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水果蔬菜名字的由来
1、“苹果”一词源于梵语,为古印度的另一种水果,在佛经中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并有“平波”、“苹婆”等写法。明朝万历年间的《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
2、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我国,所以称之为“西瓜”。3、冬瓜也叫东瓜.瓜形状如枕,又叫枕瓜,生产于夏季。为什么夏季所产的瓜却取名冬瓜呢?这是因为瓜熟之际,表面上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就好像是冬天所结的白霜,也正是这个原因,冬瓜又称白瓜。
『贰』 为什么要叫口水鸡口水鸡的得名名或者来历
【口水鸡来历】:
郭沫若在所著《賟波曲》中,有:"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吃的白砍鸡,白生生的肉块,红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现在想来还口水长流……。"烹调赐拈来"口水"两字,倒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口水鸡"。
口水鸡之所以叫口水鸡是因为有很多花椒,吃了会麻到嘴巴瘫痪不由自主流口水。
【香辣口水鸡】
主料:小型三黄鸡1只(300g)
配料:葱1根、姜3片、麻辣酱1袋、盐少许、花椒15粒、植物油2大勺
做法:
1.鸡肉洗净,斩小块,放入姜片和葱段,加少许盐腌制片刻;
2.取一只干净的碗,放入麻辣酱。
3.另起锅烧热,放两大勺植物油,油烧至七成热,放入花椒、葱姜爆香。
4.用滤网滤去花椒、葱姜,热油倒入盛放麻辣酱的碗中,调和均匀。
5.锅中烧水,水沸后将鸡肉与姜葱一同倒入锅中,氽烫去血水。
6.煮到鸡肉断生,立刻关火,保持鸡肉在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后捞出,用清水洗去浮沫,放入冷水中浸泡5分钟,摆盘,取第4步中的红油淋在鸡肉上,撒少许葱花、花生碎即可。
『叁』 你会吃口水菜吗别人沾了口水的筷子动过的菜,应该叫口水菜吧。为什么好多人吃的不亦乐乎!!!
一般人要是讲究一些的,可以在大家聚餐时用一双公筷来夹菜。外国人都用西餐各吃各自盘子里的食物,但是我们中国人讲究一个热闹,如果在喜庆的场合大家围聚一堂都是一起吃,就会不管是不是一家人都会合着吃一桌菜,那么如果你要太讲究的话,肯定是吃不下去的,你可以先把想吃的菜加入自己的盘子里,然后慢慢吃,这样别人吃过的口水菜,你就不会再挑进自己碗里了。
『肆』 年夜饭中我最喜欢一道菜的菜名是什么它的由来是什么(
饭中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名叫红烧鲤鱼,她的寓意是年年有余!
『伍』 各种蔬菜水果名字的由来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我国,所以称之为“西瓜”。冬瓜也叫东瓜.瓜形状如枕,又叫枕瓜,生产于夏季。为什么夏季所产的瓜却取名冬瓜呢?这是因为瓜熟之际,表面上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就好像是冬天所结的白霜,也正是这个原因,冬瓜又称白瓜。
『陆』 菜名的来历
杂烩菜的由来
河南人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总爱做一大锅杂烩菜来招待客人。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这种就餐形式在河南一带由来已久。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想来这些亲朋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如今这一碗碗粗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做“杂烩菜”了。
毛血旺历史典故:
重庆城西沙坪坝有一古镇,名磁器口。磁器口水码头历来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重庆城的通邑大埠,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泊这里,水码头舟楫如林,热闹非凡,街市店铺兴旺,商贾云集,古镇磁器口由此而占尽了一江的灵气。
毛血旺的由来: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卖起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毛”是重庆方言,就是粗糙,马虎的意思。
关于“宫保鸡丁”的菜名来历
“宫保鸡丁”是一道誉满中外的四川名菜,早在清末就闻名全国,被 众多食客称为“国菜”,我想对喜欢川菜的食客,是熟悉不过的菜肴。沿街路过一些靠辣味揽客的餐馆,店堂外的广告牌上有时也可见“宫保鸡丁”的菜名,只是有的写成了“宫爆鸡丁”,望文生义,似乎以鸡肉作主料爆炒而成,殊不知背离了菜名所蕴涵的历史。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我想知道的人不多,包括那些把它纳入其菜单招揽食客的餐馆老板。说起“宫保鸡丁”,不得不道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典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对丁葆桢(生前封“太子少保”,尊称为丁宫保)其人,应该不陌生,其智斩慈禧宠臣安德海的胆量和气魄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话说,当年丁葆桢由山东调任四川巡抚,时直都江堰水患,新官上任三把火,遂前往视察。由于耽误了吃中午饭的时间,不得不在道上一家小餐馆进餐,不巧哪天刚好很多菜样已卖完,无菜可炒。众人饥肠辘辘,等不急去别的餐馆,就用鸡肉等几种原料,快炒之。丁葆桢吃着觉得味道鲜美,很是满意,“宫保鸡丁”由此大出其名。
