祭祀宰曼,以求许可。宰曼竖起后,不许触摸,不许在附近丢污物,不许拴牲口。

赕帕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传统宗教节日,于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赕帕是向佛寺的僧侣布施袈裟,这种宗教活动是以夫妻为单位进行的。节日期间,村寨里的每对夫妻都准备一段用来做袈裟的黄布,送到佛寺捐献给寺内的僧侣们,念经拜佛,以示虔诚,并祈得吉祥如意。

赶摆 又称“做摆”。德宏州傣族民间的节日。因做摆的规模不一样,有的以村为单位举行,有的几个村联办,时间也各有不同。个人通常在傣历十二月中旬的开门节以后3天举行,公众办的也有在正月举行的。到了赶摆的日子,村寨的群众一齐汇集到佛寺内诵经,男人们击鼓敲锣,迎请佛像。待佛像一到,身着盛装的妇女们立刻献花、供果、焚香燃烛。节日里,人们还常常唱傣戏或作其它表演,开展娱乐活动。当日做摆的主人还要宴请众人。按照传统习惯,自己做了1次摆,在宗教上的地位就升为“坦”,2次升为“帕戛”,3次升为“帕戛勒”,4次升为“帕戛勒相”。地位越高,越得到村里人的尊敬。

阅读全文

与喊沙傣寨名字的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