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沭阳韩山为啥得名
韩山,既没有云雾缭绕,引人人胜之境,也没有泉水潺潺,花果飘香之趣。但是,好多传说,又使它具有传奇的色彩。韩山古为武都山,相传汉朝大将军韩信曾带兵驻扎于此,后人为纪念他,在山上建庙勒石,更名为韩山。清代沭阳文人胡樵汉曾到此游览,并写下了"苍茫何处读碑文,欲问遗踪只白云。到底英雄名不死,至今山姓属将军"的诗句。
居住在韩山四周的人们,自古流传着"山肚里有宝贝"的传说。千百年来,韩山"藏宝"之谜,不知激发了多少人觅宝的想象和欲望。不知有多少人在悄悄地挖和刨,无奈都是泄气而归。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83年初,江苏省地质勘探队在韩山周围找到了韩山肚里的宝贝--蓝晶石。
2. 沭河名字的由来
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隶属地级宿迁市,辖38个乡镇(场),县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耕地204万亩,人口174万,是全省人口最多、陆域面积最大的县。 沭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属鲁国,战国时建郯子国,西汉武帝时置厚丘县,北周武帝建德七年(公元578年)置沭阳县,因县治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境内颜集镇是绝代佳人虞姬的故乡,“霸王别姬”故事千载传诵。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曾任沭阳主簿,率民众治理沭河、六塘河,政声远播。清代诗人袁枚任沭阳县令期间,留下许多诗篇佳话,亲植紫藤(袁公藤)今仍吐芳展绿。清朝末年沭阳才女刘清韵携10本传奇下江南,江浙名士为之倾倒,传为美谈。晚清进士李映庚,官至肃政使,创作我国第一部军乐谱。建国前后,沭阳孕育了摄影大师吴印咸,著名记者兼作家白夜,京剧表演艺术家、"活红娘"宋长荣,鲁迅研究专家王士菁,著名历史学家叶蠖生,两院院士李德义,新时代"活雷峰"张子祥等杰出人才,他们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贡献,为沭阳人民赢得了荣誉。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今日的沭阳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沭阳交通发达。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245、324、326省道在县城交汇。东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40分钟,西到徐州观音机场1个小时。沭阳县水路畅通,新沂河横贯东西,淮沭新河纵穿南北。我省20大内河港口之一的沭阳港,年吞吐量在300万吨以上,过淮沭河与长江联接,经沭新河、蔷薇河、古泊河达连云港港口。 沭阳资源十分丰富。沭阳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商品猪基地县和科技先进县。年产粮食100万吨、油料2.3万吨、棉花10万担,年出栏商品猪近200万头。沭阳花木名扬天下,全县花木总面积25万亩,花卉苗木品种3000余种,各类盆景80余万盆,是全国最大的花木基地,有"东方花都"之誉。1999-2002年全县连续4年花卉销售收入达6亿元,2003年全县实现花卉销售收入12亿元。被誉为全省花卉销售龙头的苏北花卉盆景公司具有国家二级园林设计资质,县内颜集镇2001年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新河镇2000年被省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沭阳是传统的林业大县,全县杨树成片林达60万亩,林网总面积达200万亩,植树总量9000多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6.5%。沭阳水产资源优势明显,全县水域面积62.2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12万亩,盛产青鱼、鲤鱼、鲢鱼等淡水鱼类。沭阳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非金属矿9种,能源矿1种,其中蓝晶石、水晶、磷、云母矿以及黄砂、陶土等都具有较高开采价值。
沭阳旧时多临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七年(1512)始筑土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改建砖城。乡村集镇多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渐趋规模,定期集散。 城乡屋宇简陋,道路晴尘雨泞。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造旧城区。1956年城区南扩,1981年向东西拓展。至1987年城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共建街道20条,人均居住面积为5.91平方米。近年来,沭阳全面实施"群镇崛起、拉动内需,群马拉车、增强辐射,众星拱月、形成体系,城乡一体、促进发展"的战略,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高速度开发,城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城市建设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众星拱月"式城镇体系逐渐形成,截止2003年底,全县人口城镇化率已达30%,全县新建楼房面积913.8万平方米;城区新铺水泥路53.7千米;小城镇新铺水泥路14.6千米,总长139.6千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南京东路、广州路、上海路等16条路段实施无杆化改造,共安装路灯2238杆、5986盏;铺设天然气主管道16千米、支管网20千米;新建、改造水冲式公厕132座;建成广场38个,城区绿地面积7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2%。今天的沭阳城镇,街道宽敞,楼房鳞次栉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环境优美,管理有序,人气旺盛,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目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目前,沭阳县城正按中等城市标准规划,积极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全县已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载体,城镇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沭阳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但明朝以前文化建树已湮没。明代以来,沭阳在文学创作、戏剧、音乐、曲艺、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沭阳方言属北方方言中江淮次方言, 是过渡方言区,但受北方话影响,故县内各地语言、语调有所差异,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如淮海戏、僮戏等,还有琴书、快板、鼓锣等曲艺品种。沭阳的民间文艺繁荣,花船、高跷、舞龙、舞狮、跳财神、秧歌、腰鼓、跑驴等艺术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以来形成的礼仪风俗也很多,如祭灶、新年、二月二、六月六等,婚丧嫁娶、来客接待、生育寿庆上的仪式和席面也别有一番程式。 沭阳地区属淮扬菜系与鲁菜系的中间地带,既有淮扬菜系的风味,又有鲁菜系的特色。颜集"朝牌"始于明代。马厂季家馒头曾被慈禧太后选为清廷贡品。顾家吊炉饼始源于清乾隆年间,清宰相刘墉曾题写"吊炉大饼,乃沭阳之一绝"。软熘长鱼是沭阳名菜之一,清乾隆皇帝和革命前辈刘少奇都曾食用。庙头千张(百叶)源于明代,曾被清代大诗人袁枚写入《随园食谱》。马厂五香花生米风味独特,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港澳等地。酒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沭阳芝麻香、虞姬神大曲久负盛名。
