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胜门名字的由来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现在的德胜门立交桥南端,距今应有500年历史了。老德胜门城楼和安定门城楼略同,面阔五间,连廊面宽31.5米,进深三间,连廊深16.8米,连城台通高36米。 明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城,改称北平府,同年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洪武四年,明朝改建北平城垣,拆除了旧北垣及老德胜门、安定门及东垣北端之光熙门、西垣北端之肃清门,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西侧门仍称“德胜门”,并修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北京),元顺帝从都城北面的健德门逃走,元朝从此灭亡。为了纪念明军取得的胜利,徐达便把健德门改称“德胜门”,也叫“得胜门”。明清两朝,德胜门专门用作行走兵车,凡对外用兵,均从德胜门出征。 “出兵德胜门”也是为了讨个吉利。明代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统军22万人,在北京九门布防,与瓦剌军激战五昼夜,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在德胜门保卫战中,明军神机营的火炮打死了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的弟弟平章孛罗卯那孩。此后,北京人就认为德胜门是出兵打仗的吉祥之地,凡出兵打仗就都从这里出城。清代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祯奉旨西征的时候就是从德胜门出发的,以期旗开得胜。当年出城之后,他向着德胜门叩首,祈求凯旋。 实际上,从德胜门出兵胜败都有。崇祯十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带兵出德胜门去打李自成的起义军。军队刚走到涿州,迎头碰上闯王的部队。兵士不战而退,李自成的大军乘胜追击,打下了北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只好在景山“煤山”的一棵歪脖树上上吊。
Ⅱ 香港维多莉亚港名字的由来
1841年,根据上一年签署的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占领香港岛。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北京条约》后,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 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在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类似的命名还有维多利亚公园、维多利亚城(今西环至湾仔一带)和维多利亚山(Alexandrina Victoria,今太平山)等。
一万多年前,维多利亚港附近的地域是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来由于山体断裂下沉与海水入侵才形成现在的维多利亚港湾,使香港岛与陆地(即现在的九龙半岛)分离。
维多利亚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港,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可以同时靠泊50艘巨轮。港区水深大,平均水深为12.2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海中,消减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维多利亚港湾地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这里港阔水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域总面积达59平方千米,宽度从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远洋巨轮。维多利亚港有三个主要出入水道,是进入香港的门户,维多利亚港目前有72个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个可供长达183米的巨轮停泊。整个港区开发的码头和货物装卸区总长度近7千米,进出港的轮船停泊时间只需十小时左右,效率之高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
Ⅲ 香港名字的由来与历史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当时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Ⅳ 香港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香港自我国秦朝起成为中原王朝领土。香港的得名与古代转运和盛产香料有关。另外香港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后称这条小溪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另传说,一位海盗的妻子香姑占据了这个小岛,人们就把小岛称之为“香港”了。
Ⅳ 香港名字的来源是什么
说「香港」这名字,本来是自明代至清初一个小港湾的
名称,这个港湾就是现今位於香港仔海湾内的「石排湾」。石
排湾有香港村,村内有大约建於清朝初年的「香港围」,
1977年因建香港仔至跑马地隧道,此围於是被拆去。
至於记载香港这一地名的历史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是明朝
万历年间(1573-1619年)郭棐所著《粤大记》一书。
该书所载<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
沙咀等地名。
事实上,香港地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关於香港得名的由来传说,主要有下列的说法:
(一)
因「香姑」而得名
据传,香姑是清朝嘉庆年间出没於伶仃洋海面的
海盗林某的妻子。但许多学者皆认为此说并不可靠。因为用海
盗的名字作地名,在中国历史上不常见;同时,香港岛上至今
也未找到与香姑有关的任何遗迹
(二)
因贩运香木而得名
此说始於永言的<香港地名考>一文,发表在1948年出版
的《香港百年史》上。他认为:名曰「香港」之小海港,以运
香木出口而著名。他还具体写出了运送香木的路线:「自来东
莞南部及今新界所产之香,恒在尖沙头(今尖沙嘴)之香
头(当今运香木出口之旧式码头),用小舟载至石排湾(今香
港仔)附近之小港,名香港者,然后改用艚船(俗称「大眼鸡
船」)转广州城,遵陆而北,逾南雄岭直达江苏省苏松一带。」
三)
因泉水甘甜而得名
在有关香港得名的各种说法中,这种说法提出的时间最早。
英文杂志《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1843年
8月号写道:「香港--Fragrant
Streams,本是该岛南部一条小
溪的名字,外国人将其作为整个海岛的名称。」
1853年8月出
版的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写道:「溪涧纷纷喷流山泉,
极其甘冽,香港必由此得名。」旅居香港的著名学者王韬(
1828-1897)也采用此说。他主编的《循环日报》1874年6月24日
这样写道:「香港以泉水得名,因其山中所出之泉色清而味甘,
以鼻观参之,微觉香冽。
Ⅵ 蛟龙港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香港蛟龙集团
Ⅶ 香港名字的由来
香港的名称来历:
1、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2、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7)地铁得胜港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香港的历史:
1、先秦。
在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境地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先秦时期,岭南(包括香港)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正史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岭南地区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秦汉。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3、两晋。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4、隋唐。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
5、明清。
