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省名称由来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
望采纳
⑵ 福建的名称由来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汉代许慎所作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释并未得到史学界的证实。
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闽东
闽东,指福建东部闽江中下游及东北部山区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五区八县和宁德的古田、屏南两县通行福州话,宁德的其他县市多通行福安话。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连江县(马祖列岛)亦属于闽东。
闽中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三明市市区辖梅列、三元两区,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宁化、沙县、泰宁、将乐、建宁9县。大田通行闽南方言,三明、永安、沙县通行闽中方言,宁化、清流通行闽西客家方言,泰宁、将乐、建宁、明溪通行闽赣方言,尤溪则通行闽东方言,而非闽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县和荔城区、城厢区、秀屿区、涵江区。
闽南
闽南,指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区域,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金门县亦属于闽南。
闽南地区为著名侨乡,漳、泉两地移民,又称河洛人,是大多数海外华人和台湾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语。
西部毗邻闽西地方,与客家地区过渡,亦有客家话分布点,如:诏安县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红星等乡镇、云霄县、南靖县、平和县的部分地区,本地区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湾。
闽北
闽北,指福建北部的闽江上游地区,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侧、戴云山脉西北侧。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南平地区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东靠宁德市、西对江西省上饶市和鹰潭市、南挨三明市、北临浙江省丽水市。是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通行闽北语。
闽西
闽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龙岩城区和漳平外,其余各县均为客住县,偶有山客,即畲族,系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为移民台湾、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县刘光第,永定县吴伯雄等为代表。现在则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市。永定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
⑶ 南平的别称叫什么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
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介于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之间,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
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⑷ 南平是谁
延平四贤,又称“闽学四贤”,是指两宋时期的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 四位理学大儒。南平有四贤街,四贤广场、塑像纪念这四位大儒。 郑成功,延平(今南平)郡王,原名福松,更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泉州南安人。明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键)移驻延平府。三月,郑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后人称之为“延平条陈”),被隆武帝叹为奇策,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在延平设军事指挥部、水师训练基地,巡守南平闽浙赣边关。八月下旬,郑成功辞别隆武帝,在延平闽江与清军战斗,“交锋不利,率师南下”。“遂密带一旅遁金门”,以“招讨大将军”之名举义旗于金、厦沿海一带。
⑸ 福建的由来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
⑹ 福建省名的由来
福建省名的由来:福州府(今福州市)和建州府(今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
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
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50年4月1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
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闽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⑺ 福建南平政和县县名的由来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建关隶镇,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置关隶县。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茶赐名为政和县,迄今已建县千年
⑻ 福建省名字的由来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
⑼ 福建“南平市”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闽北爆发了闽越的后裔也就是山越民的叛乱,后来,南方叛乱被平定了。为了加强管理,并且机纪念这次平定南疆的功绩,封建统治者就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建立“南平县”,这是闽北最早的县治,也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见载的五县之一。 http://bbs.np163.net/discuz/thread-52985-1-1.html
⑽ 福建省为什么叫福建福建省名字的由来
古代设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取前两个州的头一个字就是福建。明朝设福建省,因是闽族人居住地区,所以简称闽。
福建地势呈“依山傍海”态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10)福建南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其中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
此外,有苔藓361种、真菌486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Ⅰ级7种,国家Ⅱ级45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全省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达30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