沭阳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 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县域介于北纬33°53′至34°25′,东经118°30′至119°10′之间,东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东与连云港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北接徐州,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全县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
作为黄淮平原上的一座古城,沭阳地处南北交汇之地,自古就是商品集散重地,素有"商贾云集处"之美誉。几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客商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沭阳的繁华与富庶,更促进了南北文化在沭阳的交流、融合,也使沭阳产生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和居民个性特征。沭阳人在日常交往中热情大方、讲话礼貌,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好客,更兼有南方人的情感细腻;沭阳的民间文艺既具有北方的豪迈刚硬之气概,更兼有南方清新婉约的特色。民国初年,现代文明的新风吹进了沭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健康的民俗得到了保留相传,陈规陋习被摒弃,新的风尚在全县逐步形成。据记载,得以保留的具有沭阳特色的民俗风情有:节日上有六月六、冬至、祭灶等;饮食上有"无酒不成席"、"狗肉不上席"之说;民俗上,主屋朝南称为"堂屋";礼仪上,老人过寿"过九不过十",提前一年过生日;文化上,有淮海戏、僮戏等古老剧种及民歌和高跷、秧歌、腰鼓等民间舞蹈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西方和港台文化进入了沭阳人的生活,沭阳古老的民俗风情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内容,也更具现代特色。
夏商时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战国时属楚国,秦初属薛郡,后属郯。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 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阳县名。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改属泗州,咸亨五年还属海州,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属海州府,民国2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1996年8月苏北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
3. 江苏沭阳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叫:厚邱、建陵、怀文、潼阳。
沭阳县,是宿迁市下辖县,目前是江苏三个省直管县之一;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简称沭,地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结合部,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
沭阳素以改革创新闻名全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沭阳速度”和沭阳经验。
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连续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攀升至第29位;连续三届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县,位居第55位。
沭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苏北唯一一家落户县级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沭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沭阳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 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县域介于北纬33°53′至34°25′,东经118°30′至119°10′之间,东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
东与连云港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北接徐州,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
2、地形地貌
沭阳县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
3、水文
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沭阳县境内。
4、气候
沭阳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年平均气温14.1℃,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39.4℃。
历年最低气温一般在-4℃—-5℃左右,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8.0℃。年平均降水量918.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480.0毫米,年最小降水量551.7毫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2046.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年平均雷暴日数28.3天,年平均暴雨日数3.6天,年平均大于等于35℃高温日数4天。
4. 沭阳有什么传说
家乡有一条河,人称“眼泪”河。小时候,我不明白这条河的由来,我看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一条普通排涝河罢了。不过,把它和其他的几条排涝河比较,它确有不同,它要比别的排涝河又宽又深。我估摸着是不是跟人的眼泪有关呢?却不敢确定,我思来想去,还是弄不明白,便兴冲冲地跑回家问妈妈,妈妈慈祥地看着我,沉思了一会儿,就一五一十地讲起了眼泪河名字的来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64年秋冬季,朔风瑟瑟,天气渐渐寒冷。我刚满一周岁,坐着窝篮,嗷嗷待乳,家中只有我.妈妈和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父亲扒大河去了。那时是个大跃进年代,人们的思想红,作风硬,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方要兴修水利,缺少劳力,没办法,女人们也只好上工扒河。因为工地离家远,各家都有奶头孩子,不便回家喂孩子,所以只有带着孩子。不用说,母亲也是带上我去上工的。当时穷,吃的是山芋干,胡萝卜,这些妇女们得干重活,又没有好吃的,甚至吃不饱,奶水自然少,她们干一段时间的活,休息了,她们就趁休息的时间跑回驻地看孩子,喂孩子,小孩子是哇哇一片,一个比一个能喊,哭闹不止,母亲们抱着孩子,心疼不已,流下了苦涩的泪水。有的小孩把奶头放到嘴里还哭呢,就这样哭的哭,喊的喊,成了一锅开了的粥,但没办法,时间一到,任凭孩子哭闹,母亲们擦干眼泪,还得去干活。故而这河叫眼泪河了。母亲说得平静,我却听得难受。
眼泪河啊!眼泪河,你要流下多少母亲的泪水,才成这么深的河啊?你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河呀!我们这些襁褓里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为妈妈们分担一点疾苦呀?我真不明白当年是那样的穷,又是那样的苦,这些母亲怎么有那样冲天的干劲,扒出这样的河啊?她们有着不竭的动力,火一样的热情,无穷的斗志,她们战天斗地,舍小家,为大家,她们用柔弱的双肩硬是抬,硬是挑,硬是推,开挖出这样一条长10公里,宽50米,深约4米的大河。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业绩啊!