“宫保鸡丁”得名后,人们纷纷仿制,等到餐馆采纳经营后,更是人人爱吃。传说当时餐馆酒楼,小贩出售炒花生仁、胡豆者甚多。以前的“宫保鸡丁”里是不放花生仁的,有进餐者偶叫小贩将炒花生仁倒入“宫保鸡丁”盘内,混食后,发现其味更佳,故后来又将花生仁加入烹制。如今的“宫保鸡丁”,烹饪技巧更加成熟。
各位喜欢川菜的食客,按此配料制作,也可炒一道美味可口的“国菜”。将250克嫩公鸡脯肉拍松,剞成3毫米见方的十字花纹,再切成18毫米见方的丁,放入碗内,加精盐适量、红酱油10克,湿淀粉20克拌匀。干红海椒8克,去籽,也切成18毫米长的段。取碗一只,放入白糖少许、醋适量、红酱油适量、味精少许、肉汤约30克、湿淀粉少许,调成芡汁。 然后,置炒锅于旺火上,下熟猪油125克,烧至六成热,放入干红海椒段、花椒约15粒,迅速炒成棕红色,放入鸡丁,炒散,再烹入少量绍酒炒一下,再加入姜片3克、蒜片5克、葱粒15克,炒出香味,烹入芡汁,加入盐炒花生米50克,颠翻几下,一道地道的“宫保鸡丁”即成。
“宫保鸡丁”成名的说法还有几种,如丁葆桢微服私访,得民间烹菜之法、便让家厨仿制,名之“宫保鸡丁”,不过我独信前一种。都江堰水患,丁葆桢治理之功不下李冰父子,“宫保鸡丁”成名,应该皆因人们为了铭记丁葆桢的不朽功勋。
夫妻肺片的来历:
以牛肉为主料,配以肺、心、舌等制作而成。是四川成都人人皆知的美食。
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用牛杂碎边角料特别是牛肺成本低,经精加工、卤煮后,切成片,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风味别致,价廉物美,特别受到拉黄包车、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食。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加之他夫妇俩配合默契、和谐,一个制作,一个出售,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有那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吃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夫妻肺片”这一小吃更有名了。
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并逐步使用牛肉、羊杂代替牛肺。虽然菜中没有牛肺了,但人们依然喜欢用夫妻肺片这个名字来称这道菜,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回锅肉: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相传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旱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旱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柒』 口水鸡是哪个地方的菜,口水鸡名字的由来
口水鸡是中国四川传统特色菜肴,属于川菜系中的凉菜,佐料丰富,集麻辣鲜香嫩爽于一身。 在烹制时,煮鸡用的汤料很有讲究,需要恰到好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鸡的可溶性蛋白,增加鸡肉的鲜美程度,又能具备其特有的香型和滋味。
"口水鸡"这名字乍听有点不雅,
不过这名字的来历倒却有着文人的温雅。郭沫若在所著《賟波曲》中,有:"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吃的白砍鸡,白生生的肉块,红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现在想来还口水长流……。"烹调赐拈来"口水"两字,倒成就了大名鼎鼎的"口水鸡"。
口水鸡之所以叫口水鸡是因为有很多花椒,吃了会麻到嘴巴瘫痪不由自主流口水。
『捌』 介绍一道菜名字由来
宫保鸡丁, 这是由宫保制作的鸡丁,由于太好吃了为了纪念便以宫保为名
『玖』 菜馔与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传统菜当然有传统名称,以名夸菜;创新菜一定取新颖名号,以菜夸名。一桌筵席,往往也冠以特定的名称,它会牢牢印在食客的脑海里。一个雅名;可能就是一个绝句妙语,令人反复品评;一个巧名,可能包含一段生动传说,让人拍案叫绝;一个趣名,可能涉及一个历史典故,使人回味无穷;如果是一个俗名,也许就是一个谐趣笑谈,逗你前仰后合。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菜肴的命名上也能充分体现出来。
一个美妙的菜肴命名,既是菜品生动的广告词,又是菜肴自身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菜名给人以美的享受,它通过听觉或视觉的感知传达给大脑,产生一连串的心理效应,发挥出菜肴的色、形、味所发挥不出的作用。