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国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6、民国。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7、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1997年9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香港举行。这次年会是香港回归祖国后承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年会。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股市经历极大波动。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对国际炒家予以反击,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成功击退炒家。
2003年初春,香港暴发“非典”疫情。特区政府带领社会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动,持续数月的疫情终被控制。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将香港从“非典”疫区中除名。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中央政府随后推出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计划。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为在香港办理4类个人人民币业务(即存款、兑换、汇款及人民币银行卡)的香港银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2月,香港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
2004年6月初,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内地9省区和港澳区“9+2”区域经济合作正式登场。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迎客,这是全球第5个迪斯尼乐园。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办。
2009年12月,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在香港举行,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首次承办国际性综合赛事。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规划纲要,港澳部分首次单独成章。纲要指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Ⅷ 香港名称由来的三种说法都说明了什么
香港名称的由来
「香港」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以下多种说法:
1.因出口香炉汛站而得名
香港地区历来盛产莞香。明朝时,香港一带所制的香经石排湾东北岸转运至广州,石排湾东北岸 因而称为「香港」,即运香贩香的港口。
2. 因红香炉汛站而得名
英国占据香港岛前,中国的官方和民间的文献内,曾罗列出香港岛上的村落名字:大潭、裙带路、赤柱、红香炉、筲箕湾、薄凫林、黄泥涌,有但没有一个统称整个香港岛的名称。
根据于乾隆九年(1744年)出版的<<海国闻见录>>,「红香炉」是乾隆年间整个香港岛的总称。而现存于海外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多幅海图,都以「红香炉山」或「红香炉汛」作为香港岛的统称。
3. 英人误将村落名称作为整个香港岛的名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郭棐<<粤大记>>的广东沿海图,标注出港岛上七条村落的名字,其中一条村落名为「香港」。有分析指出,香港岛名称的由来正是因英国水师初抵香港岛时,误将「香港村」作为整个岛的名称所致。
Ⅸ 维多利亚港名字的由来
1841年,根据上一年签署的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占领香港岛。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北京条约》后,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 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在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类似的命名还有维多利亚公园、维多利亚城(今西环至湾仔一带)和维多利亚山(Alexandrina Victoria,今太平山)等。
一万多年前,维多利亚港附近的地域是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来由于山体断裂下沉与海水入侵才形成现在的维多利亚港湾,使香港岛与陆地(即现在的九龙半岛)分离。
维多利亚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港,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可以同时靠泊50艘巨轮。港区水深大,平均水深为12.2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海中,消减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维多利亚港湾地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这里港阔水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域总面积达59平方千米,宽度从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远洋巨轮。维多利亚港有三个主要出入水道,是进入香港的门户,维多利亚港目前有72个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个可供长达183米的巨轮停泊。整个港区开发的码头和货物装卸区总长度近7千米,进出港的轮船停泊时间只需十小时左右,效率之高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
Ⅹ 连云港名字的来源
连云港因为面向连岛、背面是云台山,又由于是一个海港,所以取名连云港。
连云港是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古称“海州”,位于中国沿海中部,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西与徐州市、宿迁市相连,南部与淮安市和盐城市毗邻,北至西北与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相邻。
截止到2019年9月9日,连云港下辖3个市辖区、3个县级行政区:海州区、连云区、赣榆区、灌南县、东海县、灌云县,市人民政府驻海州区朝阳东路69号。全市陆域7615平方公里,海域6677平方公里。2017年末户籍人口532.53万人,其中,市区222.61万人。
(10)地铁得胜港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连云港建国后行政区划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山东鲁中南行政区。先称新海连特区后称新海连市(1949年11月建立),辖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后又分前云台区、后云台区)两市一区。新海连市时,辖新华区、民主区、锦屏区、浦西区、云台区、连云区等7个区。
1950年5月,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合并为新海县,年底恢复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建制,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
1953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属徐州专区管辖,1961年10月1日,新海连市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因港得名改连云港,1962年升为江苏省辖市。1983年国家地市体改时,江苏省将原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两县与原淮阴地区的灌云县划归连云港;1996年江苏省又将淮阴市的灌南县划归连云港,辖四县四区。
2001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云台区,将云台区的朝阳镇、徐圩镇、板桥镇和中云街道划归连云区管辖,南城镇、花果山乡、云台乡和猴嘴街道划归新浦区管辖。
201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赣榆县,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撤销新浦区、海州区,设立新的连云港市海州区。
参考资料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港城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