在家乡的历史上,我不能不浓墨重彩地抹上一笔,以纪念这些伟大的母亲们。如今,我的母亲已经故去,我已人到中年,但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些可爱可敬的母亲们,她们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令人敬仰,令人赞叹。
前些时候,走亲戚。亲戚说,他们那儿也有一条眼泪河,原来他那儿的河和我们这儿的眼泪河有异曲同工之妙呢,都记载着当年妇女们跟自然作斗争时,付出的巨大汗水和心血,甚至是妇女们和她们孩子的泪水啊!
如今,眼泪河流淌的已不再是泪水,而是稻花飘香之水,鱼肥蟹黄之水,是富裕的水,是幸福的水,是快乐的水。我们这里自从有了它,旱能灌,涝能排,风调雨顺,年年都有好收成,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眼泪河成了丰收的河,富裕的河,幸福的河。
眼泪河啊,眼泪河,你承载了我太多的感情,不仅因为你留下了母亲的泪水,也因为你留下了童年幸福快乐的回忆,我要用真情去呵护你,我要用激情去赞美你!愿你永远清澈纯净,涓涓流淌。
5. 沭阳从古至今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在公元56年(北周建清六年)把怀文县改为沭阳县,沭阳县的县名沿用至今。
6. 沭阳名字的由来
查《中国地名大辞典》沭阳县如下:汉厚丘建陵二县。梁置潼阳郡,东魏改曰沭阳郡,兼治怀文县,后周改曰沭阳,以在沭水之阳而得名。隋开皇初郡废,清属江苏海州,今属江苏徐海道。
以上解释,疑问有二:1.“沭”什么意思?2.为何东魏改名?
近日咨询网友书痴,得“沭”之意,我以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录如下:《说文·行部》注:“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五代时期的文字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邑中道而术,大道之派也。”“术”字的本义是道路,“沭水”之名应该与道路有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记述:春秋时期,我国东部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这条道路北至齐国都城临淄(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南至徐国(现江苏省泗洪县附近),中间经穆陵关、莒国(今山东莒县)、郯国(现今山东郯城县北)。由于这条道路“僻在东方”,其重要性略逊于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这个观点与徐锴所说“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将这条道路称为“术”道。而从沭河的流经地域看,二者路线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这条“僻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一侧的河流称为“术水”。这就是沭河名称的由来。
其二,为何东魏时沭阳改名?沭阳古有厚丘、建陵、怀文、服武、临渣、潼阳等名称。厚丘现位于县境茆圩乡厚镇村,因建于丘陵地区得名;建陵得名于建陵山,现在新沂市境内;怀文、服武得名于古人愿景;临査得名于临近渣水;潼阳,顾名思义潼河之北。潼河是沭阳境内一条古老河流,发源于建陵山西麓,南向蜿蜒而流,经现新沂市的建陵、宿迁市的马陵山东,折而东流,过沭城镇西,分两股东北流入海,潼阳县因以得名。但沭阳县为何东魏改名呢?沭河发源于山东沂蒙山,经临沂、郯城进入江苏,过新沂、邳州、宿迁,西向流入泗水,简单的说,沭河是泗水的支流,不流经沭阳县域。南北朝东魏时,南梁北伐,进军山东,东魏在郯城南堰塞沭水,企图水淹梁军(确实起了作用),然而,从此沭水南流,经郯城、建陵山东进入沭阳境,夺取潼河水道。从此,沭水存而潼河灭,沭水也直接与沭阳发生了关系,沭阳县取代潼阳县名称,至今未改。
7. 沭阳县在以前每个朝代都叫什么名
沭阳自西汉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有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建的郯子国,在今沭城西北20公里处,仍可寻到留下的遗址。
西汉时东海郡的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内。
后汉,建陵县并入厚丘县。至晋,阴平县也并入厚丘县。
宋元嘉十二年,废厚丘县为襄贲县,直 到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始定沭阳县名,沿用至今。沭阳夏商时属徐州。
周时属青州。
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
战国时属楚国。
秦初属薛郡,后属郯。
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
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
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
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改属泗州。
咸亨五年(674年)还属海州。
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海州府。
民国2年属徐海道。
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民国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
1996年8月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
2011年江苏省试点省直管县。
8. 江苏宿迁市名称的由来
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置下相等县。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州屡有废替。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西一度属泗宿县,今晓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镇为宿北县。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设宿迁市,属泗宿县。1946年6月,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市政府所在地为宿城区。
9. 宿迁名字由来
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置下相等县。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州屡有废替。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西一度属泗宿县,今晓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镇为宿北县。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设宿迁市,属泗宿县。1946年6月,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市政府所在地为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