据烹饪史专家的研究,中国菜肴的命名重在一个“雅”字。菜肴名称的雅,也就是美雅、高雅、文雅。菜肴命名之雅,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质朴之雅,意趣之雅,奇巧之雅,谐谑之雅。大量菜肴的名称,几乎都是直接从烹调工艺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以料、味、形、色、质、器及烹饪技法命名,表现出一种质朴之雅。以食料命名的,有荷叶包鸡、鲢鱼豆腐、羊肉团鱼汤等;以味命名的,有五香肉、十香菜、过门香等;以形命名的,有樱桃肉、蹄卷、太极蛋等;以质命名的,有酥鱼、脆姜、到口酥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玉露团、琥珀肉等;以烹法命名的,有炒肉丝、粉蒸肉、干煸鳝鱼等。
以时令、气象命名菜肴,也表现出一种质朴之雅,如见风消、清风饭、雪花酥、春子鲊、夏月鱼蚱、炸秋叶豆饼、冬凌粥等。还有大量以数字命名的菜肴,也透出一种质朴,听之入耳,想之易记。
以比喻、寄意、抒怀手法命名的菜肴,则体现出种种意趣之雅。唐宋时期的仙人脔、通神饼、神仙富贵饼,及后来的龙凤腿、金钩凤尾、龙眼包子、麒麟鱼、鸳鸯鱼片等,都是以比喻手法命名的肴馔,使人感受到高雅之美。又如三元鱼脆、四喜汤圆、五福鱼圆、如意蛋卷,饱含着种种祝愿与期待,体现出传统的意趣之雅。赋予肴馔以巧思的途径,除了高超的烹调技艺,还有别具一格的命名体现奇巧之雅。烹也奇巧,名也奇巧者,首推“混蛋”。混蛋又名为“混套”,其制法见于《随园食单》,它是将鸡蛋打孔,去黄用清,拌浓鸡汁打匀,再灌进蛋壳,蒸熟去壳,得到的是浑然一卵的极鲜美味。现在一些地区还能吃到换心蛋、石榴蛋和鸳鸯蛋等,都与“混蛋”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也是传统菜肴常用的命名方法,表现出谐谑之雅。麻婆豆腐、文思豆水晶包腐、萧美人点心、东坡肉等,就是以人名菜的例子,其中包含有对肴馔创制者的纪念之意。以典取名的例子也不少,“消灾饼”是唐僖宗李儇在狼狈逃蜀的路上,随行宫女所献的普通饼子。唐高僧慧寂为道士诵经行道时用果脯、面粉、蔬菜、竹笋制的羹汤,称为“道场羹”。五代窦俨官拜翰林学士,他喜食用羊眼为料制的羹,时称“学士羹”。“油炸鬼”是宋代人因痛恨秦桧而对油条的叫法。
菜肴以典、以人命名,这样的菜肴也就是一个个历史典故。此外也有一些以名胜之名名菜和借诗文成语名菜的,更显出命名者的功力,如柳浪闻莺、掌上明珠、推纱望月、阳关三叠之类即是。
中国菜肴命名的方法,最主要的和大量应用的还是写实的质朴方法,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如实反映原料构成、烹制方法和风味特色的命名法。其表现是开门见山,突出主料,朴素中略加点缀,素净里蕴涵文雅,使人一看便大致了解菜肴的构成和特色。
先秦时期没有完整的菜单流传于世,不过由三礼的片断记述,尤其是《礼记·内则》上的若干文字,我们大略知道一点儿当时菜肴命名的法则。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类。以原料和烹法结合命名的较多,有时仅单列食料名称即止。著名的“八珍”是以制作方式为主命名的,最多也是食料加方法的复合名称,没有任何修饰。被认为是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所提到的肴馔名称也不过是胹鳖、炮羔等,看不到有什么华丽的色彩。
到了汉代,菜肴的命名大体承袭了先秦时期的风格,名称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么菜肴。汉代比较完整的菜单是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简上书写着随葬在墓内的一款款菜肴,少数菜名中还列入了辅料,显得更为直观,如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炙鸡、鱼脍、腊兔等。
《齐民要术》上所见菜名,应当是南北朝时期或者可上溯到魏晋时期的大众化菜名,如酸羹、鸡羹、脍鱼莼羹、蒸熊、蒸鸡、炙豚、肝炙、饼炙、糟肉等,这些菜名已相当规范了,基本是食料加烹法的命名格式,个别的还强调了辅料或佐料。
到隋唐时期,菜肴命名方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传世菜单上很少见到先秦至南北朝时的那种质朴的菜名了,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名入菜名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也开始用于菜名。这与文人们关注饮食的风气以及文学发展的程度有关。《清异录》收录隋炀帝尚食直长谢讽《食经》中的肴馔五十三款,那些名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让人感到已是名不副实了。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宣食单》,也收在《清异录》中,食单中的几十种肴馔名称,命名风格与谢讽的《食经》是一致的,如光明虾炙、贵妃红、七返膏、金铃炙、见风消、玉露团、长生粥、过门香等。
不论是谢讽《食经》,还是韦巨源《食单》,所列菜名都是皇上的御膳,名称华丽一些,理所当然。不过从其他资料看,唐代民间的肴馔名称,比起御膳也并不逊色,可见当时这种多角度的命名方法,已运用得相当普遍,且相当熟练了。也是在《清异录》中,提到唐代长安食肆“张手美家”所售的节令馔品,其名称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油画明珠、六一菜、冬凌粥、玩月羹、米锦等。
宋代开始,大概是因社会风气转向纯朴的关系,菜肴的命名也趋向质朴,给人以反璞归真的感觉。从此以后,质朴的命名成了采用最广泛的方法,不过在文人圈子里,在皇家筵席上,标新立异的命名也还是有的,多是立意吉祥祈福等。